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245
			 
			 
	
			  
			《 
			绝美克孜尔:细品中国石窟奇迹
			》 
			 售價:HK$ 
			857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296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551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403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403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296
			 
			 
	
 
      | 
     
      
      
         
          | 編輯推薦: | 
         
         
          |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的平寨,有9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72岁,即是平寨传统社会的基础力量,也是平寨老年型社区的基础力量;老人们即经历了一穷二白、艰苦奋斗的生活岁月,也走进了美好的新时代,只是临近的夕阳红并没有让他们可以轻松地享受晚年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性的追求更多的表现为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于是父代开始逐渐将权威让度给拥有经济实力的子代,越来越迁就子女的安排,比如养老时居住状态和供养方式,都是循着有利子女外出务工为要的路线来做合理的安排。这也就引起了传统的家庭养老秩序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以子代为要的因素越来越显示强大的力量,引领秩序的变动、运转。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由一个贵州侗族村寨——平寨的养老问题入手,在田野调查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全面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侗寨养老的传统模式,提出平寨人是孝与养的失衡而非孝与养的脱离,并从文化角度指出平寨养老秩序标准和有序运行的必然性,指出家庭养老的本质价值并不会因经济发展而消亡,反映出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书中尤为关注因代际关系的变化和人口的流动对农村养老造成的重要影响,借助文化对秩序的理解,从代际关系角度考察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由人口流动入手考察人口转变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全面的侗寨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全景。
           | 
         
       
      
      
      
         
          | 關於作者: | 
         
         
          |  
            高法成,男,生于1976年,祖籍山东聊城阳谷县,成长于白山黑水之间,游学于北方,工作在南方。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师从陈长平教授,从事人口与文化的研究,现任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自2008年9月走上学术之路至今,已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新疆社会科学》、《农村经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中国穆斯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多项,在晚学之路上孜孜不倦,更希望能为学术研究添砖加瓦。
           | 
         
       
      
      
      
         
          | 目錄: 
           |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
 一  社会现实与个人的感受 1
 二  研究的学术与理论预期 3
 第二节  文献综述 8
 一  孝文化与家庭养老 8
 二  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 12
 三  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的研究 15
 四  代际关系与中国农村养老的研究 20
 第三节  关键术语、技术路径与研究方法 23
 一  关于社会秩序 23
 二  关于孝与养 29
 三  技术路径 34
 四  研究方法 34
 第一章  田野点概述 37
 第一节  平寨的自然与生计 39
 一  依山傍水 交通便利 39
 二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40
 第二节  平寨的社会状况 43
 一  寨民记忆中的村寨历史 43
 二  日常生活与社会关系 46
 第三节  平寨的传统文化 49
 一  传统习俗 49
 二  尊老敬老的孝文化 52
 第二章  流动视角下的平寨老年人 55
 第一节  平寨的老年人口 56
 一  老年人口分析 57
 二  家庭与老年人口 60
 第二节  平寨人口流动对老年人的影响 64
 一  流动人口的构成 65
 二  留守老人的生活 67
 第三节  平寨的老年人问题 69
 一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 70
 二  老年人的“儿子养老”观念 72
 第三章  平寨孝与养的传统秩序 75
 第一节  两则孝以立人的故事 77
 一  村长的三个“母亲” 77
 二  甘于奉献的巾帼 78
 三  家庭养老的传统 80
 第二节  平寨家庭养老的分类 84
 一  共居供养 84
 二  轮居供养 85
 三  独居供养 86
 四  独居自养 87
 第三节  单系互惠的家庭养老秩序 88
 一  抚幼与养老 88
 二  女儿与局外人 90
 三  互惠的代际 92
 第四章  平寨家庭养老秩序遭遇的压力 95
 第一节  家庭成员关系对养老的影响 97
 一  婆媳不和,外出打工反成“润滑剂” 97
 二  老人独立,第三代面对的养老困惑 98
 三  兄成弟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 100
 第二节  依靠儿子养老的种种无奈 102
 一  没儿子养老难 103
 二  儿子多了也未必都是福 105
 三  家庭养老秩序的传统维系力量 107
 第三节  当赚钱成为最重要的事 109
 一  留守,老年人遇到的新“课题” 109
 二  当赚钱成为改变贫穷的重要手段 111
 第五章  平寨对社会养老的认识与拒绝 114
 第一节  人口转变视角下社会养老的需求 117
 一  家庭对养老支持的弱化 118
 二  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潜在需求 119
 三  生活追求质量与为养老储蓄 121
 第二节  文化传播视角下孝文化的转型 123
 一  孝文化的衰落与养老 124
 二  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126
 三  平寨孝文化的新内容 128
 第三节  社会养老在平寨的“认”与“拒” 132
 一  平寨对社会养老的认识 132
 二  社会养老在平寨还是遥远的事 134
 第六章  孝与养的失衡:人口流动与代际关系的冲击 138
 第一节  人口流动带给养老的“副作用” 140
 一  老人下降的权威与生产困境 141
 二  年轻一代不愿预测自己的养老生活 144
 第二节  代际关系下传统家庭养老秩序的维持 146
 一  相对封闭的环境与传统的力量 147
 二  “儿子养老”与“落叶归根” 149
 三  以代际关系为基石的孝文化 150
 第七章  社会秩序理念下对平寨孝与养的再思考 153
 第一节  平寨社会秩序所形塑的孝与养 155
 一  孝与养的血缘基础——社会主体的亲子关系 155
 二  孝与养的亲子基础与反馈模式——道德伦理的主体行为 157
 三  孝与养的单系偏重与内在习惯——传统演进的行为机制 159
 第二节   社会秩序对孝与养失衡的规范力量 163
 一  由家庭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博弈 165
 二  代际中的亲情与流动最终的回家 167
 三  侗族传统文化在平寨的淡化与复兴 169
 结语 173
 参考文献 18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94
 附录 195
 后记 201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203
           | 
         
       
      
      
      
         
          | 內容試閱: 
           | 
         
         
           
            “家”是中国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是所有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它的组建与解体,是一个婚姻经历生养死别的变迁过程,它的构建是亲子关系,而它的功能是抚育与养老。基本的家庭是由父代与子代构成,即父母与子女,也因此成为“孝与养”的社会主体。平寨的亲子关系,在生育上有男有女,因此在孝的秩序上,是由子女孝顺父母,子代尊敬父母、善待父母。但当子女长大结婚后,这个子代就有了内部调整:女儿与儿媳妇的互换——娶上门的儿媳妇,嫁给人家的女儿。传统认识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侗族尽管没有明确地去说这句话,但行为上实际的表达了出来,姑娘出嫁后,带着自己的“姑娘财产”并入婆家生活,对娘家完全可以不管不问,即使是在同一个寨子居住,这种亲子关系也因婚姻而衍化为亲属关系,这就与东部区域有了很大的区别,“到(上世纪)90年代末,嫁出的女儿已经成为父母年老后在生活与情感上的主要依靠……父母开始在女儿身上投资也可以看作是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到今日的养女防老的转变” 。也就是说,当传统社会出现亲子关系在养老体现上,“子”已经开始能指儿子与女儿的两种性别成分时,平寨的“子”仍然限定于儿子的角色上。于是在养的秩序上,完全由儿子来承担,女儿要转换为人家的儿媳妇,去帮助自己的丈夫完成对公婆的养。儿子对养老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对父代还是子代,这都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是已经“内在了的习惯”,在平寨的今日是如此,将来亦是如此。即使是受到生育数量的限制,仍然不会改变平寨人的这种认识,“传统宗接代”与“养儿防老”在平寨的孝与养的主体之间,已经没有了清晰的分别,而是融合成了一个模糊类别,儿子的功能是承担这个家庭的繁衍,完成这个家庭的继替,是家庭在社会中群体性存在的象征。
 “在秩序良好的社会里,即所有公民之平等的基本权利、自由和公平的机会都得到了保证的社会里,最不利者是指拥有最低期望的收入阶层” ,依据罗尔斯的解释,则这最不利者是相对的,要确定了前提才可有相应的所指。那么,显然,相对年轻人,老人是最不利者;相对于发达区域,贫穷落后区域是最不利者;一个依据长幼有序来安排家庭制度的,子女是最不利者。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平寨是一个诸多最不利者的集合体:相对技能与知识的含量来获得工种的,平寨的外出务工人员是最不利者,因为他们在外所从事的工作依然是以出卖体力为主,也自然在利益分配中是最不利者。而平寨的老人相对外出务工的子女又是最不利者,无论从地位上还是收入上,甚至是农业生产上,老人都是期待最低收益的人群。平寨父代对子代的养老依赖,在内在的习惯下,反而压抑了需求的外显,在经济压力下,这一需求则更加弱小,让我们忽视了这一关系的恒定性。
 “由父母子女的这种亲子的代际关系转变成整个社会老一代人和年轻一代人的代际关系。则可以看出,前者是私人性的支持,后者是公共性的支持;前者以家人亲属邻里朋友为支持来源,后者以社会国家提供支持;后者是前者的扩大和外推,如果我们把它加上某种道德价值观念,也许可以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来描述这种变化” 。由平寨一个家庭而推及整个平寨,孝与养以亲子关系为基础,形成了整个寨子的传统知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在父母老了时,跟儿子继续生活,直至自己走完这个人生,再由儿子将自己送到祖先那里。事实上,孝与养在本质上,已经存在着不平衡,即养育子女对父母来说是相同的给予,孝是儿子、女儿都必须给予的,但养则完全由儿子来承担。即使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父母,女儿也不必去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侗族的传统已经为这样的家庭做了相应的安排:要么过继,要么由寨子负担。如此一来,孝与养就亲子关系来讲,已经是失衡的,无法从现行的法律来看还是现代文明中探究,这似乎是传统的陋习,孝与养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都应该是相等的责任与义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