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鲜血、火焰与黄金:伊丽莎白一世vs.凯瑟琳·德·美第奇
》
售價:NT$
449.0

《
纹样密语:东方装饰艺术全书
》
售價:NT$
500.0

《
舞乐中国·大师的曲与剧
》
售價:NT$
204.0

《
法教义学的一般理论
》
售價:NT$
760.0

《
百花谱
》
售價:NT$
398.0

《
美国文明观察全三册(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大家钱满素美国文明三部曲,国内一流的美国文明研究著作)
》
售價:NT$
959.0

《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原书第2版) (美)约瑟夫·E.奥恩
》
售價:NT$
301.0

《
两种自由的追求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要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就必须从民众的心理层面着手,从根源入去寻找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真正做到将群体性事件扼杀在摇篮里。这也要求基层政府部门脚踏实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和“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笔者从接触到“群体性事件”这一课题开始,就认真拜读了国内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各种论文、著作等,发现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宏观方面的,政府部门和各社会组织需要高瞻远瞩,发展地方经济,将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贯彻落实和实施信访机制、政务公开机制、三公开制度等;二是微观方面的,群体性事件受到个体的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需要时刻关注和调研社会民众的心理动态,定期对民众的生活满意状况、幸福指数、对政府部门的满意程度、对政务人员的信任度和办事效率的评价等,然后根据这些社会心态反馈结果找到根源,从根源着手彻底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
|
內容簡介: |
本书遵循“选题背景—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的逻辑主线,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和探讨。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各种理论,包括概念界定、类型划分、特点、影响和理论模型;其次,结合我国国情,对影响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构建本土的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
|
關於作者: |
吴开松(1964- ),汉族,湖北松滋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法学(政治学)博士,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公共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政府危机管理、基层政府管理。
|
目錄:
|
第一部分引言1
第一章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缘由3
第二章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价值6
第一节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研究的理论价值8
第二节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研究的实践价值12
第三章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内容16
第一节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研究的命题假设16
第二节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研究的创新之处17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19
第四章群体性事件概述21
第一节群体性事件的概念21
第二节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类型和影响29
第三节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历程37
第五章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理论框架44
第一节相对剥夺理论44
第二节群体认同理论51
第三节资源动员理论59
第四节其他的群体性事件理论70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81
第六章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其测量83
第一节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基于理论与案例的综合83
第二节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测量95
第七章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101
第一节参与动机与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的关系101
第二节社会公平感、愤怒情绪与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
的关系107
第三节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感与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
的关系119
第四节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满意感与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
的关系130
附录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测量量表142
参考文献148
目录
|
內容試閱:
|
从理论上,本研究对收入差距进行了类别划分,即心理收入差距和实际收入差距,对心理收入差距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并以数据支持和证明了心理收入差距比实际收入差距更能科学、精确地测评和反映个体生活满意感,扩充了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正义研究的理论。把群体性事件影响因素扩展开来,将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满意度纳入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收入差距、生活满意感与群体性事件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了如下结论:生活满意度在心理收入差距与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生活满意度在心理收入差距与激烈型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相关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从心理学角度给予政府部门预防、源头治理群体性事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是,本研究只是对心理收入差距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并没有给予其学科性质的定义,同时也未深入探讨生活满意感的具体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影响其主观心理感受的。未来的研究依此为线索,对这些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我们实证了群体性事件在发生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个体受到社会不公平的遭遇,这种不公平有可能是权利不公平、制度不公平、分配不公平、弱势不公平、互动不公平,这种不公正的遭遇使个体内心产生一种情绪体验,或是愤怒、怨恨、失落、仇恨等,或是忧郁、恐惧、焦躁等,这种情绪体验进而使个体产生一种改善自身不平衡或不满状态或不好遭遇的行为取向,加上生活不满意和对政府不满意等外在因素或内在因素的刺激时,就会产生一种集群行为的意愿。此时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意愿变成一种实际行动,群体性事件由此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