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NT$
704.0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NT$
1214.0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NT$
398.0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NT$
347.0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NT$
403.0

《
新型戏剧编剧技巧初探
》
售價:NT$
383.0

《
一日浮生
》
售價:NT$
367.0

《
历代玉器收藏与鉴赏
》
售價:NT$
1836.0
|
編輯推薦: |
《袁世凯传》入选凤凰网读书35周好书榜的10本之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年度重点品牌“思享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书系第一辑;
毫无疑问,这是最令袁世凯本人心服口服的袁世凯传记;
海外第一部为袁世凯“正名”的权威力作;
国外最畅销的袁世凯传权威版本;
讲透袁世凯“比老狐狸还老狐狸的老狐狸”的为官之道、感受袁世凯“为国图强,不择手段”的骇世人生;
著名学者易中天、骆宝善、张鸣、马勇一致推荐!
|
內容簡介: |
感受袁世凯“为国图强,不择手段”的骇世人生,体味袁世凯屡屡受挫,却始终能逢凶化吉,并最终登顶权力巅峰的为官处世“厚黑”之道,终极解密袁世凯“强国”之梦与“利己”之路的人生悖论。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陈志让先生的经典力作。它全面回顾了这位清廷重擘与民国“逆首”的人生历程,详细审察了袁世凯其人在朝鲜监国时期表现出来的治世之才、小站练兵时的干将之能、督抚鲁直时的权臣之范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枭雄之奸,生动地呈现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悍厉一生。
|
關於作者: |
陈志让(Jerome
Ch’en)著名历史学家,与黄仁宇、唐德刚齐名。
《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教授,著有《军绅政治》《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
|
目錄:
|
第一章
早年岁月(1859—1882年)001
第二章
监国朝鲜(1882—1895年)011
第三章
编练新军(1895—1899年)041
第四章
巡抚袁世凯(1899—1901年)060
第五章
总督袁世凯(1901—1907年)075
第六章
遭贬隐居(1908—1911年)103
第七章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1911年)119
第八章
总统袁世凯(1912—1913年)145
第九章
铁腕人物(1913—1915年)175
第十章
洪宪皇帝(1915—1916年)210
第十一章
枭雄末路(1916年)237
第十二章
斯人评价257
参考文献286
|
內容試閱:
|
(1)
曹操(年轻时)往造(许)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上面这则轶闻是从公元2世纪流传下来的,其中作者所勾勒的人物的生涯与性格,却和我们将要讲述的这个男人的生活与性格完全吻合,而此人的一生与所处的时代,距那时已有大约一千七百年。
项城是河南南部一个普通无奇的小镇。该省的省名取意于“黄河之南”。这个镇既远离传统学术的中心,也远离1839年中英战争之后在中国扎根的现代文明之地,并在那时因旱涝频仍而饱受天灾带来的贫困之苦。在项城稍微偏北的一个地方,一位名叫袁受臣①的农夫成家立业,养了四个儿子,四子当中有一个出生于1859年9月16日,名叫世凯。
他出生时,正值外国入侵和武装叛乱。英法远征军正盘踞在帝都北京,满人皇帝流亡在外;与此同时,叛乱者——太平军(1850—1864年)与捻军(1853—1868年),侵占了长江与黄河的下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1860年春,捻军侵入豫南,威胁到项城的安全。袁受臣举家迁到镇东,那里是袁寨村的所在地。那时,一个大家族建起一座寨堡以防盗贼,是常有的事。袁氏家族的这个避难所属于袁甲三将军,他是李鸿章淮军中的一个著名首领,当时正在与叛军作战。这位将军是一位传统学者,没有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的确,其家族中无人可以称得上“开明”。其养子袁笃臣②没有孩子,当他在寨堡中见到袁世凯时,就宠溺上了这个健壮的男婴。于是,通过达成收养协议,这个男孩由此被带入一个有影响的军人家庭,而这将对其一生的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1866年,袁笃臣将世凯带到山东,时值袁甲三将军去世三年之后。他为世凯延聘了一位有几分名气的传统学者为塾师,希图为他拥有正统的人生打下基础。但这孩子发现书本不如拳击或骑马有趣。这时,太平天国起义已被镇压,而捻军也行将灭亡。大多数地区已经恢复了和平,以加强满人统治为目的的现代化已在推行。新运动的领袖们都是军事统帅,其中以李鸿章最为突出。他们的军队是自己的,他们对皇室的忠诚主要出自于儒家忠君的道德观。他们在许多方面(唯独在这个方面①除外)都堪称较近时期中国军阀的先驱。
袁笃臣是在江宁盐法道这个获利丰厚的官位上去世的。其密友刘铭传、吴长庆两位将军安排了他的葬礼,当时只有十四岁的袁世凯护送其灵柩返回项城的家族墓陵。他的生父袁受臣死于两年之后,但此事对他的这个儿子并无守孝三年的约束,因为他已经过继给别人了。于是,袁世凯可以自行参加1876年的秋试,以获取他的第一个功名。
由于袁世凯花了很多时间去骑马练拳、结交朋友,他的落第也便早在意料之中。此后不久,他在早婚中得到了慰藉,那年他17岁。尽管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早婚绝非少见。他与于姓新娘暂住在河南的陈州,两年后,在那里诞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袁克定。
在陈州时,袁世凯结识了一位名叫徐世昌(号菊人)的穷秀才,此人当时还是一位私塾先生,不过后来他成了内阁大臣,最后还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没过多久,两人就成了挚友与死党。徐世昌比袁世凯大一岁,在他们相识的时候,他已是举人。1879年,袁世凯资助徐世昌旅京参加会试,博取进士及更高的功名。徐世昌于1886年得偿所愿。徐世昌离开不久,袁世凯又参加了一次秋试,仍旧名落孙山。
两次考试失败使他相信,通过获取三个学位与一个官职的正统途径来寻求功名,对他而言是一个过于困难的任务。于是,他立刻将自己的追求从文职转为武职,并前往山东的登州(烟台附近),在其嗣父的朋友吴长庆将军指挥的庆军中谋职。袁世凯当时已是一名21岁的成熟青年。
1880年,他在登州遇见了另一位学者。此人名叫张謇(字季直),也在吴长庆军幕中任职。袁世凯向张謇请教诗文,称其为“先生”,因为他自己比张謇年轻六岁,而且那时还仅有一个买来的拔贡①头衔。1902年,当他出任直隶(今河北)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时,他在信中称张謇为“吾兄”,后者当时已是一位大学者和实业家。张謇在回信中说:“足下之官阶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1]
张謇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与机敏印象很深,极力向吴将军推荐袁世凯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同时劝他放弃对获得文职所残存的希望。通过张謇的影响,袁世凯当上了副官,负责庆军的训练和维持军纪。
由于朝鲜都城汉城②发生兵变,1880年至1882年的那段闲适、宁静的日子突然中止。这个国家当时处于中国的宗主权之下,因此,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把吴将军及其庆军派去镇压叛乱。袁世凯此时正是庆军中的一员。
(2)总结以上针对袁世凯的时代及其政治生涯所做的分析,我们应该说,袁世凯是1895后中国的一个典型产物,那时的中国,是没有自卫能力的,穷困潦倒的,道德和思想上混乱不堪的。但这个国家享有名义上的独立,有一个独立的中央政府,在这个政府中,袁世凯先是担任重臣,然后当上了首脑。在这两个角色当中,他的主要职责是依靠外国列强、效率低下的军队与高傲而不诚实的政客们的支持来运作行政。作为行政首脑,他只是在弥缝其阙,他的政策是在这种环境下的唯一选择。作为政治家个人,他的生涯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部分,以1908年他被摄政王革去一切官职为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忠心为清朝效力,在此之后,当他恢复政治活动时,他不诚心地为民国效力。1912年到1916年,他的马基亚维利主义①主要归因于他贪得无厌的野心,以及他对高级政治的过时的知识。由于这些原因,他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担胜任自己煞费苦心得到的这个国家的最高权位。
如果他在1911年之前就去世了,或者,如果他拒绝从隐居中复出,他将是一个较次要的历史人物,但却是一个好得多的人。但是,假说在历史上只能起很小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就袁世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说几句话。
袁世凯是中国现代军队的奠基人,他留给民国的遗产是一大批军阀。他在世的时候,军阀们支持他。他去世以后,军阀们则互相混战。因此,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军阀混战时代的开始,直到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另一个更深远的影响是,袁世凯通过对宪法、国会和民主的嘲弄,也使其继承者们极为谨慎地采纳类似的体制,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还没有做好进行这种改革的准备。就连蒋介石治下的国民政府,也没有宪法或国会。它不是,也没有假装成一个民主政府。民主的试验,如同戊戌变法一样,是一个失败,而且再也没有重复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