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
美国作家,“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大二自动离校,因为“实在腻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一艘商船上服役,还干过各种临时性工作。后来,靠步行、自驾、搭便车漫游美国各州。1950年出版小说处女作《市镇与城市》(The Town and the City),描写了同时代一部分美国青年战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首次提出“垮掉的一代”这一称号。1957年自传性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出版,获得普遍关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开始大肆报道,文艺界逐渐涌现相关作品。
一九五○年,一个二十八岁的美国青年出版了一部题为《市镇与城市》(The Town and the City)的小说。在这部书里,他描写了和他同时代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荒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并且根据这些特点,给他们(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加上了一个总的称号,叫作“被打垮的一代”。这便是所谓“美国的被打垮的一代”这一称号最早的来源。
这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就是本书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出版于一九五七年(其中有不少部分曾在数种杂志上发表过),是他的第二部作品,但同时却是使他受到普遍注意的第一部作品。从此以后,美国的许多报纸杂志才开始把“被打垮的一代”作为一个问题来加以讨论,许多属于“被打垮的一代”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一直到电影、电视)也相继出现了。到今天,我们更可以看到不少长达数十万言的论著,专门研究、分析这一问题。
“被打垮的一代”,除这个本名外,现在更有了不少别名。这些名称有些是他们自己提出的,也有些是研究者加在他们头上的。其中主要的有:“逃世派”“逍遥派”“圣洁的野蛮人”“明眼人”等等名目。
所有这些名称都各有它的含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把这些名称加在一起,就可以相当全面地概括这一“代”的全部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因此,我们打算在这里分别简单地说明几句。
由于一代青年的某种特点而被加上个总的称号,这在美国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代,美国有所谓“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后来又有所谓“火热的青年一代”(The Flaming Youth Generation)等等名称。这里所说的“被打垮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也有人译作“垮掉的一代”或“被搞垮的一代”,但所有这些译法似乎都未尽妥帖。原文中的beat一字似乎与其看作是表示被动语气的分词,倒不如看作是俚语中的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实在厌倦了”)。如果那样,那么译作“厌倦的一代”,或者更合适些。,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即是自愿“从正常社会撤退出去”的一代青年。他们因为完全“看透了世情”,理解到“正常社会”的那种“狗打架的人世生活”(the rat race)不但“愚蠢可笑”,而且“可厌可鄙”,因此他们除了对自己原来生活的那个社会抱敌视态度外,在生活上更力求跟它断绝一切关系。他们所以又被称作“逃世派”(The Disaffiliate),其原因也就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