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203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653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439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551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857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449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1520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1367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玻璃物理化学与工艺理论为主线,贯穿玻璃结构与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玻璃成分、原料、熔制、退火、成形和加工工艺,玻璃成分分析与物性检测,玻璃工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四大板块。包括第一篇概论,分为玻璃发展历程、玻璃本质与形成;第二篇玻璃制造与加工,分为成分、原料、原料处理、配合料制备、熔化、窑炉、窑炉耐火材料、成形、成形模具、玻璃缺陷、退火与淬火、退火炉与热处理炉、热加工、封接、研磨与抛光、切割、钻孔、磨边与磨刻、表面化学处理、镀膜、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第三篇玻璃性质与检测,分为分相与析晶、黏度和表面张力、密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化学与表面性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着色和脱色、氧化?还原、酸?碱概念、放射线与脉冲束辐照效应、离子注入、飞秒激光作用、成品及原料化学分析、性能测试、研究方法、结构模型。根据科学发展观,介绍国内外在资源有效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新工艺新设备及我国玻璃工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本书由高校、科研及产业19个单位40名专家编写,其中一些为编写者的科研成果,如玻璃与飞秒激光作用、玻璃的脉冲束辐照效应、玻璃的离子注入等为其他手册中很少涉及的。 本书可供建材、轻工、化工、电子、电光源等行业从事玻璃科研、生产、设计和应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学工程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  
         
          | 目錄: |   
          | 第一篇概论 第1章玻璃的发展历程
 1.1玻璃的内涵与称谓
 1.1.1玻璃的内涵与外延
 1.1.2玻璃称谓的演变
 1.2玻璃的发展历程
 1.2.1世界玻璃的发展历程
 1.2.2中国玻璃的发展历程
 1.2.3玻璃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19第2章玻璃的本质与形成
 2.1玻璃的定义和通性
 2.1.1玻璃的定义
 2.1.2玻璃的通性
 2.2玻璃的形成
 2.2.1形成玻璃的物质
 2.2.2形成玻璃的方法
 2.2.3形成玻璃的条件
 2.3玻璃的结构
 2.3.1玻璃的结构理论
 2.3.2传统玻璃的结构
 2.3.3重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
 2.3.4微晶玻璃的结构
 参考文献40第二篇玻璃制造与加工
 第3章玻璃成分
 3.1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
 3.1.1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
 3.1.2不同成分表示方式之间的
 换算
 3.2玻璃成分类型
 3.2.1玻璃成分的分类
 3.2.2氧化物玻璃成分
 3.2.3混合阴离子玻璃成分
 3.2.4非氧化物玻璃成分
 3.2.5离子盐及水溶液玻璃成分
 3.2.6实用玻璃成分
 3.3玻璃成分设计
 3.3.1玻璃成分设计的重要性及
 其发展阶段
 3.3.2玻璃成分设计的原则
 3.3.3玻璃成分的设计方法
 3.4玻璃成分的发展方向
 3.4.1优化传统玻璃成分并进行
 标准化
 3.4.2按新工艺和设备的要求来
 研制新成分
 3.4.3探索新玻璃形成物和新的
 成分系统
 3.4.4研究有机.无机复合(杂化)、
 键合、嫁接的新玻璃成分,
 开拓玻璃新功能
 参考文献83第4章玻璃原料
 4.1主要原料
 4.1.1酸性氧化物原料
 4.1.2碱金属氧化物原料
 4.1.3碱土金属氧化物和其他二价
 金属氧化物原料
 4.1.4引入四价金属氧化物原料
 4.1.5天然含碱原料与矿渣原料
 4.2辅助原料
 4.2.1澄清剂
 4.2.2着色剂
 4.2.3脱色剂
 4.2.4乳浊剂
 4.2.5助熔剂
 4.3选择原料的原则
 4.4原料的氧化还原计算
 4.5常用玻璃原料转化系数及主要
 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110第5章玻璃原料的加工与处理
 5.1原料的精选
 5.1.1氧化硅类原料
 5.1.2碳酸盐类原料
 5.1.3引入氧化钠的原料
 5.1.4引入氧化铝的原料
 5.1.5碎玻璃
 5.2原料的粉碎
 5.2.1破碎机械
 5.2.2粉磨机械
 5.3原料的筛分和粒度控制
 5.3.1原料的筛分
 5.3.2玻璃原料的粒度控制
 5.4原料的储存
 5.4.1露天堆场
 5.4.2库房
 5.4.3料仓
 5.5原料的输送
 5.5.1皮带运输机
 5.5.2斗式提升机
 5.5.3气力输送设备
 5.6配料车间布置
 参考文献122第6章配合料的制备
 6.1配方计算
 6.1.1人工计算
 6.1.2线性方程组法
 6.1.3计算机编程计算法
 6.1.4线性规划法
 6.2配合料的混合
 6.2.1配合料称量
 6.2.2配合料的混合
 6.3配合料的输送
 6.4配合料的质量控制
 6.4.1质量控制指标
 6.4.2检验方法
 6.5配合料的粒化和密实化
 参考文献140第7章玻璃熔制
 7.1熔制过程
 7.1.1硅酸盐形成
 7.1.2玻璃形成
 7.1.3玻璃液的澄清
 7.1.4玻璃液的均化
 7.1.5玻璃液的冷却
 7.2熔制制度
 7.2.1坩埚窑的熔制制度
 7.2.2池窑的熔制制度
 7.3先进熔制技术
 7.3.1减压澄清
 7.3.2配合料窑外分解
 参考文献161第8章玻璃熔化窑炉
 8.1燃料与燃烧
 8.1.1燃料的种类及特性
 8.1.2燃料的组成与热值
 8.1.3燃料的燃烧
 8.1.4玻璃熔化能耗
 8.1.5燃烧产物中的有害成分
 8.2玻璃熔窑概况
 8.2.1玻璃熔窑的分类
 8.2.2各种熔窑的结构特点
 8.3坩埚窑
 8.3.1坩埚窑的分类
 8.3.2火焰窑的结构原理
 8.3.3火焰窑的结构
 8.3.4电熔坩埚窑
 8.3.5电坩埚窑
 8.4连续式池窑
 8.4.1熔制部分
 8.4.2热源供给部分
 8.4.3余热回收部分
 8.4.4排烟供气部分
 8.4.5浮法玻璃熔窑
 8.5电熔窑
 8.5.1电熔窑的类型
 8.5.2电极
 8.5.3电熔窑的结构
 8.6新型熔窑
 8.6.1混合加热熔窑
 8.6.2二次流液洞熔窑
 8.6.3辅助电加热熔窑
 8.6.4三通道蓄热室熔窑
 8.6.5双流液洞扁型窑
 8.6.6全氧燃烧熔窑
 8.6.7富氧燃烧、纯氧或富氧
 助燃熔窑
 参考文献221第9章玻璃窑炉耐火材料
 9.1玻璃窑炉耐火材料的特性
 9.1.1化学组成
 9.1.2耐火材料的性能
 9.2玻璃窑炉用耐火材料
 9.2.1硅砖
 9.2.2黏土砖
 9.2.3高铝质耐火制品
 9.2.4熔铸AZS系制品
 9.2.5烧结AZS系制品
 9.2.6锆英石制品
 9.2.7镁铝砖
 9.2.8镁铬砖
 9.2.9轻质耐火材料
 9.2.10不定形耐火材料
 9.3玻璃工业用耐火材料的选择和
 应用
 9.3.1选用原则
 9.3.2耐火材料在玻璃窑炉中使用时
 的损坏情况
 9.3.3耐火材料的选用
 9.3.4隔热耐火材料
 9.3.5延长耐火材料使用寿命的
 措施
 参考文献258第10章玻璃成形
 10.1成形原理与制度
 10.2成形方法
 10.2.1平板玻璃成形
 10.2.2容器(瓶罐、器皿)玻璃和
 电视以及技术玻璃成形
 10.2.3玻璃管和安瓿及玻璃管件
 成形
 10.2.4玻璃细珠和玻璃球成形
 10.2.5玻璃纤维成形
 10.2.6其他成形方法
 10.3成形的供料
 10.3.1供料方法
 10.3.2影响控制和调整料滴质量
 以及形状的因素
 10.3.3供料机简介
 10.4成形设备
 10.4.1成形设备概况
 10.4.2玻璃瓶罐和器皿的成形机
 分类
 10.4.3成形机类型和规格
 参考文献300第11章玻璃成形模具
 11.1模具设计
 11.1.1吹制模与压制模设计
 11.1.2行列式制瓶机模具设计
 基础
 11.1.3制瓶机初型模设计
 11.1.4制瓶机成形模设计
 11.1.5玻璃模冷却以及排气
 设计
 11.1.6模腔尺寸公差
 11.1.7模腔技术要求
 11.2模具制造
 11.2.1模具毛坯的热加工
 11.2.2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
 工艺
 11.3模具材料
 11.3.1符合模具材料的条件
 11.3.2模具材料种类
 参考文献348第12章玻璃缺陷
 12.1概述
 12.2玻璃缺陷种类及成因
 12.2.1气泡缺陷
 12.2.2结石缺陷
 12.2.3条纹和节瘤缺陷
 参考文献374第13章玻璃的退火与淬火
 13.1玻璃中的应力
 13.1.1暂时应力
 13.1.2永久应力
 13.2玻璃的退火原理与工艺
 13.2.1玻璃的退火原理
 13.2.2玻璃的退火制度
 13.2.3退火曲线的计算
 13.3玻璃的淬火原理与工艺
 13.3.1玻璃的淬火原理
 13.3.2淬火玻璃的特性分析
 13.3.3平板玻璃风冷淬火工艺
 13.3.4其他玻璃制品的风冷
 淬火
 13.3.5液冷淬火生产工艺
 13.3.6淬火玻璃的自爆
 参考文献393第14章退火炉与热处理炉
 14.1退火炉
 14.1.1退火炉的分类
 14.1.2间歇式退火炉
 14.1.3半连续式退火炉
 14.1.4连续式退火炉
 14.1.5退火炉的计算
 14.2平板玻璃钢化炉
 14.2.1平板玻璃钢化炉的分类
 14.2.2水平钢化炉
 14.2.3弯钢化炉
 14.3热弯炉
 14.3.1玻璃的热弯原理
 14.3.2影响玻璃热弯的因素
 14.3.3电热式热弯炉
 14.4烤花炉
 14.4.1烤花温度制度
 14.4.2烤花炉
 参考文献421第15章玻璃的热加工
 15.1玻璃制品的爆口、烘口和火
 抛光
 15.1.1玻璃制品的爆口
 15.1.2玻璃制品的烘口
 15.1.3玻璃制品的火抛光
 15.2火焰切割
 15.3玻璃的热弯
 15.3.1热弯玻璃的分类
 15.3.2玻璃的热弯原理
 15.3.3热弯玻璃的制备工艺
 15.3.4玻璃热弯设备
 15.3.5热弯过程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方法
 15.4玻璃的热熔
 15.4.1玻璃的热熔工艺
 15.4.2玻璃的热熔设备
 15.5玻璃灯工
 15.5.1灯工玻璃制品
 15.5.2灯工用火焰和喷灯
 参考文献454第16章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
 16.1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原理
 16.1.1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的
 基本原理
 16.1.2对封接件及其封接玻璃的
 性能要求
 16.1.3封接玻璃的分类及特点
 16.1.4封接玻璃组成的无铅化
 16.1.5无铅低熔封接玻璃的研究
 方向
 16.2玻璃与玻璃封接
 16.2.1玻璃与玻璃封接的方法
 16.2.2石英玻璃与石英玻璃的
 封接
 16.2.3玻璃与玻璃的封接应力
 16.3玻璃与金属封接
 16.3.1封接件及其材料的技术
 要求
 16.3.2玻璃与金属封接的条件
 16.3.3玻璃与金属气密熔封
 机理
 16.3.4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方法
 16.3.5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技术
 16.3.6玻璃与金属基本封接
 工艺
 16.3.7影响玻璃与金属封接质量的
 主要工艺因素
 16.4玻璃与陶瓷封接
 16.4.1玻璃与陶瓷封接方法
 16.4.2焊料玻璃的封接
 16.4.3玻璃焊料和透光多晶氧化
 铝陶瓷的封接
 16.4.4氧氮玻璃和氮化硅陶瓷的
 封接
 参考文献497第17章玻璃的研磨和抛光
 17.1玻璃的研磨
 17.1.1玻璃的研磨原理
 17.1.2磨料
 17.1.3影响研磨的工艺因素
 17.2玻璃的抛光
 17.2.1玻璃抛光机理
 17.2.2抛光介质
 17.2.3影响抛光的工艺因素
 17.3超光滑和超精密抛光新方法
 17.3.1超光滑和超精密的玻璃
 表面
 17.3.2数控小抛光工具抛光
 技术
 17.3.3应力盘抛光技术
 17.3.4浴法抛光技术
 17.3.5浮法抛光技术
 17.3.6磁流变抛光技术
 17.3.7离子束抛光技术
 17.3.8等离子体辅助抛光技术
 17.3.9电子束抛光技术
 17.3.10激光抛光
 参考文献534第18章玻璃的切割、钻孔、磨边、磨刻和喷砂
 18.1玻璃的切割
 18.1.1玻璃的切割分类
 18.1.2切割工具
 18.1.3切割机械
 18.1.4激光切割
 18.1.5高压水射流(水刀)
 切割
 18.2玻璃的钻孔
 18.2.1机械钻孔
 18.2.2超声波钻孔
 18.2.3电子束钻孔机
 18.3玻璃的磨边
 18.3.1玻璃磨边的目的
 18.3.2玻璃磨边类型
 18.3.3玻璃磨边工艺
 18.3.4玻璃磨边机械
 18.4玻璃的磨刻
 18.4.1玻璃的刻花
 18.4.2玻璃的雕刻
 18.4.3玻璃制品的自动磨刻
 18.4.4玻璃的激光刻花
 18.4.5激光内雕
 18.5玻璃喷砂
 18.5.1玻璃喷砂的类型
 18.5.2玻璃喷砂的工艺与设备
 参考文献575第19章玻璃表面化学处理
 19.1玻璃蒙砂
 19.1.1化学蒙砂的机理
 19.1.2玻璃蒙砂的表征
 19.1.3玻璃蒙砂工艺
 19.2玻璃蚀刻
 19.2.1玻璃蚀刻的机理
 19.2.2玻璃蚀刻的工艺
 19.3玻璃化学抛光
 19.3.1铅晶质玻璃的化学抛光
 19.3.2钠钙玻璃的化学抛光
 19.4玻璃离子交换
 19.4.1互扩散系数
 19.4.2离子交换增强
 19.5玻璃表面脱碱
 19.5.1用脱碱法提高玻璃强度
 19.5.2用脱碱法增加玻璃化学
 稳定性
 19.6玻璃表面的防霉
 19.6.1玻璃表面生物发霉
 19.6.2玻璃表面的防霉处理
 参考文献610第20章玻璃表面镀膜
 20.1玻璃表面镀膜方法
 20.1.1物理气相沉积法
 20.1.2化学气相沉积法
 20.1.3化学法
 20.2低辐射镀膜玻璃
 20.2.1基本概念
 20.2.2分类
 20.2.3参数
 20.2.4制备方法
 20.2.5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20.3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20.3.1概念和机理
 20.3.2阳光控制膜分类
 20.3.3制备方法
 20.3.4参数
 20.3.5阳光控制膜发展现状
 20.4自清洁膜
 20.4.1自清洁原理
 20.4.2自清洁玻璃的分类
 20.4.3制备方法
 20.4.4发展现状
 20.5透明导电膜
 20.5.1基本概念
 20.5.2分类
 20.5.3制备方法
 20.5.4发展现状及应用
 20.6着色膜
 20.6.1基本概念
 20.6.2分类
 20.6.3制备方法
 20.6.4应用
 参考文献648第21章玻璃工业的污染和防治
 21.1气体的污染和防治
 21.1.1玻璃行业中主要气体污染物
 的危害
 21.1.2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21.1.3治理的要求
 21.1.4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
 21.2烟气烟尘、粉尘的污染和
 防治
 21.2.1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21.2.2治理的要求
 21.2.3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
 21.3噪声的污染和防治
 21.3.1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21.3.2噪声的表征
 21.3.3噪声的允许值
 21.3.4玻璃行业噪声来源
 21.3.5噪声的控制与防治
 21.4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和防治
 21.4.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
 危害
 21.4.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21.5废水的污染和防治
 21.5.1玻璃行业废水来源与污染物
 种类
 21.5.2玻璃行业污染物废水排放
 标准要求
 21.5.3玻璃行业污染物治理
 措施
 参考文献679第22章玻璃工业的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
 22.1循环经济的基础及其重要性
 22.1.1循环经济概念
 22.1.2循环经济的基础
 22.1.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
 重要性
 22.2平板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
 22.2.1平板玻璃行业发展概况
 22.2.2平板玻璃行业循环经济
 模式
 22.2.3平板玻璃行业资源节约与
 循环利用
 22.2.4平板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与
 环境保护
 22.3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
 22.3.1我国日用玻璃发展概况
 22.3.2日用玻璃行业循环经济
 模式
 22.3.3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
 具体措施
 22.3.4日用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
 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712第三篇玻璃的性质与检测
 第23章玻璃的分相与析晶
 23.1分相机理
 23.1.1分相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3.1.2分相现象研究的技术
 方法
 23.1.3分相机理
 23.2分相对性质的影响
 23.2.1分相对玻璃成核的影响
 23.2.2玻璃成分与分相的关系
 23.2.3分相对玻璃结构与性质的
 影响
 23.2.4分相的研究进展
 23.3析晶机理
 23.3.1析晶产生的原因
 23.3.2晶体的生长及长大理论
 23.3.3玻璃析晶的测定方法
 23.4影响析晶的因素
 23.4.1玻璃成分及结构
 23.4.2玻璃分相
 23.4.3制备工艺
 参考文献729第24章玻璃的黏度和表面张力
 24.1玻璃的黏度
 24.1.1黏度的定义及玻璃黏度的
 工艺意义
 24.1.2玻璃黏度的测定方法
 24.1.3玻璃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24.1.4玻璃黏度与成分的关系
 24.2玻璃的黏弹性
 24.2.1黏弹性原理
 24.2.2玻璃黏弹性的测定方法
 24.2.3各种玻璃的黏弹性
 24.3玻璃的表面张力
 24.3.1表面张力的定义及其工艺
 意义
 24.3.2玻璃表面张力的测定
 方法
 24.3.3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温度的
 关系
 24.3.4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成分的
 关系
 参考文献743第25章玻璃的密度
 25.1玻璃密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
 25.2玻璃密度与成分的关系
 25.2.1玻璃成分对密度的影响
 规律
 25.2.2玻璃密度的计算方法
 25.3热处理引起的玻璃密度变化
 25.4玻璃在高压下的致密化
 参考文献750第26章玻璃的力学性质
 26.1玻璃的弹性
 26.1.1玻璃的弹性模量
 26.1.2玻璃弹性模量的测试
 方法
 26.2玻璃的硬度
 26.3玻璃的强度
 26.3.1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
 强度
 26.3.2玻璃强度的评价方法
 26.4玻璃的断裂韧性
 26.5玻璃的疲劳与亚临界裂纹
 扩展
 26.6玻璃的抗冲击性能
 26.7玻璃的表面接触损伤评价
 26.8玻璃的抗热震性能
 26.9玻璃强度的离散性和韦泊尔
 模数
 26.10玻璃的脆度和冲击阻力
 26.11玻璃的蠕变和应力松弛
 26.12玻璃力学性质的在线测试和
 保证试验
 26.13中空玻璃密封性的检测方法
 26.14真空玻璃真空度在线检测
 方法
 26.15钢化玻璃自爆机理及风险
 预测
 26.15.1硫化镍微粒引起钢化玻璃
 自爆的机理
 26.15.2异质颗粒引起的钢化玻璃
 自爆的机理
 26.15.3预测钢化玻璃自爆风险的
 方法
 26.16玻璃幕墙可靠性评价与无损在线
 测试方法
 26.17玻璃表面薄膜力学性质表征与
 评价
 26.17.1膜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26.17.2复合硬度模型研究膜层
 材料的本征硬度
 26.17.3膜基界面强度
 26.17.4膜层的残余应力
 26.17.5膜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参考文献786第27章玻璃的热学性质
 27.1玻璃的热容
 27.2玻璃的热膨胀
 27.2.1热膨胀系数及其测定
 27.2.2玻璃膨胀系数与温度的
 关系
 27.2.3玻璃的热膨胀曲线
 27.2.4玻璃的膨胀系数与化学组成
 的关系
 27.2.5玻璃膨胀系数的计算
 27.2.6膨胀系数与玻璃热历史的
 关系
 27.3玻璃的热传导
 27.3.1热传导与化学组成的
 关系
 27.3.2热传导与温度的关系
 27.4玻璃的耐热性
 27.4.1影响玻璃耐热性的因素
 27.4.2玻璃耐热性的测定
 参考文献808第28章玻璃的光学性质
 28.1玻璃对光的折射与散射
 28.1.1玻璃的折射
 28.1.2玻璃的散射
 28.2玻璃对光的透射与吸收
 28.2.1吸收和透过
 28.2.2光吸收的测量
 28.2.3红外吸收和紫外吸收
 28.3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28.3.1玻璃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28.3.2玻璃的非线性折射率
 28.3.3玻璃非线性折射率的
 测量
 28.3.4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与
 组成
 参考文献839第29章玻璃的着色和脱色
 29.1着色玻璃的颜色表示方法
 29.1.1色度坐标和色坐标图
 29.1.2光谱的透过和吸收
 29.2离子着色
 29.2.1离子着色理论
 29.2.2离子着色的着色剂
 29.2.3多种离子组合着色
 29.2.4离子着色玻璃的实用
 例子
 29.3金属胶体着色
 29.3.1金属胶体着色理论
 29.3.2金属胶体着色的着色剂
 29.4半导体着色
 29.4.1半导体着色机理
 29.4.2半导体着色的着色剂
 29.4.3半导体着色玻璃的显色
 29.5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着色
 29.5.1着色机理
 29.5.2着色剂
 29.6辐照着色
 29.6.1曝光着色
 29.6.2辐射着色
 29.6.3光致变色
 29.7玻璃的脱色
 29.7.1化学脱色
 29.7.2物理脱色
 29.8着色玻璃的最新进展和实际
 应用
 29.8.1着色玻璃最近十年的新
 进展
 29.8.2着色离子在氟磷酸盐玻璃中
 的着色
 29.8.3新型着色玻璃的实际
 应用
 参考文献867第30章玻璃的发光
 30.1玻璃的发光机理
 30.2过渡金属离子发光
 30.2.1dn离子发光
 30.2.2s2离子发光
 30.2.3U6+离子发光
 30.3稀土离子发光
 30.3.1稀土的电子层结构
 30.3.2能级与跃迁
 30.3.3异常价态稀土离子的光谱
 特性
 30.3.4能量传递和浓度猝灭
 30.3.5稀土离子发光实例
 30.4玻璃的荧光
 30.4.1长余辉发光玻璃
 30.4.2X射线发光玻璃
 30.4.3上转换发光玻璃
 30.4.4下转换发光
 30.4.5敏化发光
 30.4.6其他玻璃的荧光现象
 参考文献889第31章玻璃的电学性质
 31.1玻璃的电绝缘性
 31.1.1玻璃的电绝缘性与导电
 机理
 31.1.2玻璃电绝缘性的测定
 31.1.3玻璃的电阻率与化学组成
 的关系
 31.1.4玻璃的电导率与温度的
 关系
 31.1.5玻璃电绝缘性的估算
 31.2玻璃的介电性
 31.2.1玻璃的介电常数
 31.2.2玻璃的介电损耗
 31.3玻璃的导电性
 31.3.1含多价过渡元素组成的
 玻璃
 31.3.2钒磷氧化物玻璃
 31.3.3硫属玻璃
 参考文献925第32章玻璃的磁学性质
 32.1玻璃磁性的来源
 32.1.1电子自旋与磁性
 32.1.2自发磁化与磁性
 32.1.3磁畴与磁性
 32.2玻璃的磁化率与磁性分类
 32.2.1玻璃的磁化率
 32.2.2磁性分类
 32.3玻璃中的磁效应
 32.3.1微晶玻璃的磁滞生热
 效应
 32.3.2玻璃的法拉第旋光效应
 32.3.3玻璃的电磁屏蔽效应
 32.4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
 32.4.1穆斯堡尔效应的概念
 32.4.2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
 32.4.3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
 参考文献942第33章玻璃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
 33.1玻璃在高压下的性质变化
 33.1.1玻璃结构的演变
 33.1.2玻璃的致密化
 33.1.3玻璃的分相和析晶
 33.1.4玻璃的吸收和发光性能
 33.1.5玻璃的导电性能
 33.1.6玻璃中离子的还原
 33.1.7玻璃的力学性能改变
 33.1.8玻璃中气体溶解度的
 变化
 33.2玻璃在微重力下的性质
 33.2.1新型玻璃的熔制
 33.2.2玻璃的分相与析晶
 33.2.3玻璃表面的润湿行为
 33.2.4玻璃复合材料
 33.2.5玻璃与气体
 参考文献955第34章玻璃的化学性质
 34.1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1玻璃的侵蚀类型
 34.1.2水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3酸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4碱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2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1硅酸盐玻璃的化学
 稳定性
 34.2.2镧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3碲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4硫系化物玻璃的化学
 稳定性
 34.2.5氧氟化物玻璃的化学
 稳定性
 34.2.6硼硅酸盐包层玻璃的化学
 稳定性
 34.3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1钠钙硅玻璃化学稳定性的
 测量
 34.3.2镧玻璃化学稳定性的
 测量
 34.3.3碲玻璃化学稳定性的
 测量
 34.3.4氟化物玻璃化学稳定性的
 测量
 34.3.5多组分硼硅酸盐玻璃化学
 稳定性测试
 34.3.6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
 估算
 34.4玻璃的风化
 34.4.1玻璃风化的机理
 34.4.2各种因素对玻璃风化的
 影响
 34.4.3玻璃风化的检测方法
 34.4.4表面风化产物
 34.4.5防止玻璃发霉的方法
 参考文献995第35章玻璃的表面性质
 35.1玻璃表面的基本特性
 35.2玻璃表面的结构
 35.2.1新鲜玻璃表面结构
 35.2.2实际玻璃表面结构
 35.3玻璃表面的化学组成
 35.3.1平板玻璃的表面组成
 35.3.2瓶罐玻璃的表面组成
 35.3.3玻璃纤维与玻璃带的表面
 组成
 35.3.4铝硼硅酸盐玻璃管的表面
 组成
 35.4玻璃的表面能
 35.4.1液态和固态的表面能
 35.4.2玻璃的表面能
 35.5玻璃的表面形貌
 35.5.1玻璃的表面不平整性
 35.5.2玻璃表面形貌的表征
 参考文献1021第36章玻璃的氧化.还原
 36.1玻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36.2影响玻璃中氧化.还原平衡的
 因素
 36.2.1玻璃熔体内氧的活性对
 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2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对
 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3温度和组成对玻璃中
 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4玻璃中氧化.还原离子的
 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
 影响
 36.2.5氧分压和玻璃酸碱度对
 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3熔液中氧化.还原平衡的直接
 测定
 36.4玻璃熔制过程的Redox数
 控制
 36.4.1玻璃原料和配合料COD值
 分析方法
 36.4.2配合料Redox数和玻璃Redox
 数的计算方法
 36.4.3玻璃Redox数在生产中的
 应用
 参考文献1031第37章玻璃中的酸.碱概念
 37.1玻璃中的酸.碱关系
 37.2玻璃的光学碱度
 37.2.1玻璃光学碱度的概念
 37.2.2玻璃光学碱度的理论
 计算
 37.2.3光学碱度与元素性质的
 关系
 37.3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
 37.3.1氧的摩尔折射度
 37.3.2电动势的测量
 37.3.3气体的溶解度
 参考文献1040第38章玻璃的放射线辐照效应
 38.1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
 作用(一)
 38.1.1光致吸收
 38.1.2光致化学反应
 38.1.3光致结构效应
 38.2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
 作用(二)
 38.2.1光学性能
 38.2.2热性能和物理性能
 38.2.3化学稳定性
 38.3β射线与玻璃的作用
 38.3.1结构变化
 38.3.2光学效应
 38.3.3化学稳定性
 38.4X射线辐照效应
 38.4.1光致化学反应
 38.4.2光致吸收
 38.4.3热释光
 38.4.4光致析晶
 38.4.5光致发光成像
 38.4.6X射线光刻性能
 参考文献1075第39章玻璃的脉冲束辐照效应
 39.1激光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1.1激光损伤
 39.1.2激光诱导性能的变化
 39.1.3激光微结构加工
 39.2中子束与玻璃的作用
 39.2.1吸收效应
 39.2.2光学性能
 39.2.3结构效应
 39.2.4电学性能
 39.2.5热学性能
 39.2.6力学性能
 39.3电子束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3.1电子束诱导微晶化
 39.3.2表面改性
 39.3.3电子束焊接
 39.3.4二阶谐波发生效应
 39.4质子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4.1结构损伤
 39.4.2发光效应
 39.4.3性能变化
 参考文献1118第40章玻璃的离子注入
 40.1离子注入的特点与分类
 40.1.1离子注入的特点
 40.1.2离子注入的分类
 40.2离子注入的机理
 40.2.1注入离子的碰撞效应
 40.2.2注入离子的深度和浓度
 分布
 40.2.3玻璃结构的变化和化合物
 的生成
 40.2.4玻璃的分相与晶化
 40.2.5玻璃中纳米簇的形成
 40.3离子注入设备
 40.3.1离子注入机的分类
 40.3.2离子源与离子注入机的
 结构
 40.4离子注入对玻璃性能的影响
 40.4.1玻璃形貌
 40.4.2玻璃表面致密与应力
 40.4.3对硬度的影响
 40.4.4对折射率的影响
 40.4.5对光吸收的影响
 40.4.6对非线性光学性质的
 影响
 40.4.7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40.4.8对超导性能的影响
 40.4.9对磁性状态的影响
 40.4.10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40.4.11对玻璃风化的影响
 40.4.12对玻璃润湿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1155第41章玻璃与飞秒激光作用
 41.1飞秒激光及其特点
 41.1.1飞秒激光简介
 41.1.2飞秒激光的原理
 41.1.3影响微结构变化的因素
 41.2飞秒激光诱导玻璃各种功能
 微结构
 41.2.1利用诱导的色心的着色和
 发光实现彩色图像标记
 41.2.2诱导产生折射率的增加
 41.2.3微空洞结构
 41.2.4微裂纹的可控空间排列
 41.2.5活性离子的空间选择性价态
 操控
 41.2.6金属纳米粒子的空间选择性
 析出控制
 41.2.7玻璃中光功能晶体的可控
 空间选择性析出
 41.2.8飞秒激光制备三维光子
 晶体
 41.2.9飞秒激光在玻璃表面诱导
 二维结构
 41.2.10玻璃中诱导离子迁移
 现象
 41.2.11玻璃中三维打孔
 41.2.12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周期性纳米孔洞点串结构
 41.2.13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偏振依赖的纳米光栅结构
 参考文献1176第42章玻璃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42.1玻璃工艺性能的测定
 42.1.1高温黏度的测定
 (旋转法)
 42.1.2软化温度的测定
 (自重伸长法)
 42.1.3退火点和应变点的测定
 42.1.4析晶温度的测定
 42.1.5表面张力的测定
 42.2玻璃力学性质的测定
 42.2.1密度的测定
 42.2.2抗弯强度的测定
 42.2.3抗张强度和抗压强度的
 测定
 42.2.4抗冲击强度的测定
 42.2.5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
 泊松比的测定
 42.2.6硬度的测定
 42.3玻璃光学性质的测定
 42.3.1折射率的测定
 42.3.2透过率的测定
 42.3.3反射率和散射率的测定
 42.3.4玻璃色度的测定
 42.4玻璃热学性质的测定
 42.4.1热稳定性的测定
 42.4.2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42.4.3热导率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参考JCT675—1997)
 42.4.4比热容的测定
 42.5玻璃电学性质的测定
 42.5.1介电损耗和介电常数的
 测定
 42.5.2电阻率和电导率的测定
 42.5.3直流击穿强度的测定
 42.6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
 42.6.1耐水性的测定
 42.6.2耐酸性的测定
 42.6.3耐碱性的测定
 42.7玻璃体均匀性的测定
 42.7.1应力的测定
 42.7.2条纹的测定
 42.7.3结石的测定
 参考文献1209第43章玻璃及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测定
 43.1概述
 43.1.1玻璃元素分析方法
 43.1.2试样的处理
 43.1.3标准溶液的配制
 43.2容量分析法
 43.2.1容量分析常用试剂
 43.2.2酸碱滴定法测定氧化硅和
 氧化硼
 43.2.3配位滴定法测定铝、钙、
 镁、锌、铅、钛、铁
 43.2.4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氧化亚
 铁(参考GBT1549—94)
 43.3质量分析法
 43.3.1质量分析的计算
 43.3.2氧化硅的测定
 43.3.3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氧化钡
 和三氧化硫
 43.3.4氧化锆的测定(苦杏仁酸
 质量法,参考GB9000.
 15—88)
 43.4比色分光光度法
 43.4.1基本原理和仪器
 43.4.2显色条件
 43.4.3比色分析常用标准溶液
 43.4.4铁、钛、锆、锰、砷、硅、
 磷、氟、铈、铬、氯的
 测定
 43.5火焰分光光度法
 43.5.1基本原理和仪器
 43.5.2碱金属氧化物的测定参考
 GB9000.9—88
 43.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3.6.1基本原理和仪器
 43.6.2基本分析方法参考
 GB9000.1—88
 43.6.3测定条件
 43.6.4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参考
 GB1347—88)
 43.6.5锂、钠、钾、镁、钙、铁、
 铝、钴、镍、锰、铅、锌、
 锑、铜、银、镉的测定
 43.6.6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测定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
 杂质元素
 43.7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43.7.1基本原理和仪器
 43.7.2基本分析方法
 43.7.3氟、钾、钠、钡、硼的
 测定
 43.8发射光谱分析法
 43.8.1电弧或火花发射光谱法
 43.8.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
 光谱法
 43.8.3X射线荧光光谱法
 43.9无机质谱分析法
 43.9.1基本原理和仪器
 43.9.2无机质谱的定性、定量
 分析
 43.9.3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杂质
 元素的测定
 43.10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
 43.10.1酸性氧化物原料的
 分析
 43.10.2碱金属氧化物原料的
 分析
 43.10.3碱土金属氧化物原料的
 分析
 43.10.4澄清剂原料的分析
 43.11玻璃化学组成的分析
 43.11.1石英玻璃的分析(参考
 GBT3284—93)
 43.11.2高硅氧玻璃的分析
 43.11.3钠钙硅玻璃的分析(参考
 GB1347—88)
 43.11.4钠硼铝硅玻璃的分析(参考
 GBT1549—94)
 43.11.5铅钡锌玻璃的分析
 43.11.6电子玻璃的分析
 43.11.7磷酸盐玻璃的分析
 参考文献1251第44章玻璃结构研究方法
 44.1光电子能谱技术
 44.1.1X射线光电子能谱
 44.1.2俄歇能谱法
 44.2光谱分析技术
 44.2.1紫外吸收光谱
 44.2.2红外吸收光谱
 44.2.3拉曼散射光谱
 44.2.4扩展的X射线吸收精细
 结构谱
 44.3核物理技术
 44.3.1核磁共振谱
 44.3.2穆斯堡尔谱
 44.3.3电子自旋共振谱
 44.3.4正电子湮灭技术
 44.4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
 44.4.1透射电子显微镜
 44.4.2扫描电子显微镜
 参考文献1328第45章玻璃结构模型
 45.1经典玻璃结构模型
 45.1.1无规则网络结构模型
 45.1.2晶子结构模型
 45.1.3无规则网络与晶子结构
 模型的发展
 45.2其他玻璃结构模型
 45.2.1无序密堆球体模型
 45.2.2多面体无规堆积模型
 45.2.3无规线团模型
 45.3玻璃结构的模型化技术
 45.3.1物理模型化技术
 45.3.2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
 45.4一些氧化物玻璃和硫系玻璃的
 结构模型
 45.4.1二氧化硅玻璃
 45.4.2氧化硼玻璃
 45.4.3碱硅酸盐玻璃
 45.4.4碱硼酸盐玻璃
 45.4.5磷酸盐玻璃
 45.4.6其他氧化物玻璃
 45.4.7硫系玻璃
 45.5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在玻璃
 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45.5.1硅酸钙玻璃结构
 45.5.2锂硼酸盐玻璃结构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