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NT$
408.0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NT$
500.0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NT$
306.0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689.0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NT$
356.0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NT$
403.0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NT$
352.0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探秘人性深渊,领悟荀子“性恶论”的深邃智慧,开启自我修行的全新篇章!这句话直接触及《荀子》的核心思想“性恶论”,激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好奇与探索欲。
★《荀子》在手,礼义之道尽在掌握,让智慧之光照亮你的品德修行之路!强调《荀子》中礼义教化的重要性,吸引追求品德提升与智慧增长的读者。
★穿越时空的对话,与战国思想巨匠荀子共话天人之分,领悟宇宙与人生的奥秘!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一浪漫表述,激发读者对古代智慧的向往与探索。
★《荀子》不仅是哲学宝典,更是生活指南,助你积善成德,成就非凡人生!突出《荀子》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吸引希望在生活中实践智慧、提升自我的读者。
★揭秘荀子眼中的“后王之道”,洞悉历史变迁中的治世智慧,为现代生活提供镜鉴!强调《荀子》中关于社会治理的见解,吸引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走进《荀子》的世界,体验一次思想的盛宴,让智慧的火花在你的心中熊熊燃烧!用“思想的盛宴”和“智慧的火花”等词汇,描绘阅读《荀子》的激动人心体验,吸引热爱思考与探索的读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荀子其人其书都做了详细解读,脉络清晰、言语通俗,对于初读《荀子》的读者益处多多。其中对于荀子本人的解读部分条分缕析、浅白易懂,对于荀子的思想学说的理解也是独特精道。《荀子》一书博大精深,《荀子:人性的批判》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
關於作者: |
陈修武
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教于台湾大学中文系。现已退休。著有《罪恶之感之由来与原罪之意义》《论语现代意义之探索》等书。
|
目錄:
|
第一章 荀子其人和其书
(一)他究竟姓什么?
(二)一生的经历
(三)韩非
(四)李斯
(五)荀子的老师——孔子
(六)荀子的书
第二章 荀子的真形象
(一)一位奇特的思想家
(二)荀子的性恶论
(三)韩非、李斯——荀子性恶论的*然灾难
(四)荀子性恶论的检讨
(五)荀子的客观精神
(六)《荀子》重要文献选录评述
第三章 《荀子·天论》篇评解
第四章 《荀子》重要篇章大义简介
(一)《劝学》篇
(二)《修身》篇
(三)《不苟》篇
(四)《荣辱》篇
(五)《非相》篇
(六)《非十二子》篇
(七)《仲尼》篇
(八)《儒效》篇
(九)《王制》篇
(十)《富国》篇
(十一)《王霸》篇
(十二)《君道》篇
(十三)《臣道》篇
(十四)《致士》篇
(十五)《议兵》篇
(十六)《强国》篇
(十七)《正论》篇
(十八)《礼论》篇
(十九)《乐论》篇
(二十)《解蔽》篇
(二十一)附说
|
內容試閱:
|
致读者书
亲爱的朋友们:
首先我应该把我写这本小书的原则,连带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看我这本小书的时候应该有的心理准备交代一下。
平常我们会听到一些讲经典的先生们说:“我这是‘深入浅出’。我是从来不作‘玄谈’的。”老实说,我一听到这句话就讨厌。因为,这句话根本就是“浅薄”二字的代名词。“不作玄谈”,就是讲不出个道理来。再说,什么叫作“深入浅出”?这完全是一句骗人的话。真正“深入”的东西,就不能“浅出”;真正“浅出”的东西,就表示没有“深入”。上帝不管多么万能,也造不出一个既“深入”又“浅出”的、自我矛盾的学术怪兽来!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你是否能够接受。不过,在这里,我想告诉你,读书千万不可贪图容易,不可只想一看就懂。因为,这样只能使你浅薄。我这本小书写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绝没有意思使你浅薄,绝没有打算使你一看就懂。
第一部分讨论荀子其人与其书的问题,其中一些教科书式的介绍是最不重要的,你大概真的可以一看就懂了。但是,你*须好好留意我写韩非、李斯的那两小段和写孔子的那一大段。这三个人被我们近代人误解、曲解得很厉害。韩非的学术思想、李斯的行政作为,明明是有待认识,偏被人解释成人类集体生活中光明峻伟的真理所在;孔子的教训,明明是人类集体生活与个人精神生活光明峻伟的真理,却偏被人解释成罪恶的根源或是俗不可耐、令人讨厌的说教。近代人的贪浅好怪,从对这三个人的理解上就可以看出来了。
第二部分标题为“荀子的真形象”,是我借一个宣传名词而定的。近代人除了贪浅好怪之外,还有一个挺大的毛病就是“趋新”。政治上的“创造国家新形象”,学术上的“新论”“新说”等都是以这种毛病为病根的病象。我们应知“新”是个时间进展中形成的概念,今天是“新”的,明天就“旧”了。再说,能“新”到什么程度?真是前所未有吗?突然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所以,我总以为无论为人为学,标“新”立异固然可取,但求“真”更好。这就是我以“荀子的真形象”命名这一部分的原因所在。当然,我究竟能否把荀子的“真形象”说出来,自然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是朝这方向努力的。
在这一部分中,请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性善、性恶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恼人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决定你、我与所有人生死祸福的最根本的问题。你既没有资格小看它,也没有资格推给“学术”不管它。你可以不管它,它却非管你不可。一个人的眼睛在这地方是不能不亮一点的。我的分析,应该不会误导你。
第二个是韩非、李斯的有待认识问题。有人说历史不可重演。这完全是一句假话。历史是绝对可以反复重演的,只是演员不同,事件不同而已。韩非、李斯学说主张、实践的形式与它所造成的后果,如果我们不找出来再加认识,历史随时随地都可以重演。
第三个是荀子学术思想真实价值之所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绝不是像古人作八股时“护题”,非要把自己的题目说得十全十美不可。我写这本《荀子》却并非把它当作一个完美的对象来处理。这用不着我细说,读到这个地方你自己*将会发现。荀子有很大的误谬,也有很大的独到价值。他的误谬,我们当然要扬弃;他的价值,我们当然要认取。他的价值在哪里?同样,你读到这个地方,自然就会发现。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天论》篇的疏解。天论,实在是荀子三十二篇之中最精彩的几篇文章之一。如果仅就“精彩”程度而论,说它是最精彩的一篇也不算过分。我是一句一句予以阐释说明的。全文四万多字,随着荀子原文的发展,我把他牵涉的问题一个一个地疏解给你听。他的问题到今天还是很“新”的。正因为他的文章与问题都很精彩,我的疏解有时也甚不庸俗,可读性颇高。
第四部分是除《天论》篇以外荀子其他重要篇章的大义述评。我共写了二十篇。行文的长短不一。依其篇章的不同,我的写法也各不同。有些我只把大义宗旨介绍一下,有些我把其中重要的几段用白话文重述,有些我针对他的问题加以厘清批判,有些我则借他的题目发挥我自己的感触与见解。我那些批判与发挥大概都应该是值得读一读的,有时我自己也写得兴致淋漓,像写《天论》篇和荀子的真形象一样。譬如《礼论》篇、《乐论》篇和《君道》篇,我的述评都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如果你能顺着我所写的好好看一看,我想你应该能在这本小书之中得到许多令你欣喜欢乐的好处。你既可以认识荀子,也可以认识其他许多比荀子更重要、更伟大的人物。那些人物,同荀子一样,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永远都是生机勃勃的。
我希望每位读我这本小书的读者朋友都嫌我写得太“浅显”了,当然,我更希望有读者朋友嫌我“浅薄”的!
这封信就到此结束,谢谢你。
(一)他究竟姓什么?
说到荀子,第一个使我们困惑不解的问题大概应该是他的姓氏了。他究竟姓什么?在自汉以来的记载中,甚至在他自己的书中,都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姓荀,一说他姓孙。像他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思想家,竟连一个确定的姓氏都没有,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但事情就是这样的奇怪,他真的没有一个确定的姓氏。我们现在称他为“荀子”,只是遵循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除《史记》外,其他有关荀子的古代典籍,像《韩非子》《战国策》《韩诗外传》《盐铁论》等都说他姓“孙”。这些书,也都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文献,而且也都是像《史记》一样是让我们信得过的文献。再说《史记》许多地方还是直接从《战国策》上抄来的呢!
面对这一个问题,我国以前的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荀子原来确姓“荀”,可是在汉代有一个皇帝汉宣帝(前 73—前 49 年在位),名字叫作“询”。当时的人为了避他这个讳,便把荀子改姓“孙”了。这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特殊的仪礼制度,就是君主和父母的名字,做臣下和子女的既不能直接用口说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写出来,还不能在一般的谈话和书写中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总是要设法避一避的。如果没法避开,大都采取下列三个方式来处理。
那就是:1. 把原字缺一笔。如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敏”,所以林黛玉每写到“敏”字时便不把这个字完全写出,总是少最后一画。古书中这种例子是最多的了。所以,学者就根据这种“避讳”来断定古书写成或抄成的年代。
2. 用一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换一下。如战国末年有一个很有名的辩士叫“蒯彻”,后因汉武帝名叫“彻”,汉代人就把他改成“蒯通”了。唐代的人把“民”“治”两字换为“人”和“理”,便是要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的讳。
3. 换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人因为汉宣帝名叫“询”,荀子便不能姓“荀”,于是就给他改一个与“荀”音近的“孙”。这种例子在古书中也是很多的,我们就不列举了。
可是,这种避讳的说法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原因是汉宣帝后汉代人抄述前代人书籍中引述到姓“荀”的人,如《左传》中的荀林甫、荀莹都未改,而且汉代一些有名的姓“荀”的人物如荀淑、荀爽、荀悦也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还照姓其“荀”而不改呢?
第二种解释是“荀”和“孙”在古代的发音是很相近的,也很可能是相同的。古人常把音近或音同的字替代使用,在古书中的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可说是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所遭遇到的最大麻烦。其实,这情形直到今天还有,在繁体字里,“了解”就常以“瞭”代“了”,写成“瞭解”。如果“了”“瞭”字音不同,我们一定不会这样地替代使用。
第三种解释是姓和氏的混用。以前在西周之时,宗法制度很严格,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用。但是到了春秋,乃至于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姓、氏便混用了。如晋文公的一位大臣原轸,也叫先轸。战国时代秦孝公那位有名的宰相商鞅,其实并不姓商。他原姓“姬”是周天子的同姓,是卫国的公族。他长大后从卫国到魏国,卫国人便称他为“公孙鞅”或“卫鞅”,直到他助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把他封到“商”,后人才称他为“商鞅”。荀子的“荀”“孙”互用可能也是因类似这样的情形而来的。
这三种解释,实在说来,只能算是一种“解释”而已,都不能是定论。因为,像这样有关古代史实的考证都是不能彻底“考证”明白的;任何考证都是一个无穷的复杂的命题。不过,我们现在大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这完全是为了避去这种“无穷的复杂”而已,并不是说我们就认为第一种解释是可信的,其他两种都不可信。它们都同样有其可信之处,也同样有其不可信之处。
说完他的姓,再说他的名。
他名叫“况”,古书中也有称他为“荀卿”或“孙卿”的。“卿”不是名,而是战国时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和古书中的“子”字有同一作用。战国末年,那位因替燕太子丹刺秦王而有名的荆轲,当时就被人称为“荆卿”。和这“卿”字相似的,就是“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