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正史纂修与重建史观:辽金元的视角(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系列)
》
售價:NT$
607.0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NT$
434.0

《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售價:NT$
500.0

《
汉字东渡:日本汉字趣味谈
》
售價:NT$
398.0

《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售價:NT$
505.0

《
西方现代思想十三讲
》
售價:NT$
469.0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售價:NT$
602.0

《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2025版)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发展教育,则要依靠高水平的教师。面对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市场化、大众化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必须重新认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新思路,提出新的战略措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全球视野;要以有利于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要符合学术职业的特点和规律;要建立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师队伍;要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本书收录的论文,是根据“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和参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整理而成。围绕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各类高校的师资管理问题展开,对我国高校适应全球化竞争,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的论文,是根据“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和参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整理而成。论文围绕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各类高校的师资管理问题展开,对我国高校适应全球化竞争,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可供高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者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本书收录的论文,是根据“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和参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整理而成。论文围绕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各类高校的师资管理问题展开,对我国高校适应全球化竞争,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可供高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者阅读参考。
|
目錄:
|
美国大学教师管理研究赵炬明
明尼苏达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Carol Carrier
全球化时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管理过程 Roxie Smith
在资源约束时代如何保持教师质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师概况 Dennis D. Hengstler
高等教育全球化视野下的广岛大学学术人员管理 山本真一
美国大学应对经济困境和大学质量之间的矛盾作出的艰难选择:
兼职教授与教授终身制 林曾
何谓一流?如何一流?
——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大学的人才战略 程星
亚努斯的隐喻:学术精英的角色与权力内涵分析阎光才
大学教师工作时间及其分配结构的影响因素
——基于“学术职业变革中国调查”的实证研究 沈红 谷志远
依托大学的国家实验室科研激励机制研究 刘皓 陈敏林
不确定时代:大学教师职业的困惑与超越王保华
全球化背景下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解析 蒋华林
科技发展与高校学术团队建设 周玲
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周丽平 李超 王颖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集群聘任模式剖析 项伟央 刘凡丰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周清明
西部地方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角色、困境、出路 刘子实
北京大学两次人事制度变革的对比研究樊思
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 唐广军 刘瑛
从谋生、职业到事业:教师发展与培养的制度策略 赵敏 何云霞
高职院校如何走好“双师型”师资之路 吴燕 张继龙
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自律”机制 陈何芳
论大学学术职业的组织特性 王应密 张乐平 牟艳华
论省属高校的科学定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
——以武汉纺织大学特色发展为例 刘戈 黄运平 张德科
学术共同体的性别隔离
——对一所研究型大学女教师叙说的分析 王珺
中美博士生导师的角色偏差及其治理 赵立莹 李鸣放 刘冠
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学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基于某省属高校的案例研究 刘忠浩 屈代洲 沈华
后记
|
內容試閱:
|
亚努斯的隐喻:学术精英的角色与权力内涵分析
阎光才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叫亚努斯的神,专司天门的启闭。他有一个标志性的形象特征:两个面孔,一个朝前,一个朝后。本文在此以该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为破题,倒并不是拘泥于神话的本义,而是试图以之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来描述精英——一个处于分化的学术系统顶层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术体制运行中的角色及其权力内涵。在目前有关高等教育和学术体制研究中,有太多的研究都涉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问题,然而,往往令人困惑的是,且不说这两种权力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严格区分,即使假定存在一个具体而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学术权力概念,那么,在现实中,如果要使得该概念具有可操作性,我们也总需要界定出一个在经验上可以把握的权力主体或者实体。在本文看来,通过对“学术精英”群体特征分析,无疑对我们去真切地理解学术权力,这一权力主体的性质以及学术体制的运行机制,会提供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尤其在当前一个“去行政化”的语境中。一、作为守门人的学术精英
在组织化的学术活动滥觞之前,学术纯属一种个人兴趣或偏好,因为它还远未成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核心领域,也不为社会利益和权力集团所特别关注,所以,那种带有自我探究性质的早期如古希腊时期的学者,尽管有时他们也不乏一些拥趸,但是,他们还谈不上是话语权力的把持者,也远未构成一个对外有着重要影响力、对内有严密纪律的群体。追溯学术活动的历史,严格意义而言,学术精英群体的最初形成,还是与中世纪大学行会制度兴起有关,众所周知,大学最初起于行会,它的起源与“专门职业(profession)”几乎兴起于同一时间。克劳斯(Elliott
A.Krause)在研究“专业”(profession)产生的历史时认为,中世纪的行会是一个社会组织,所有行会的权力和控制模式都体现为四个维度:联盟(association)、工作场所(workplace)、市场(market)以及他们与政治机构(state)(应该包括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部门——笔者注)。在他看来,联盟的权力是最为基础性的,它的内部的社会交往(sociation)关系是平等的,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是其基本原则,这也是在中世纪拉丁语中联盟又被称之为“universitas”的初始含义。其中,联盟权力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对新人的“进入”控制,即设置有关道德和伦理准则、技术训练(学徒期)门槛,等等。
中世纪的各种行会,在克劳斯看来,以机构的形式存在至今的大概也就只有学者行会——大学。甚至到今天,几乎社会中所有其他领域的专业精英也都往往来自大学。大学作为行会性质机构何以能够幸存下来?克劳斯认为,其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或者学者行会始终操持了它对成员资格、训练以及工作场所的控制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