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806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250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653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1010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403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347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500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230
 
 
 | 
         
          | 編輯推薦: |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六十岁上下的人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何认识这段历史,是这一代人及其长辈晚辈长期思考的问题。本书作者认为:“‘我们不要用自己经历去否定别人的经历 ,也不要用自己感受去否定别人的感受。’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知青生活多样化的现实,才是尊重历史,才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那段逝去的岁月。”他讲的是否有道理,请您阅读《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 本书的社会学、历史学价值,已得到许多读过原稿的读者肯定,相信也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
 |  
         
          | 內容簡介: |   
          | 《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是一部回忆录,从提笔到完稿计19年。全书以八位农村人物和一位知青同学为主线,通过他和同学们插队生活中的一个个平凡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中国农民的纯朴与艰辛、知识青年对农村发展的奉献。全书平实、感人,折射出那一代人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对社会的担当和思考。 本书的社会学、历史学价值,得到许多读过原稿的读者肯定。与作者同一公社插队的北京知青、我国光伏产业领域著名专家王斯成给作者回信说:“……读着读着恍惚间时空都在倒转,带回到40年前。……你的记述大部分是在农村层面,即使是知青层面的东西也与农村紧紧相融,这就是你‘与贫下中农深相结合’的结果。”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记忆类的文字,最要紧的是真实。今天的语境与四十多年前变化极大,要真实地、原生态地再现当年的生活,就要尽可能地回到当年的语言环境中。本书有不少信件、笔记、诗歌、谈话的引文,以及一些老照片。这次引用旧文字时,我完全忠于原文,一字不改(仅略有删节)。文中的所有人物都用真实姓名;讲述的事情,尽可能找当事人核对。尽管如此,也很难做到完全准确。 人的记忆是有误差的,包括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  
         
          | 目錄: |   
          | 003 离家 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未实现的下乡请求
 如愿以偿小棉袄妈妈的叮嘱胸中涌出一股豪情
 008 初到康庄
 康庄村支书的坚持谁肯到康庄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
 八九十个光棍和两个女青年
 第一口咸水以为是吃“忆苦饭”
 又来了三个女生队伍不断壮大
 018 大娘:康庄人物一
 最后一代没有姓名的女人
 像疼爱亲生儿子一样
 家世“皇帝的金銮宝殿都去过了”
 附一:大娘的信
 附二:大娘谈“大跃进”
 附三:鸡七份:看大娘分菜
 028 做个“受苦人”
 挑水砍冻粪打坷垃拉砘轱辘锄田收秋
 女人的活儿:推碾、薅苗赶大车虱子多了不痒
 附:王斯成的信
 050 “老光棍”苏国龙:康庄人物二
 抽水烟与“再教育”“主席老汉说”斗地主东方红谷子
 田间地头的互助“宴请”从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
 老牛破车搞创收“满苗!满苗!”老光棍率“娘子军”
 067 九队翻身记
 又吃国家供应粮了副队长就是个“受头儿”
 这个小“官”是社员们选出来的与“大喇嘛”打赌
 “要化肥没有,要命有一条”“娘子军”和“儿童团”
 知青座谈会后马锡栋回村了半口袋发霉的仓底粮
 马福冒雨来了“只要权在公社,就不改变决定”
 “老竿子”当了副队长秋后算账去陕北“引媳妇”
 097 “大喇嘛”武文银:康庄人物三
 康庄最老的党员之一“莫非九队的粮食重些?”
 文盲历史学家“清官贪官谁下场好,要看他处的环境”
 历任村官中最清廉者
 102 欧立克的故事
 牧区来的小狗崽院子里不丢东西了识别北京口音护秋
 唯一的败仗招亲私奔
 打赌:最听谁的?主人“打架”时
 最后一面打狗与战备
 114 丰收
 三件大事拖拉机深耕地12斗渠延伸
 同太公路的“馅饼”“走后门”买电线杆
 最早的“包工头”“水日子”“说话声低些不丢人”
 再没有吃不上饭的了“打了口井不够饮老牛”
 141 “兄长”马锡栋:康庄人物四
 唯一不欠生产队钱的“四属户”回村“蹲点”,谨言慎行
 多名知青入了党主抓12斗渠工程一年后的彻夜倾谈
 身世真朋友是交下的十八担白母狗粪和两只半麻雀
 写给我母亲的信平女的故事入党介绍人
 155 “九品芝麻官”马福:康庄人物五
 合盛堡公社书记工作、划拳、下象棋都是好手
 选拔了一批生龙活虎的大队干部支持杜长庚办化工厂
 领导兼诤友“聪明显于外,不是养家之子”
 莫学崂山道士人们没忘记他
 159 杜长庚同学:康庄人物六
 理科拔尖生右派家庭的困境18元地震捐款
 我成了“黑帮子弟”,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知青组长县里仅有的没盖新房的知青点
 康庄知青中第一个生产队副队长精力充沛,多才多艺
 “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他一脸阳光地走来“洋插队”
 177 “堡垒户”人家
 “你这是到家了呀!”二面馒头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地相信党组织、相信群众”
 救命之恩有传承力的道义之交
 183 认识农民与认识自己
 老三届:新中国的同龄人更折磨人的是思想问题
 谁教育谁:两段语录的悖论体会农民
 学习理论深化认识以农民的眼光审视知青
 “和贫下中农深相结合”结论:与贫下中农共命运
 192 把青春献给人民
 在摆脱贫困的实践中干出成效活跃的知青内部思想交流
 小字报康庄知青的歌:《把青春献给人民》
 199 手抄本(一):知青心中的国事
 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最揪心的是对国家未来不安
 “灰皮书”、“黄皮书”,曾纵论天下事
 失去的手抄件与意外的发现
 我的被说成“农民党”观点的文章
 也许,中国的问题还是农民问题
 210 手抄本(二)黄梅的诗
 内心独白16岁时的遭遇重压下的心血
 小兔子倘若不给幸福便是渺茫也向前
 《墓志铭》劳动与收获乡村磨房村妇遐想雨中心境
 230 离开康庄
 招工、招生:知青命运的新转折
 姜斯栋一步就跨进了省委大院
 北大招生的张晓恒老师来康庄了
 录取通知书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愧对大家“我还会回来的”各奔东西
 236 再别康庄
 1976年是多事之秋重回康庄新来的本地知青
 郑晓武回来了准备安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纸调令康庄的盐碱地已磨硬了我的脚板
 241 如果我仍在康庄
 最大型的经济、社会难题我们当年的局限
 农民工大潮华西村、刘庄所代表的方向
 绕不过去的历史责任
 当我说“我是自愿下乡的”时
 农村依然需要知识青年全面客观地认识那段逝去的岁月
 252 “歌唱动荡的青春”
 历史自会有结论心中的理想
 “愿亲爱的家乡美好,愿祖国万年长”
 续篇
 259 “编外知青”郭凡:康庄人物七
 就像是我们知青中的一员称职的会计,懒散的农民
 神奇的计算尺就想混个“铁饭碗”对康庄人民有贡献
 把最好的地盖了学校走南闯北
 “如果你也变了……”公权不得私用平生三慰
 271 刘氏兄弟:康庄人物八、九
 哥哥是村支部书记,弟弟是康庄“大款”
 刘应国说他成功靠的是忍辱负重,诚信为人
 刘应中说他当支书靠的是为民的良心
 地位低下的外来户
 母亲的影响历史又前进了一步
 277 “同心井”纪实——康庄打井记(一)
 “国机井”纪实——康庄打井记(二)
 附录
 313 康庄:一个北方村庄的变迁
 324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