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镜!成为漫画家的第一步
》
售價:NT$
500.0

《
永恒与时间:丸山真男思想史学的交响曲
》
售價:NT$
500.0

《
现代科学史(学术界和大众市场都难以超越的科学史范本,跨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
》
售價:NT$
551.0

《
明末清初那些年
》
售價:NT$
296.0

《
亚洲文明(第二辑)
》
售價:NT$
347.0

《
小津安二郎大全
》
售價:NT$
704.0

《
帛书老子校注析
》
售價:NT$
500.0

《
国家、社会与大学:1700—1914的德国
》
售價:NT$
439.0
|
編輯推薦: |
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这一桩扑朔迷离的血案,震惊了整个俄国,也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展示当时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
內容簡介: |
老卡拉马佐夫年轻时是寄食于富户的丑角,后来靠不正当的手段发家,晚年成了富豪。他贪婪阴险,性情暴戾,迷恋女色,曾娶过两次妻,一个逃亡,另一个被他折磨致死。所生的三个儿子也都被他弃置不顾,孩子们长大后都憎恨父亲,并且为争夺财产和女人而明争暗斗。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
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译者简介◎
徐振亚冯增义
徐振亚,上海嘉定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2006年获俄罗斯高尔基文学奖,2007-2008年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译著有:《罗亭》、《烟》、《另一种生活》、《彼得堡故事》、《美好而狂暴的世界——普拉东诺夫小说》和《马背日记》等,与冯增义教授合译《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
冯增义,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1954年、1959年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学院俄语研究班和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研究生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俄国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主要译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卡拉马佐夫兄弟》(以上与徐振亚教授合译)、《托尔斯泰忏悔录》等;发表有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他俄国作家的论文多篇,参与编写多种外国文学教材和辞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
|
目錄:
|
译序
主要人物表
作者的话
第一部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二、打发长子
三、第二次结婚以及第二个妻子生的两个孩子
四、第三个儿子阿廖沙
五、长老们
第二卷 不合时宜的聚会
一、来到修道院
二、老丑角
三、虔诚的乡下女人
四、信仰不坚的太太
五、必定如此,必定如此
六、这种人活着有什么用!
七、野心勃勃的神学校学生
八、争吵
第三卷 好色之徒
一、在仆人房里
……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作者年表
|
內容試閱:
|
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他父亲十三年前就死了,死得很惨,也很蹊跷,当时闹得满城风雨直到如今我们县里还经常提到他。这件事我在适当时候会告诉大家的。现在我要说的是,这位“地主”我们县里的人这样称呼他,尽管他几乎一辈子都没在自己的田庄里住过是个脾气古怪,但在生活中又可以经常遇到的那种人,他不仅心地卑劣、行为放荡,同时又是头脑糊涂的典型。不过好像也只有这种头脑糊涂的人,在经营自己的财产方面倒是十分高明的。就拿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来说吧,开始的时候他几乎一无所有,仅仅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主,到处混饭吃,千方百计地充当食客,可是到临死的时候已经积攒了一笔高达十万卢布的巨款。尽管如此,他一辈子都是我们县里最糊涂最蛮横的人之一。我要再说一遍:他并不愚蠢,那些蛮不讲理的人大多数相当聪明、相当狡猾——他只是糊涂罢了,而且又是特别的、带有民族特色的糊涂。
他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儿子,长子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是第一个妻子生的,其余两个,伊凡·费奥多罗维奇和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是第二个妻子生的。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的第一个妻子出身于名门贵族,是我县地主米乌索夫的女儿。至于这样一位年轻漂亮、聪明活泼并且又有嫁资的姑娘怎么会嫁给这个被大家叫做“窝囊废”的男人,我不想详细解释。这种事情在我们现在这一代人中间并不罕见,而且从前也曾经有过。我就认识一位姑娘,她属于过去的“浪漫”一代。她跟一位先生莫名其妙地恋爱了几年之后,照理可以太太平平结婚的,可是结果她自己想象出了许许多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最后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从悬崖般陡峭的河岸上跳进冰凉湍急的河里自杀了。她的死完全应该归结于她的古怪脾气,完全是为了模仿莎士比亚的奥菲莉亚奥菲莉亚,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女主人公。。假如那个她早就看中并且十分喜爱的悬崖并非风景如画,假如那是一段缺乏诗意的平坦的河岸,那么她也许根本不会自杀。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且应该看到,在我们俄国的生活中,在最近的两代人中间,这种事情或者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米乌索娃的行为显然属于这一类,无疑是受了外界风气的影响,也是流行思想刺激的结果。也许她想显示女子的独立性,反对社会环境,向宗族和家庭的专制抗争,而乘虚而入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是在一瞬间相信,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虽然是名食客,但他却是那个日趋进步的过渡时期最勇敢、最喜爱调侃嘲笑的人,其实他只是个凶恶的小丑而已,别无所长。更耸人听闻的是这件事最终以私奔而告终,这又使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感到非常得意。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对于这样的艳福即使从他的社会地位来说当时也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他迫切希望自己有一个锦绣前程,为此可以不择任何手段。攀上这样一门好亲并且得到一份丰厚的嫁妆,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至于双方的爱情,那么无论从新娘还是从他这一方面来看,根本不存在,尽管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颇有几分姿色。可以说,这件事也许是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一生中唯一的特殊情况,因为他一辈子都沉湎于女色。任何一个女人只要向他招招手,他就可以立即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唯独这个女人在性欲方面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