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99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347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347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505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作者既为传主同乡,复“伤英雄无嗣之凄凉”,特以30余年时光为此一为中国民主宪政牺牲先驱画像。全书“综合叙述与分析解释并重,对若干重要史实均力求提供新记录与新解释”,被视为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 |  
         
          | 內容簡介: |   
          |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是中国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民初国民党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31岁。本书作者既为传主同乡,复“伤英雄无嗣之凄凉”,特以30余年时光为此一为中国民主宪政牺牲先驱画像。全书“综合叙述与分析解释并重,对若干重要史实均力求提供新记录与新解释”,被视为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 |  
         
          | 關於作者: |   
          | 吴相湘(1912-2007),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负责校勘《明实录》。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入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部工作,专事收集战争资料编纂战史,撰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文稿。20世纪70年代,编著出版《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最早记录了中国军民长期抗战的历史,也是学术界公认迄今为止,最为权威和优秀的抗日战争史著作。他根据故宫档案编著的《晚清宫廷实纪》、《清宫秘谈》,揭露数百年来紫禁城中隐踪秘事,很有史事价值。他引用英国、日本外交档案写成《孙逸仙先生传》,披露了大量国内书刊从未涉及的史料。他撰著的《民国百人传》、《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先驱》、《民国政治人物传》、《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等民国著名人物传记,开民国史研究之人物研究的先河。他研究历史注重以史料为基础,主编出版了一系列史料丛书,如《中国现代史料丛书》、《中国现代史丛刊》、《中国史学丛书》、《民国史料丛刊》、《乡村建设史料汇编》,为史学界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长编。他发表的大量史学论文,已辑成《近代史事论丛》、《历史与人物》等书刊出版发行。并著有长篇自传《三生有幸》。 |  
         
          | 目錄: |   
          | 自序 第一章 求学时代之环境与背景
 一 经世致用学风之复兴
 二 讲求时务注意新学
 三 湖南自立自保之主张
 四 湖南留日学生刊行《游学译编》
 五 民族主义之教育与湖南自治论
 六 武昌文普通中学堂与革命风潮
 七 科学补习所与华兴会举义之失败
 第二章 日本六年
 一 《二十世纪之支那》与《醒狮》
 二 中国革命同盟会之成立
 三 革命建设基础在高深学养
 四 游说马侠与间岛问题
 五 同盟会之悲欢离合
 第三章 对内政外交的主张
 一 对外关系之认识
 二 建设真正民权之立宪政治
 三 遵奉民生主义推行社会政策
 第四章 大革命爆发前后
 一 同盟会中部总会之组织
 二 长江上下游的奔走联络
 三 临时政府之组织
 四 袁世凯阴谋与宋之对策
 第五章 政党政治之尝试
 一 同盟会之团结与改造
 二 不恋权位只重政见
 第六章 为民主宪法牺牲
 一 国民党之组织
 二 孙黄北游之前后
 三 国会议员选举与大政见
 四 盖棺论不定
 引用史源及重要参考资料
 一、宋氏本人著述
 二、同时人著述
 三、手写本及档卷
 |  
         
          | 內容試閱: |   
          | 第一章 求学时代之环境与背景 宋教仁,中国现代史上一伟人也,其人之重要性,不仅由于彼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之主要组成分子、中国同盟会之发起人;更由于彼能以实际之行动,力求促进中国政党政治之正轨,虽所志未遂,遽以身殉;然其主张,迄今固仍为中国人奋力追求之目标,国父孙逸仙先生尝谓:“宋氏乃为中国宪法而牺牲之第一人”[1],诚为符合历史之的论。
 宋氏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湖南民性自古坚忍慓悍,操之过激,铤而走险,语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盖其明证。降及近代,曾国藩即利用此特性创立湘军,以一省系天下之安危,转移举国之风气,其事固有足多者,桃源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同为中国人士所熟知,山明水秀,溪回曲折,优美之自然环境,对于生于斯长于斯之宋氏,自不能无其影响。虽然宋氏尝有言曰:“吾则沅湘间产也,地近江浦,犹念曾国藩、左宗棠者起自布衣书生,而能摧陷大敌,人奉为宗,其是非亡足论,观其识度,无忝于英雄,其民又乐为之致死,岂其风烈遂粲于今?!”[2]是湖南强悍之民风与曾国藩辈倡导之经世致用之学术环境,对于宋氏思想与事业之感召,显然更甚于前者。
 一、经世致用学风之复兴
 经世致用之学原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孔子曰:“士,任重而道远。”固慨乎其言矣。北宋范仲淹秀才先忧后乐之呼吁,益振醒知识分子之责任感与自尊心。同时司马光纂辑《资治通鉴》复为经世致用学者订一重要典范。不幸南宋以降,士大夫痛国家之多难,慷慨激昂,转多虚憍之论。历经辽金元三朝,中国知识分子遂遭遇空前之迫害,明初复创八股制艺以束缚读书人之思想,又用廷杖诏狱以凌磨士大夫之尊严;致使当时士人唯有逃避现实。逮朱明覆亡,顾亭林诸氏奔走呼号,力倡“行己有耻,博学于文”,痛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始为经世致用之学开启一新途径。
 宋教仁传然时值满清入主中夏,固绝不愿见此种学风之滋长,且为巩固其统治权,更复变本加厉,以摧残之、压迫之,文字狱之繁兴,博学鸿儒科之创立,四库全书馆之设置,交相为用,务使士大夫无法冲破种种网罗,如不入我彀中,即自屏于政治之外。雍正乾隆时,达官自刻奏议,往往得罪,记清代名臣言行者亦犯大不韪,于是文人著书立说,多不涉当世之务,繁琐考证之风特盛,固士气消沉已极之明证。逮嘉庆朝,仁宗天资长厚,略变两朝箝制之意,历二十余年之久,后生新进,顾忌渐忘,稍稍有所撰述,虽未必即时刊行,然能动撰述之兴,即其生机已露也。至道光初叶,则时事之接触,切身之患,不得不言者有盐务、河工、漕运三大端,议论蜂起,贺长龄、魏源竟汇而刻之,命名《皇朝经世文编》,于道光六年(1826)行世。[3]未几,海警渐动,士大夫急欲周知外事,疆臣又为之倡导,道光二十四年(1844)魏源纂辑之《海国图志》梓行,是为中国近代士人综合中外资料所为知己知彼之第一部著作;而其先一年,何绍基、张穆创建顾亭林祠于北京广宁门内之慈仁寺,岁举祀事。有谓此为中国近百年世运之关键者。[4]以今论之,要非过甚其词。
 盖学风士习从此丕变,士大夫一反前此空疏逃禅之积弊,而秉持亭林之诏示,振经世之绝学,身体力行,见诸行事,曾国藩则其代表焉。观乎曾氏服官京师,尝读书于顾氏祠侧,对于亭林极尽向往之诚,创立湘军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号召,用儒生为统将,募农夫充行伍,士人匹夫均因此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壮志,湖南全省之义声震天下,遂使举国之人咸知引国事为己任,民权之得伸,自此始也[5];而其传刻《王船山遗书》,民族大义因之流播益广,有谓曾氏言行即为辛亥革命肇端者[6]。宜乎宋氏誉之英雄,今人谓近百年世运之关键有在也。
 宋氏出生于1882年,其时曾国藩已早殁,自不能望见丰采,然流风余韵固犹盛传于洞庭衡岳间,且湘军仍肩天下之重任,旌旗声威正远及天山南北,所谓“无湘不成军”,尤为三湘人士常引以自豪者。宋氏自幼即喜闻当时事,尤喜谈兵,尝嬉戏簿诸邻儿名氏,呼集山阿,树巾为旗帜,自登磐石上指挥部勒之[7],是环境影响使之然也。
 虽然,世变日亟,国难益殷,对于宋氏之新刺激亦更加甚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