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荒诞到反抗:导读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谜文库)
》
售價:NT$
305.0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NT$
296.0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NT$
505.0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售價:NT$
398.0

《
社会情绪的传递与互动研究:以情感符号为视角 (光明社科文库·法律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NT$
505.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NT$
347.0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
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
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
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畅销三十年,辐射五大洲华人圈
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
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
內容簡介: |
作者认为《颜氏家训》能成为传世不朽之作的原因,除颜之推所说之理极富永恒价值之外,还有一个很隐秘的原因为以前读者所不敢明说的:那就是知识分子处乱世的宝典、以及处异族统治时期的宝典。
本书通过平易的语言对《颜氏家训》加以解说,将原书颜之推一人“独白”的形式,改为颜家家庭对话的小说体裁,使稍显刻板的说教变得活泼可亲,趣味盎然。
|
關於作者: |
卢建荣,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所、台北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著有《刘献廷》、《曹操》、《魏晋自然思想》、《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大唐帝国文化工程师与没有历史的人》等
|
目錄:
|
颜之推——文化的理想主义者
一、颜之推的生平
二、颜之推的思想
三、结论
颜氏家训
一、竞历事件
二、序致
三、教子
四、兄弟
五、后娶
六、治家
七、慕贤
八、勉学
九、名实
十、涉务
十一、省事
十二、止足
十三、归心
附录
观我生赋——颜之推自传
一
二
三
四
附录二
附录三
颜之推文章风格释例一则
附录四
本书主要人物所据资料
附录五
《颜氏家训》一书的历史地位
(1)《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序跋》
(2)《四部丛刊景明辽阳傅氏刊本?序》
(3)《明万历颜嗣慎刊本?序跋》
(4)《卢氏抱经堂刊本?序跋》
(5)《关中丛书》第三集《序》
(6)《杨树达读颜氏家训书?后序》
附录六
颜之推的治学——佛学在颜氏思想中比重的重新探讨
一、前言
二、治学
三、结论
附录七原典精选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br 慕贤第七
勉学第八
名实篇第十
涉务第十一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84
|
內容試閱:
|
三、教子
这一天,颜之推与他三个儿子讨论到教育孩子的事。
“我认为对于天才与白痴,教育是无能为力的;教育的‘用武’对象是中等之资的人。不知你们是否同意?”这位“资深父亲”以征询的口吻,等待三位“资浅父亲”的答复。
——颜之推这番意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会让我们现在的教育家吓一大跳,因为倒很合乎今日最新教育学原理。这会使19世纪才讲这种意见的西洋教育学者黯然失色。
“是的,父亲,我非常同意您在《家训》中所讲的这句话:‘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这与孔子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道理差不多吧?”
身为长子的思鲁很恭敬地请教之推。
“嗯,你反应倒快,马上找到我抄袭的原本啦,孔子不愧是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有关教育原理方面实在都逃不出他讲的范畴。
“因此——”之推顿了一下,又说,“我只能在不背离他的原则之下,讲点教育方法。”
“父亲,您在书中讲到有关胎教的事,这真的管用吗?”慜楚小心翼翼问道。
之推沉吟了一会儿,才说:“嗯,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大戴礼》(按:经书之一)一书中,它还明白讲到方法呢。据说母亲怀胎三月时,要避免各种不好的感官刺激,生出三个月后,再请师保来教导,就会很顺手。经书既然这般言之凿凿,必然也有它的道理吧?”
“嘿,看来父亲也不敢太笃定经书所讲的话呢。”游秦如此想着。
之推似乎不老眼昏花,一眼就瞥见游秦诡谲的脸色。
“可惜怀着你们三兄弟时正巧都碰上战乱流离的日子,那时根本就没办法让你们母亲实施胎教。不然,我就可以亲自证明书中讲的不是胡说八道。”
之推讲到这里,脸上的光彩突地消失,声音也转轻起来。过去离乱的岁月永远是之推无法摆脱的阴影。
思鲁等三人这时不敢吭声。
过了一会儿,之推容色转霁,似乎才回过神地说:“咦?咱们谈到哪儿啦?”
“哦,父亲,咱们谈到胎教。”思鲁很怜惜地应道。
“唔,对了,胎教……所以我在书中谈到无法施行胎教的补救办法。如果孩子错过了胎教,那么当他长到婴儿般大小,学会看人脸色、辨别人的喜怒的时候,就应当加以教诲,要他动就动,要他静就静。几年做下来,体罚的麻烦就可省掉了。”
“讲到体罚,似乎效果不佳,您不觉得吗?”游秦趁着之推喝汤的空当,插嘴问道。
“问得好!”之推颔首说道,“体罚是有前提的。最好的情况是,父母除了慈爱之外仍保有适度的威严,那么子女自然畏服而生孝心;最忌的是,溺爱之后才来体罚,就一无用处了。
“我看世上的父母对子女光有爱心而不施予教育,总是不敢苟同。这些父母总是让他们的子女,在饮食穿戴方面任其为所欲为,在应当劝导的时候反而胡乱褒奖,在应当责备的关口竟然一笑置之。而子女还当道理如此呢,等到养成骄慢的习惯才来制止他,已经太迟了。届时,纵是父母把子女打了个半死也吓不了他,生气的结果只不过徒然使他怀恨不已罢了。这种子女长成之后注定是要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的。孔子不是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话吗?而俗话又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都是这个意思。
“我再强调一遍,管教小孩体罚是绝对需要的。一般不懂教育子女的人倒不是巴望子女将来犯罪;而是爱惜子女的颜面,以责备为难事,更何况施予体罚所造成的切肤之痛了。有这种想法的父母,请听我打个比方,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能不给他汤药针灸吗?还有你们应当进一步想到,那些督导子女的父母难道乐于虐待自己的骨肉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看来专讲爱的教育、严禁体罚的今天,需要重新反省、咀嚼颜之推这番话了。
之推环顾三个儿子,察觉出他们非常动容。这下之推兴致愈发高昂,话如决堤之水,源源不绝。
“来,让我为你们各举一个成败的例子来说明吧。近代王大司马(按:即王僧辩,曾官大司马,这是一个总揽军政大权的官职的母亲魏夫人,个性严厉正直。王大司马在湓城的时候,乃是一位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超过四十岁了,想不到有不令他母亲满意的地方,还得接受他母亲的鞭打呢,所以后来才能立下收复首都的功劳。梁元帝时(552—554),有一位皇帝的高级顾问,由于很讨父亲的欢心,故缺乏教养。他只要说了一句中听的话,他父亲便广为宣传,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听到,而且一整年都在称赞他;等到他做错一件事时,他父亲却帮着他弥缝巧饰,希望他自行改正。长大后,婚也结了,官也当了,一天比一天残暴骄慢起来;某一天因为言语顶撞周逖(按:为颜之推在梁元帝朝的同事,曾任一州之长)而教人抽了肠子涂在战鼓上。
“讲到这里,我们应当了解一下理想的父子关系,究竟该如何?我认为身为父亲要保持威严,不可与子女过于亲昵;而在付出慈爱的同时,不可让子女没大没小,随随便便。随便就无法产生父慈子孝的对应关系,亲昵就会使儿子怠慢父亲。
“《礼记》中曾谈到,身为一位贵族最早期的教养是,父子住不同房,至如父亲有疾病痛痒时要尽心侍候,而平日的铺床叠衣犹其余事。前者合乎不使过分亲昵的道理,后者则是合乎不使随便的道理。”
“请教父亲,”思鲁问道,“《论语》中曾提到陈元听到孔子告诉他,作为一位君子要与自己儿子保持适度的距离,就高兴得要命。请问,他高兴的道理是什么?”
“是有这么回事。这问题问得好。”颜之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属于有教养的人不亲自传授知识给自己儿子的问题。这是因为《诗》、《礼》、《书》、《春秋》、《易》等五经中,有些道理诸如性教育方面,就不便由父亲来告诉儿子,所以父亲最好不要亲自调教自己的儿子。陈元的高兴无非是点醒了他这方面的疑难。”
“讲到这个问题,让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个重要问题:偏爱问题……先讲个故事好了。”颜之推一时悠然神往于过去某一段岁月。
底下就是颜之推讲的故事。
北齐武成帝有个儿子封为琅琊王,与太子为同母兄弟,生来就很聪明,一向得皇帝与皇后的疼爱,吃的穿的一切都与太子看齐。皇帝常在人前称赞他说:“这小子鬼灵精一个,将来一定有了不起的成就。”这位亲王就这样放纵成性,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
等到太子登上了帝位,亲王才搬到另一栋宫殿去住,而摆出的派头与排场,一定要在诸王之上。他母亲伟大到嫌他这点派头与排场太过寒酸,甚至把它当成军国大事,来与皇帝据理力争。
这位十来岁的宝贝亲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的骄纵与恣肆,在他那种年纪是令人不堪想象的,无法无天也就算了,他居然在服装与用具上,硬要与皇帝一样,这就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有一次,他看到御膳房的人正将该季节新出的冰块和李子送去孝敬皇帝,他便煞有介事地吩咐从人,也到御膳房去取同样同式的东西来。哪知从人空手回来,他就像疯了似的气得直跺脚,嚷道:“开玩笑,皇帝有一份,我为什么就没有?”我们只能说他天真到不知人间有分际的事了。诸如此类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不知有多少。
你们说这位顽皮小王最后有何下场呢?真是惨透了。不知怎么的,他看宰相很不顺眼,有一天也不知吃错了什么药,竟然伪造起文书来,假借皇帝名义要杀宰相,为免让对方侥幸逃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找来三千军士防守殿门,这样劳师动众,弄得大家误以为他要光明正大地搞政变呢。由于胡闹得太离谱了,皇帝忍无可忍,这才派兵把他抓起来,数落他一顿后才释放。一个多月后皇帝还是杀了他,时年十四岁。这就是偏爱的下场啊!
“如何?”颜之推呷了口汤,望着面面相觑的几个儿子。
“父亲!”慜楚轻轻唤了声,“您不觉得父母难免有所偏爱吗?”
“不错!父母疼爱儿子很难做到一视同仁,从古到今自食偏爱恶果的例子可多了。才德兼资的儿子自然要加以赏识和爱惜,顽劣愚笨的儿子也应当予以同情和怜爱。
“想偏爱的父母应当觉悟到,宠之适足以害之。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汉末群雄逐鹿中原,以刘表和袁绍最具声望和实力,但是两人都因偏爱自己的小儿子,死后把继承权传给小儿子,而激起长兄的不满,以致自相残杀而便宜了外人。这都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哦,我还记得我在齐朝的时候,有一位士大夫曾向我夸口道:‘我有一个儿子,已经17岁了,书读得还可以,我现在正让他学讲鲜卑话和弹琵琶,等他学得差不多了,便要他好好去侍候京里那些大老爷,届时一定很讨人家的欢心。我告诉你这是大事一件哟,可千万别掉以轻心。’我当时听了低头默不作声。这真是异想天开的教育方法啊!就算是真的可以由这个方法当了大官,我也不愿你们这么做!懂吗?”颜之推最后一句口气有点严厉。
“懂的,父亲。”三个儿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人父母如果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毁弃原则,唯利是图的话,这等于父母在为子女示范一件反教育的举动。这对以文明保护者自居的颜之推而言,乃是深恶痛绝的事!环顾今天许多急功近利的父母动辄教导子女,以败坏品行的代价来换取成功,实乃人类文教之大敌!
一千多年后,颜之推最后一段话经明末大儒顾炎武引述于其《廉耻说》一文中,更令后人传诵不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