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316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301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403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449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19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347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454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250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稿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项目批准号:09BZX004)的最终结项成果。该项目刚刚于2013年4月底通过专家验收评审,已结项,可以出版发行。本书主要围绕苏联解体之后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现状而展开,通过介绍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基本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关注主题,向人们展示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分化裂变格局,及其“总体萧条、依然存续、微弱复兴”的基本现状,同时有意识地总结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应当注意的情况和问题。 |  
         
          | 關於作者: |   
          | 林艳梅,女,1974年9月生,黑龙江省明水人,哲学博士,副教授。先后在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和工作,并到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思潮研究基地”进行学术访问和驻站研究。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当代俄罗斯哲学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理论动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研究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其他专项调研项目3项。 |  
         
          | 目錄: |   
          | 上编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第一章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 布兹加林及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 辩证方法的平反和发展
 三 人道主义历史哲学
 四 突变的社会主义与苏联制度的实质
 五 另一种全球化与自由王国的实现
 第二章 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 奥义泽尔曼及其烦死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性思考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优缺点
 四 马克思是乌托邦主义者吗
 五 作为卡里斯玛行领袖的列宁
 第三章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 科索拉波夫及其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 苏联解体并非历史的必然
 三 当代俄罗斯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
 四 俄罗斯未来发展的三条道路
 第四章 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 斯拉文的新社会主义思想
 二 马克思重新归来
 三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四 对官僚社会主义和激进民主派的批判
 第五章 文化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 梅茹耶夫及其文化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 马克思在当代俄罗斯的形象
 三 马克思是研究历史、社会、文化的理论家
 四 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五 作为文化空间的社会主义
 第六章 文本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一 巴加图利亚及其文本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文稿结构
 三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史
 四 关于《共产党宣言》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下编 研究主题和共同关切
 第一章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实质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传统
 二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的关系
 三 暴力革命学术与和平过渡理论
 第二章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问题
 一 关于十月革命的性质
 二 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地位
 三 关于斯大林主义的实质
 四 关于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五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三章 关于当代俄罗斯社会的性质
 一 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畸变性质
 二 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依附性质
 三 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国家官僚主义性质
 第四章 关于社会主义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
 二 社会主义是一种现实选择
 三 作为过渡过程的社会主义
 四 作为理论学说的社会主义
 第五章 关于中国的改革与苏联的改革
 一 关于改革的方式与路径
 二 关于经济改革的优先性
 三 关于人的权益和利益
 四 关于改革的方向和未来
 五 关于党员的作用和抉择
 结 语 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并非不可“退场”
 二 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创新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需要“数任兼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