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NT$
500.0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NT$
808.0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NT$
296.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NT$
332.0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NT$
1520.0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NT$
653.0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NT$
1010.0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NT$
806.0
|
內容簡介: |
本书深入探讨了古天文历法的沿革、大衍之数与阴阳五行思想之间的渊源等,并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典故和传说,提出了新的重要诠释。既有旁征博引,又有别具一格的论述方法和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增补的“论‘三正’之说”部分,涉及古代历法的起源和演变,乃至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对读者从总体上认识阴阳合历的创建和演变过程、西周历法在阴阳合历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赵沃天,1942年出生于辽宁锦州正黄旗满族世家,1965年大学毕业,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自2016年开始,曾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擅长以古天文历法探索《周易》之奥秘。曾发表《论<周易>与古天文学之四象》《论“三五以变”》《综论<周易>大衍之数》等作品。
|
目錄:
|
序 言
导 论
第一章 论大衍之数 1
一、历代对大衍之数的诠释概述 4
二、“大衍筮法”一章的基本架构 9
三、诠释“大衍之数” 13
四、司马迁论大衍之数 21
五、试论大衍秘术及其传承 29
六、本章重要结论 36
第二章 古代推步历法的诞生——西周历法 39
一、大衍之数与古《周历》的历法原则 41
二、西周的朔日与颁朔制度 44
三、孔子论八卦用事十二月与置闰规则 51
四、推步古周历 57
五、本章重要结论 63
第三章 文王演《周易》 65
一、从筮数易卦到大衍筮法 67
二、筮数与筮数易卦 71
三、以《说卦》解读“筮数易卦” 74
四、文王演《周易》 77
五、五筮数的“一” 80
六、五行与筮数 82
七、“两仪生四象”的本质 85
八、本章重要结论 87
第四章 从伏羲观天法地到帝喾序三辰 91
一、“大衍”是日月星辰创造万物 95
二、论伏羲观天法地 102
三、从观天法地到帝喾序三辰 105
四、历法要素和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 122
五、干支纪时 127
六、对于古代历法发展阶段的重新认识 130
七、本章重要结论 136
第五章 论“三正”之说 139
一、关于“朔日始见” 145
二、历法建正的演变 150
三、虞夏历法与夏禹受命 158
四、商汤受命改正朔 165
五、殷商历法与朔日 170
六、文王受命改正朔 176
七、伶州鸠天象 179
八、西周的朔日施政制度 181
九、朝享、视朔与祭祀制度 184
十、补记 188
十一、本章重要结论 188
第六章 论五行起源 191
一、中国近现代学者对五行起源研究的概述 195
二、胡厚宣先生、杨树达先生、沈建华先生对五行起源的研究 199
三、五行的本质是历法概念 205
四、从古代社会发展探寻五行的起源 209
五、早期五行要素的命名 219
六、五方的确定与多种五行要素的命名 221
七、禹与地道五行 225
八、对“金”的再认识 229
九、本章重要结论 233
第七章 大衍之数非“五十有五” 235
一、“‘大衍之数五十’有阙文”说 237
二、陈恩林先生的“乾封诏书”说 241
三、宋人陆秉的“六虚之位”说 251
四、从《周易》筮法看大衍之数的“脱文” 253
五、郑玄的“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源自《乾凿度》 256
六、从宗教文化看《周易》筮法 258
七、本章重要结论 260
后记 对文明起源的认识 263
|
內容試閱:
|
再版序言
本次增补,主要是正文第五章的“论‘三正’之说”。“三正”之说,指夏商周三代迭替,必定要“改正朔”以示“受命于天”,所以“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其涉及古代历法的起源和演变,乃至夏商周三代的历法。近代以来的古天文学家普遍认为,直到春秋后期才出现的古四分历,即古六历(指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种历法),其岁实皆为366 又1/4 日,闰法皆为十九年七闰,标志着古代历法已经进入科学历法阶段。他们据此认为,夏、商、西周三代尚处于观象授时的历史阶段,无所谓历法和建正,更没有“三正”之说。又,近代以来的古天文学家还认为,《诗经· 十月之交》所谓的“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是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对朔日的最早记载。经考证,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平王三十六年十月辛卯朔(前735年11月30日)。他们由此得到的结论是直到西周后期,时人才开始认识朔日,而在此之前是没有“正朔”概念的,也就没有“建正”,又何谈“改正朔”呢?因此,近代以来的古天文学家对“三正”之说乃至夏、商、西周的历法,多持否定态度。
古天文学家之所以以“古六历”作为古代推步历法的开始,是因为从春秋开始,才有了可靠的文献记载作为考证古代历法的依据。据传由孔子修订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之间共242 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以“朔”为月首,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天象,如有关冬至日的观测和37 次日食的记载等,为后世学者考证古代历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法数据。春秋后期的鲁国历法,已经对十九年七闰有了一定的认识。战国时期,古六历进入十九年七闰的四分历时代,虽然未能见到当时的历法文献,但《汉书· 律历志》《续汉书· 律历志》《新唐书·历志三》《开元占经》等文献中都保留了不少关于十九年七闰的记载,即是其证。
古天文学家之所以主张西周及之前还处在观象授时阶段,主要是因为从五帝到夏、商、西周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没有发现古天文历法的专业文献记载可以作为考证的依据。这一状况,姑且称之为“古代历法发展的阶段性严重缺失”。 在1996—2000 年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历法“严重缺失”,专家组成员对于作为推步历法基础概念的“朔日”是否存在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遑论西周是否已经建立推步历法这一问题了。要想考证西周王年,首先要建立西周年代学;而建立西周年代学的前提,则是西周历法。“夏商周断代工程”尽管确立了“西周历法”这一专项研究课题,但对此远未形成共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界开始了对西周王年的考证。在先秦典籍、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统称“四月相”),是周人独有的“月相”及“月相纪日法”用语,对它们作出准确的界定,是解决西周王年问题的关键。但由于对西周历法的认识不同,学界对“四月相”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有:第一,持西周仍处于“观象授时阶段”说的古天文学家们,在以“朏”为月首的前提下,建立了二点二分法的“四月相”定义,把出现最多的“初吉”排斥在“四月相”之外;第二,主张西周已经建立了颁朔制度的历史学家,根据先秦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把“初吉”确认为朔日;第三,沿用王国维先生的“四分段法”。此
外还有一些观点,不再赘述。对于西周历法的不同认识,不仅导致“四月相”定义的差异,还影响到西周王年的考证结果。因此,唯有先明晰“四月相”的定义,才能建立科学的西周年代学,采取具体严谨的研究方法,实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为探索中华五千年文明奠定可靠的基础。
“三正”作为历法概念,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只有确定了首月,才能创建历元,完成历法的推算;只有从认识“三正”入手,才能逐步建立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虽然三代历法“严重缺失”,但是我们在认识三代历法的过程中,不必像对待古六历那样,通过详细的考证来计算和确定各种历法的具体参数,只需原则性地确定不同时期的历法发展阶段,建立宏观的总体认识即可。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摆脱对《律历志》之类的历法专业文献的依赖,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时代的历法进行研究。以阴阳合历起源的时代为例,首先,借助于《山海经》《创世神话》中有关帝喾与历法的神话性记载,结合古代文献中关于“帝喾序三辰”等的记载,还原帝喾创建历法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伟大贡献。其次,从诠释“大衍之数”入手,来认识和厘清西周历法。最后,在对平装本进行增补修改的过程中,通过描述虞夏时代帝王的“巡狩”之礼来粗线条地总结虞夏时代的历法特征。这些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阴阳合历的创建和演变过程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认识西周历法在阴阳合历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些认识和了解,对于我们探索前西周时代乃至上古文明都非常重要。
我长期关注阴阳合历的起源、研究西周历法,主要是希望探索和建立西周年代学,进而实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为探索中华五千年文明奠定可靠的基础。
最后,特别感谢《天道钩沉》一书的热心读者们。我在网络上看到许多读者的留言,对我很有启发和帮助。他们的鼓励和建议,是我继续从事西周历法研究的最大动力。又,很高兴再次与九州出版社合作,增补版的问世,离不开九州出版社的支持和推广。
赵沃天
2023年11 月4 日于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