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
》
售價:NT$
454

《
鸟类图典
》
售價:NT$
203

《
古典与文明·《周官》之制与大一统
》
售價:NT$
403

《
海外中国研究·朝贡·海禁·互市:近世东亚的贸易与秩序(一部刷新明清外交与通商认知的典范之作。挑战朝贡
》
售價:NT$
500

《
财报防坑指南:20分钟看透企业真实现金流与盈利陷阱
》
售價:NT$
356

《
安逸哲学:锦绣天府人生智慧“安逸四川”三部曲第一部 安逸是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的人生智慧
》
售價:NT$
449

《
风月狩(全二册)
》
售價:NT$
332

《
大学问·改过自新:清代以来自首制度的表达与实践(以丰富案例生动还原清代以来自首制度在基层的运行图景,
》
售價:NT$
347
|
| 編輯推薦: |
|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阶段,同时晚清也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孕育和萌芽时期。王蕾编著的《清代藏书思想研究(精)》主要研究清代传统藏书思想,不涉及晚清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术思想。本书从藏书的“藏”与“用”出发,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史料整理与分析、历史研究法等方法,收集、整理、梳理与分析各类相关的史料、文集、方志、目录、题跋、记序、理论著述,系统地研究清代藏书收集、保存、保护与流通利用的观念、思想与理论方法。
|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说
1.2 文献综述
1.2.1 文献检索方法
1.2.2 论文年度分布
1.2.3 论文著者分析
1.2.4 论文期刊分布
1.2. 5 研究主题分析
1.2.6 相关学位论文
1.2.7 相关学术著作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1 研究內容
1. 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代藏书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清初藏书事业的恢复发展
2.2 清中藏书事业的乾嘉盛世
2.3 晚清藏书事业的衰落变化
第三章 清代藏书收集思想
3.1 藏书收集方法论
3.1.1 购求四最论
3.1. 2 收藏次第论
3. 1.3 兼收并蓄观
3.1.4 专门藏书观
3.2 藏书收集观念
3.2.1 佞宋观念
3.2.2 善本观念
3.2.3 抄本观念
3.2.4 鉴别观念
3.3 藏书收集方法
3. 3.1 征书
3.3. 2 购书
3.3.3 抄书
第四章 清代藏书保藏思想
4.1 建筑保护观念
4.1.1 建筑模式
4.1.2 建筑选址
4.1.3 通风设计
4.1.4 天一阁式
4.1.5 四库七阁
4.1.6 富厚堂式
4. 2 典藏保护观念
4.2.1 庋架观念
4. 2.2 管理制度
4.2.3 维护观念
4.2.4 曝书制度
4. 3 书籍保护观念
4.3. 1 书籍装帧保护观念
4.3.2 书籍修复保护观念
第五章 儒藏思想
5.1 儒藏思想的起源
5.1. 1 丘濬的藏书分三处思想
5.1.2 陆世仪的藏书邹鲁思想
5. 1.3 曹学佺的儒藏藏书思想
5.2 周永年的儒藏说
5.2.1 儒藏说的核心思想
5.2.2 儒藏说的基本思想
5.3 儒藏说的影响
5.3. 1 广儒藏说
5.3. 2 四库七阁
5.3. 3 灵隐书藏
5.3.4 焦山书藏
第六章 清代藏书开放流通思想
6.1 互借互抄思想
6. 1.1 官府借抄
6.1.2 互借互抄
6.1.3 《流通古书约》
6.1.4 《古欢社约》
6.1.5 借抄交谊
6.1.6 散书为聚
6.2 开放借阅思想
6. 2.1 官府藏书:公天下之好
6. 2.2 周永年:天下共读之
6. 2.3 广仁义学:聚古今图籍,以公愿学之士
6.2. 4 孙星衍:置之家祠,公之族人
6. 2. 5 国英:与人共读,成己成人
6.2. 6 陆心源:立案归公,来读不禁
6.2. 7 梁鼎芬:倡导公藏,开放利用
6.3 藏书流通制度
6.3.1 官府藏书流通制度
6.3.2 私人藏书流通制度
6.3.3 书院藏书流通制度
6.4 刊刻流布思想
6.4.1 官府刻书流布思想
6. 4.2 私家刻书流布思想
6.4.3 书院刻书流布思想
第七章 清代藏书思想著述评价
7.1 藏书理论著作评价
7.1.1 《藏书记要》
7.1.2 《藏书十约》
7.1.3 《说剑轩余事》
7.2 藏书史著述评价
7. 2.1 《吴兴藏书录》
7. 2.2 《武林藏书录》
7. 2.3 《藏书纪事诗》
7.2.4 《书林清话》
第八章 清代藏书思想的历史评价
8. 1 清代藏书思想的历史特征
8.1.1 阶段特征
8.1. 2 地域特征
8. 1.3 系统特征
8.1.4 开放特征
8.2 清代藏书思想的历史成就
8. 2.1 古代藏书经验与思想之总结
8. 2. 2 古代藏书经验与思想之发展
8.2. 3 古代藏书思想理论体系之完善
8.2.4 古代藏书开放利用思想之提升
8.3 清代藏书思想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