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NT$
638.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NT$
1520.0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NT$
454.0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NT$
505.0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NT$
1010.0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NT$
759.0
|
編輯推薦: |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保护中,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如何进一步深化长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社会力量参与》对这些问题做了回答。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的多元力量为研究对象,在调研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现状基础上,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的内容和方式、参与的角色和地位、参与的作用和机制,从而提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效能和运营效益,增强公园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长期保护和管理的目标。
|
關於作者: |
高春凤,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和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社区发展与管理、公共文化空间等。在《贵州民族研究》《农村经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及参与撰写著作和教材4部。参与国家部委和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各1项。曾获2021年北京市脱贫攻坚个人嘉奖、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2011—2013年项目资助。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3
第二节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6
第三节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7
第四节研究方法26
第五节研究社区概述29
第六节调研对象的人口学特征33
第二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阐释43
第一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属性45
第二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54
第三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功能59
第三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参与的社会力量类型67
第一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社会力量的识别69
第二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77
第四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现状81
第一节村庄层面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现状83
第二节游客层面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现状95
第三节社会资本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现状102
第四节社会组织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现状105
第五节专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现状109
第六节媒体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现状112
第五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社会力量参与的角色定位和功能115
第一节村庄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117
第二节游客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122
第三节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角色定位及功能128
第六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分析145
第一节村庄作为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部力量所面临的问题147
第二节游客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存在的问题151
第三节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54
第七章国外国家公园公众参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169
第一节他山之石: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的公众参与171
第二节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管理的国外经验及启示190
第八章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路径195
第一节村庄层面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路径197
第二节游客层面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路径202
第三节社会资本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路径207
第四节社会组织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路径210
第五节专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路径213
第六节媒体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路径214
第九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中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217
第一节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制度机制219
第二节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组织机制222
第三节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教育机制223
第四节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合作机制225
第五节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激励机制227
第六节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的评估机制229
第十章结论和讨论233
|
內容試閱:
|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文明的典型符号。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空间载体,更是延续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举措。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标志着长城已经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该体系以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为原则,依托2万余千米长城线性遗产,辐射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体现我国文化自信的宏大时空叙事,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文化工程。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具有国家、文化和公园三重属性。国家代表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文化体现了公园的本质属性,彰显了情感关联及核心价值:公园则是其权属的表达和空间限定,拥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人民群众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构建完善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对于实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公园由国家确立并主导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培养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国家公园理念,彰显国家公园价值”。 本书在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实践基础上,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托马斯定理为分析依据,识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社会力量类型。以典型社区调研方式,进入长城沿线城堡型村庄进行调研:对村民和游客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政府以及不同的管理部门、村两委、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媒体等采取同社会力量参与长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变施的电,张相的角色功能。面俗的困境等内容。本书采用文献分析法,借能国处国家公园公众参与的终验,探讨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实施路径以及实现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主要研究的社会力量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核心力量群体—长城沿线的村庄力量和长疑保护的专业团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历史文化景观区域,它的建设必然会对长城沿线村庄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空间带来改变,村民以及村中经营者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实施中获取发展的机会。在长城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建设背景下,长城从原来抢救性维修到研究保护性修缮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长城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多元价值的挖掘和阐释、文物的活化利用以及长城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更多的专业团队加入。长城修缮和研究的各类型专业团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专业力量。 重要参与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各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从捡拾长城周边的垃圾以延缓和规避生态环境恶化对长城的影响,到监督破坏长城的工程和游客行为,再到与社区、学校和专业力量合作开展各类研究、保护和宣传项目,为长城保护贡献力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比长城保护更广阔的空间场域,除了长城本体的保护、价值阐释,还承载更丰富更多元的区域乡村振兴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需要更多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 次级参与力量—各类型的长城游客。游客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实施中,既是服务的目标群体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满足社会公众文化需求、打造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为目标。因此,游客参与建设和实施的行为不仅意味着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他们的体验和需求建议,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般力量——潜在的游客或其他社会成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每一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不一定现场参与和感知,可以通过多元途径关注和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空间,既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情感、意义、符号等的文化记忆,又是人与人、人与空间多元互动的文化场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国家事业和国家规划,必将以丰硕的建设成果,主动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大局,并赋予长城文化新价值、新内涵。相信不久的未来,一个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走廊、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文化和生活品质的文化和旅游体验空间,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热爱长城的朋友! 高春凤 2023年12月18日
长城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承载了极为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着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贸易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体现了民族融合、军事防御体系和农牧交错带的人地关系。今天,长城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资源,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阐释长城的文化价值,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欣赏,是现阶段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关键议题和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教育、农业、科技、交通、体育等领域跨界融合的基础性工作。 一、鲜明的建筑文化特征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它蜿蜒于中国北方,跨越山脉和平原,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大地之上。长城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经过几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展,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呈现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 (一)连续性、整合性和防御性 长城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线性建筑,具有连续性、整合性和防御性特征。长城的连续性既表现为时间的连续,也表现为设施的连续。长城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历史延续的结果。长城绵延不绝,城墙与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建筑设施相互连接。以齐长城为例,它横亘于齐鲁大地,集山地防御、河流防御和海洋防御于一体,形成了贯穿东西、全线连接、完整齐备的长城防御体系。 长城的整合性主要是指长城与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相结合,融入社会文化、审美意象等人文环境特点,使长城建筑选取的线路位置、建造式样、材料工艺及要素布局关系更为完善,增强了长城在军事防御、边境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基于农耕文明的防御意识与冷兵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之上,长城是规模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仍然以齐长城为例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国为防御鲁国、楚国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修建长城,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权的疆域防御制度。除了齐国,其他诸侯国以“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为要务,纷纷在边境修筑长城,驻兵御敌,长城成为各诸侯国保卫疆土的重要防御设施。从功能上看,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拒胡”,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为主,如燕长城、赵北长城、秦昭王长城等;另一类为“互防”,以中原各国军事战争为主,如齐长城、楚长城、燕南长城、赵南长城、魏河西长城、魏河南长城、秦河西长城、中山国长城等。齐长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为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兴建长城提供了重要借鉴经验,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地位。 (二)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长城历史悠久,始建于2000多年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修建长城作为边防。秦汉时期形成雏形,明代大规模兴建,历经修缮达到鼎盛时期。现存长城遗址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里程超过2万千米,其中明长城约9000千米。长城彰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患、团结奋斗的精神,是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城建筑工程宏大、建筑类型完整、建筑布局与结构科学。比如,齐长城以关隘要素为据点,再借助两侧的城体本身和周边山地制高点,形成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整体防御体系。它将整个齐国的东南、正南、西南三个方向完整地圈了起来,成为齐国南部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遵循“因地形,用制险塞”的理念,或修建于山岭,或夯筑于平地,或以山险代墙;建设者就地取材,根据不同的地质,灵活运用毛石干垒、土石混筑、土坯垒砌等修筑方法,巧妙地将关、烽火台、堡等建筑与山水地形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古人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具有极高的建筑水平。 长城雄伟壮丽,空间意象宛若游龙,是世界著名的艺术瑰宝。北京八达岭长城,沿南北两峰依山而上,登上北八楼极目远眺,长城曲直伸展,景象十分开阔壮观。可以说,这里的长城,沉雄中见“阔大”。慕田峪长城以施工精细、构筑造型独特而著称。慕田峪长城的“正关台”“大角楼”“秃尾巴边”“牛犄角边”“单边”“九眼楼”“夹板楼”等都是我国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中极富特点的构筑物。这些独特的建筑造型与险要的自然地形相融合,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工程科学价值,还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经过2000多年的变迁,长城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从审美的角度看,长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我们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是:“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二、鲜明的民族精神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长城逐渐成为勤劳勇敢、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长城被赋予保家卫国、守望和平、威武不屈、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涵。 长城选址于地势险要的崇山峻岭,其艰难困苦的修筑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长城的修筑持续了2000多年,在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中华民族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人间奇迹。伴随历史变迁,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职责使命。长城作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不仅有效降低了战争的发生频率,也在和平有序的发展中实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和谐共生,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保护屏障。长城的修筑充分反映了长城内外各民族追求和平幸福的共同愿景,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文化情结。鸦片战争以后,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灾难深重,中华民族在觉醒中奋起前行,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古老的长城不断拥有了新的文化含义,由此,现代意义下的“长城形象”开始重构,长城不但承载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的精神象征。 三、鲜明的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 长城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军事防御工程,还是长城沿线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自古以来,长城两边就由各族先民共同开拓、共同守望,是各民族一起生存发展的疆域,更是各民族共同培育构建的精神家园,彰显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一)齐长城沿线的齐鲁文化交融 长城修葺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建的楚长城,分布于今天的河南与湖北交界一带,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此后,战争频繁,齐国、燕国、魏国、赵国、秦国等先后在各自边境修建长城,以齐长城最具代表性。 齐长城位于齐鲁、齐莒等国的边界线上,两边有齐国、鲁国和其他诸侯国,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并存。文化形态各具特色,以齐文化、鲁文化为主体,兼有其他诸侯国文化。齐长城是诸侯国之间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齐长城是齐鲁大地开放、包容的文化象征,体现了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当时,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攘夷抚边,极大地加强了齐长城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互派使节是各诸侯国的一种日常交往形态,齐长城沿线的会盟活动更是促进了齐鲁两国以外交礼仪为主的“礼”的交汇和融合。历史上的齐鲁夹谷会盟,儒家创始人、鲁文化代表者孔子担任傧相主持了这次会盟,辅佐鲁定公,为鲁国争取到了最大利益。 齐长城构筑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商贸秩序,繁荣了商贸文化。齐国以工、商立国,实施优惠关税,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是先秦时期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出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繁荣景象。齐长城沿线的关隘、驿站、市集等场所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齐国充分利用齐长城关隘,控制商品和货币的流通,限制食盐私卖,规范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商贸秩序。在齐长城沿线的一些重要关隘、驿站,齐鲁两国开通互市,齐国人学习鲁国先进的农耕技术,鲁国人从齐国人那里购买商品,促进了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互鉴互通,形成齐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位于今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的青石关,作为齐鲁“咽喉之地”,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称,它不仅是齐长城著名的关隘,还是闻名遐迩的齐鲁古道,是南北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蒲松龄有诗云:“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如今,青石关石坡道上还遗留着八九厘米深的独轮车痕,足见当年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