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漫步罗伯特·波格·哈里森所著的《花园——谈人之为人》,读者将会穿行于多种不同的花园——有的来自历史,有的立足现实生活,有的属于神话传说或文学创意——但本书探讨的每一处园林多多少少都是“我们的花园”这一故事的一个篇章。假如历史终究在于破坏和培养这两种力量之间惊人的、不间断的、无止境的抗衡,那么本书行将加入后者的奋争。为此,它力求分担园丁的天职——忧思。
|
內容簡介: |
人之为人,为什么与花园息息相关?花园能否告诉我们为何“死亡是美的母亲”,如诗人史蒂文斯所言?为什么说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没有花园的时代?为什么说我们正竭力创建一座史无前例的硕大伊甸园,与此同时却将大地迅速变为荒原?《花园——谈人之为人》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以其诗性的哲思引导读者寻访神话传说、宗教圣典、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座座花园,诸如荷马史诗中的仙岛乐园、伊壁鸠鲁的弟子们深耕细作的菜园、《十日谈》里的男女青年讲故事的乡村花园、《疯狂的罗兰》中的幻景花园、朴质极简的禅寺石庭、工致安详的伊斯兰园林、令园丁“走火入魔
”、整日拨泥弄土的平凡的家庭小花园,还有无家可归者在纽约街头组建的临时花园……《花园——谈人之为人》邀请我们漫步这座座花园,体悟花园与园艺的内蕴,由此在我们的心田和大地上重新开始耕种伏尔泰所说的“我们的花园”。
|
目錄:
|
序
致谢
第一章 忧思乃天职
第二章 夏娃
第三章 人——奉献于土地的园丁
第四章 无家而园
第五章 “我自己的花园”
第六章 柏拉图的学园
第七章 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校
第八章 薄伽丘的花园故事
第九章 隐修之园、共和之园与王公之园
第十章 凡尔赛宫园林短评
第十一章 观看——一门失落的艺术
第十二章 奇迹般的谐和
第十三章 两种天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比较
第十四章 人,而不是破坏之徒
第十五章 时代的悖论
跋
附录
一 《十日谈》选摘乔瓦尼·薄伽丘
二 《帕洛马尔》选摘伊塔洛·卡尔维诺
三 花园安德鲁马韦尔
四 伊斯兰地毯花园简介
注释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六章 柏拉图的学园
从金斯哥特花园步行几分钟,便来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四方院”。这个宽敞规整的庭院边沿上,汇集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系科。每学年末,毕业典礼的各项仪式就在四方院里举行。庭院中央——也就是校园的正中心——立着一棵蓝花楹树,年年暮春绽放出一树炽烈的蓝色花朵,就在毕业典礼前后花期最盛。我不禁认为这棵树是有意作为某种象征而栽种于此的,大凡意味着毕业生们,正如眼前的蓝花楹树,这些年间在滋兰树蕙的大学花园里茁壮生长,如今繁花簇簇,华彩奕奕。
这并不是个信手拈来的比喻。明灿的六月天里,成群涌入校园的家长徜徉在喷泉、树林、庭院、大草坪和运动场之间,其中有谁不会感觉到自己置身于一个精心照料下的硕大花园里?陶醉之感在他们脸上表露无遗。你却也会觉察到一丝惆怅:许多家长本人也曾在某个花园般的美式校园里度过了早已消逝的大学时代,眼前所见无疑勾起了几分怀旧之情。这一切再次促使我们问道:教育与花园有什么样的关系?
用于高等教育的场所其实历来与花园密切相关,无论是草木葱茏的著名古希腊学府、古罗马的别墅书院、中世纪巴黎花木扶疏的圣热那维耶芙经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园、英式“花园大学”,还是富有田园意境的传统美式校园。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花园与大学之间的联系,是否不仅仅在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环境?显然,这个提问方式表明我会寻求一个肯定的回答,既然如此,不妨让我折返源头,回眸西方历史上第一所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柏拉图创办于雅典的学园。
更确切地说,学园刚好在雅典城外。据我们所知,古代雅典的城垣以内没有什么园林。苏格拉底难得走出城郭,他与其他市民切磋哲学问题,或用他的循循善诱“腐蚀雅典青年”的时候,显然不觉得需要置身花园。苏格拉底是个广场上的哲人。所谓“广场”Agora既是露天集市,又会集了许多公共建筑。在他看来,广场正是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哲学探究的适当场所,乃至惟一场所。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把他的这位老师设为主人公;对其师坚持在雅典市中心施教的做法,柏拉图为之辩护,甚至加以捍卫。可是,一旦柏拉图本人着手办学,他却并未把学校安置在广场上,而是选择了城外的一处园林般的环境——英雄阿卡德莫
Academos的圣林。原因何在?
柏拉图在日后撰写的《理想国》中说道,哲人应当“遁于墙后”,这无疑是在影射这个被人称为“学园”Academy的地方。柏拉图时代的学园其实是一片围墙中的园林,颇像波斯王族享用的筑有围墙的狩猎园此类狩猎园在波斯语中叫pairideiza,意即“有围墙的园囿”,有“乐园”和“天堂
”之意的希腊文paradeisos及英文paradise均导源于此。也许是雅典法庭给苏格拉底定罪一事让柏拉图确信,自己兴办的学校务必与城邦保持距离。
也许他意识到,苏格拉底那么接近纷繁扰攘的都会闹市,毕竟无益于他本人,也无益于哲学。也许校址的选择并无明确的理由,并未经过缜密的思考。
无论有什么深层动机,或有无动机,柏拉图将自己的学校“栽种”于雅典城外的园林这一决定——让学人离都市远得可以聆听理性的声音,又近得能使自己的言说惠及城邦——在西方教育史上树立了典范。
柏拉图一生不仅献身于教育实践,同时也致力于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持久的哲思。因此,欲知花园与教学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最合适的莫过于询问柏拉图本人。于我们的话题特别有意义的是,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惟有一篇将苏格拉底置于雅典城外的田园景致之中,而恰恰在这场对话中,苏格拉底暗示了花园与教学之间深刻的相似性。在《斐德若篇》结尾处一个相当有名的段落中,苏格拉底对书面文字和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艺术发起了攻击。这段话表达的观点历来颇受瞩目,而贯穿这些观点的若干比喻则不常得到重视,若要领会苏格拉底的观点,却不能不关注那一系列隐喻和显喻。苏格拉底声称:“事实上,斐德若,写作有着和绘画同样的缺陷。画面上的个个形象看似活灵活现,可是,假如你向它们提个问题,它们却只会庄严地保持缄默。书面文字也一样;你或许以为它们明白自己在说些什么,可是,假如你要它们解释什么,它们却只会一遍又一遍地给你同一个回复。”柏拉图,
Phaedrus and Letters VII and VIII,第97页 P58-6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