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80.0
內容簡介:
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正峰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赵文武教授联合主编的《土地资源学》,是一部系统阐述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原理与实践的教材。本书论述了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对土地资源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土地资源的分类以及数量、质量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探究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策略,为后续的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本书强调,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看待土地资源,发展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的土地资源基础理论,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价值取向、系统思想和管控规则。
本书适合作为土地科学、地理科学、城乡规划、资源与环境及相关学科的教材,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领域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系统学习土地资源学理论知识的理想参考书。
關於作者:
张正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兼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土地整治、保护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土地政策分析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ural Studies,以及《中国土地科学》《资源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土地整理潜力与效益评价》《土地整理的模式与效应》《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影响与成效评估》《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国土空间规划学》等专著和教材多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赵文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副主编、国际地理联合会“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人地系统耦合、可持续发展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Global Change Bi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以及《地理学报》《生态学报》等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科研奖项,以及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1.2 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框架
1.3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
2.1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多功能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土地资源类型与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3.1 土地类型
3.2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
3.3 土地利用类型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土地资源调查
4.1 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4.2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4.3 土地资源调查的程序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土地资源评价
5.1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5.2 土地潜力评价
5.3 土地适宜性评价
5.4 土地经济评价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4 评价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土地资源利用
7.1 土地资源利用
7.2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7.3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
7.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8.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概述
8.2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理论基础
8.3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8.4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及响应机制
8.5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综合整治
9.1 土地资源保护与综合整治概述
9.2 农用地整治
9.3 建设用地整治
9.4 土地复垦
9.5 土地开发
9.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土地整治 ”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10.1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10.2 中国主要土地资源类型概述
10.3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11.1 世界土地资源特征
11.2 世界土地资源的问题和挑战
11.3 世界土地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內容試閱 :
前言
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称为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具有综合性,既有自然资源的特征,又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土地资源属性并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才能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学正是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学科基础。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基础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土地打开了一扇窗,并提供了解决人地矛盾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研究,准确把握土地资源的分类以及数量、质量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探究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策略,可以为后续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本书共由11章组成: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历程及展望等;第2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多功能等;第3章,土地资源类型与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主要介绍土地类型,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土地利用类型等;第4章,土地资源调查,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现状、质量和权属调查的目标、任务、内容等;第5章,土地资源评价,主要介绍土地资源评价的内涵、原则,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第6章,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原则、评价内容、意义、方法和程序等;第7章,土地资源利用,主要介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评价方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程序;第8章,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主要介绍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国内外监测研究方法及进展等;第9章,土地资源保护与综合整治,主要介绍土地资源保护与综合整治的基本概念,国内外概况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第10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主要介绍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基本特征、区域分布、主要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第11章,世界土地资源概况,主要介绍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变化,世界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世界土地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等。
本书各章节的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赵文武(北京师范大学)、张智杰(北京师范大学)、朱婧(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编写,第2章由卫新东(长安大学)、王晓峰(长安大学)编写,第3章由张正峰(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第4章由张正峰、邱莎莎(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第5章由张正峰编写,第6章由胡业翠(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第7章由张正峰、卢照地(中国人民大学)、刘新卫(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刘爱霞(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编写,第8章由曲衍波(山东财经大学)编写,第9章由谷晓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张蕾娜(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编写,第10章由冯强(山西财经大学)编写,第11章由赵文武、张智杰、周奥(北京师范大学)、华廷(北京师范大学)、王涵(北京师范大学)、冯思远(北京师范大学)编写。全书由张正峰、赵文武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