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由的危机:全球视角下的英国内战史
》
售價:NT$
806.0

《
索恩丛书·俾斯麦:欧洲风暴
》
售價:NT$
913.0

《
元首政治与帝国治理——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对象
》
售價:NT$
347.0

《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售價:NT$
398.0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NT$
454.0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
超人类进化:从仿生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03.0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NT$
332.0
|
內容簡介: |
《生态人类学丛书·沙地环境与游牧生态知识:人文视域中的内蒙古沙地环境问题》试图把握国家与地域、农耕与游牧、普通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三大对应要素及其立体交错关系,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蒙古族游牧生态知识及其社会环境和相关变迁问题,讨论游牧生态知识在草原传统人地和谐互动关系中的重要技术效应和社会效益,从文化人类学和环境社会学视角透视该知识系统当前的传承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肯定其在现代生态文化保护和牧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孟和乌力吉,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现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副教授。曾访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术院。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部和编著(含合著)4部,获得3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参加完成两项国际科研项目和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从事的学术领域有:环境社会学、生态人类学、沙地与湖泊环境问题、环境教育与环境意识、蒙古族居住与环境文化等。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内蒙古沙地生态环境及其特点
第一节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
一、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概况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特点
第二节内蒙古沙地生态环境及其特点
一、沙地、沙漠与戈壁
二、沙地生态环境及其特点
第二章蒙古族游牧生态知识及其特征
第一节蒙古族游牧生态知识
一、本土生态知识概念及相关问题
二、蒙古族游牧生态知识概述——以沙地知识为中心
第二节蒙古族游牧生态知识的特征
一、草地与山地综合游牧生态知识——两地案例分析
二、蒙古族游牧生态知识的特征
第三章沙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社会根源
第一节草原牧区生态环境问题
一、草原生态环境的脆弱环节
二、地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社会根源及本土对策
一、沙地牧村30年间环境变迁及问题——以OL艾勒为例
二、沙地牧村沙化对策的比较——以X艾勒和Y艾勒为例
第四章生态知识的应用与环保意识的重构
第一节现代环境治理与游牧生态知识的应用
一、现代生态环境治理
二、游牧生态知识的应用
第二节生态文化与环保意识的重构
一、生态文化与和谐发展——以巴彦贡嘎查为例
二、游牧环保意识的重构——以蒙古包祝词为例
参考文献
后语
|
內容試閱:
|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人民公社的解体,土地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笔者观察,影响最为广泛的是草场使用权和家畜所有权的变化。在此首先对草场政策的变化进行梳理,然后分析两个艾勒怎样去应对此变化及其影响。草场和家畜(生产资料)使用权是在相关政策的出台之下被承认的。草场使用权,1982年以后逐渐变成“村一组一户”的承包模式。“1982年至1989年,将草场承包给村落;1989年至1996年,将草场承包到组;1996年至1998年,将草场承包到户。”
与此同时,1983年开始实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畜承包政策。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草畜双承包”或者“两权一制”。然而,放牧是不宜分开牲畜和草场的一种传统产业。1983年,家畜被家庭单位认可,并成为其生产资料之后,两个艾勒均出现同样的动向,即牧民都把住宅附近的草场用铁丝网围封起来,每个牧户都排他性地使用草场。他们在自己家畜的腰侧烙印具各自特点的图章,以免与别户牲畜混淆。围封宅地周围草场的目的是在家畜属于牧户,草场属于嘎查的模式下有效放大各自利益。因此可以认为,1983年起实施的家畜承包政策意味着确立了以牧户为单位的草场利用权。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牧民的劳动积极性被大力发挥,从而家畜数量迅速增多。部分富裕牧民家畜随处游动,既践踏自己宅地周边草场,又去践踏穷人宅地周边草场,且富裕牧户以一些方式获得贫困牧户草场的使用权,从而过度放牧现象泛滥。到1988年,X艾勒牲畜总量首次突破3000只(头)大关,短短几年之内增长近2倍。
结果是,1984年至1986年间,两个艾勒曾同时面临草场第一次退化问题。其实,这种退化现象在牧区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原因在于草畜平衡体系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X艾勒吸取沙化问题的教训,1990年决定重新共同利用沙地草场,从而成功控制住沙化趋势。X艾勒的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回到承包之前的集体主义时期,而是在以数户为单位的灵活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本土共同利用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