新書推薦: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当下作家作品评论、文学现象剖析、学人批评等相关论文合集,话题内容上迄五四新文学,下至当下最新的文学现象,跨越百年文学史,既有宏观的文学史与思想史问题讨论、学人对话,又有具体的重要作品分析,以及当下最新文学现象的观察透视。作者既有文学研究的功底,又有批评的敏锐,一方面用现代文学看当下,另一方面又以当下对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因而文章兼具思想深度与学术前沿,理论新颖论述严密,不仅对一些文学史问题做出了推进性研究,而且对当下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亦做出了创造性的批评阐释。如同书名“在时间面前”,本书作者用精微的文学感受来面对广大的时间洪流。
|
關於作者: |
李音,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研究方向为鲁迅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批评。曾获第十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话题跨越百年,上迄五四新文学,下至当下最新之文学现象,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相结合。
★文风考究,脉络清晰,理论新颖,论述敏锐,用精微的文学感受来面对广大的时间洪流。
★不仅对一些文学史问题有推进性研究,也对当下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做出了敏锐、创新的批评阐释。
|
目錄:
|
第一辑 病人、群众与文学的发生
何种“反封建”?——《狂人日记》经典化考论 /3
再造“病人”——19、20世纪之交中国文界“疾病隐喻”的发生/22
郁达夫、忧郁症与现代情感教育 /42
“群众”的发现与“革命文学”的发生 /77
“革命”的伦理学/93
第二辑 我们时代的记忆与神话
文学与现实、乌托邦、异托邦——论中国当下小说的一种后现代状况 /111
我们时代的冷记忆和神话——论《繁花》 /117
“90后”与文学的面具 /131
账单、文学与乡村 /136
从“实证性”到“文学性\——呼唤一种新的乡村诗学 /143
在时间面前,问题还是问题——2018年中篇小说读记 /148
第三辑 批评的视野与批评家的任务
文学传媒研究的新视野及方法 /177
作为哲学和政治的文学批评/190
“交流”的政治与伦理——读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193
希望者的形象——吴俊素描/203
于历史夹缝中想象和言说——李丹学术印象 /207
执拗的捕风——青年学者王晴飞 /216
后记/228
|
內容試閱:
|
序
韩少功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其实“实”总是因人而异。哪怕同看一片风景,与成人大不一样的,是婴孩只能看到一堆杂乱色块,无从辨识和表述草、木、山、水、云、天等事物;与专家也大不一样的,是一般成人大概很难辨识和表述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内容。说他们看过一片共同的风景,差不多是笑话。
由此可见,任何看,任何解读,都无不受制于认知主体既有的知识积累,不过是有关智能训练分别塑造甚至创造出来的,对文学的解读也大体如此。
海南地处中国文化现场的后排座和末稍端。但最近数年来.这里逐渐聚集了一批中青年文学批评家,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勤奋积学,忠直立言,收获了一批可观的解读成果,在这里形成一套从书,值得高兴和祝贺!
批评是创作的再生产,是实现文学价值链的下半场,不仅构成了对创作的诱导和监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主流受众的阅读眼光,在读什么、怎么读这些关键环节,制约着文学效益的得失增减。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读者是好作家滋养出来的,好作家也是好读者倒逼出来的,而批评家最应该成为引路的好读者。至少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我们见证过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双峰并立,互相激发,互相推动,互相放大,作为社会风气和历史形态的变革最前沿,最终成就了一个文学的高光时刻——依该国某些人士后来的说法,他们那时的哲学、法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相形之下都不免稍逊风骚,差不多只是人文启蒙的配角与助攻。
那是一个奇迹,却也是可能。那时俄国的优秀批评家们,包括不少专职的和偶尔串场的,虽也有历史的局限,但他们其上接天——充分汲收人类文明的全部知识成果,其下着地——深切体察人民大众的各种生活实感和心灵脉跳,因此能给自己的书写注入活血,注入中坚担当和创造性,爆发出改变世道人心的磅礴力量。
那时的光荣与梦想,或许能再现于来日,再现于文学千变万化但仍然生生不息的21世纪。愿作家与批评家都为此砥砺前行。
2020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