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505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449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 內容簡介: |   
          |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 郭志刚、王丰、蔡泳编写的这本《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是2013年选集,包括: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等内容。 |  
         
          | 關於作者: |   
          | 郭志刚 男,汉族,劳动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薪酬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雇佣关系。主研国家课题、省部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要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绩效与薪酬管理等课程。兼职担任管理咨询公司咨询顾问、企业管理顾问,为多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 王丰 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社会学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资深研究员。于1982年获得河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礼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相互关系、社会不平等、历史社会人口的国际比较等。曾就这些题目撰写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王丰 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社会学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资深研究员。于1982年获得河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礼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相互关系、社会不平等、历史社会人口的国际比较等。曾就这些题目撰写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蔡泳 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统计学硕士学位、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北卡罗来纳人口研究所研究员。
 |  
         
          | 目錄: |   
          | 序 第一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难点及基本研究思路
 一主要研究方向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思路
 三 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第二章 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
 一 人口年龄结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二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概要统计
 三近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结果
 四近年来老龄统计结果上的不一致
 二 人口的出生水平和生育水平
 一1990年以后出生水平存在较大争议
 二人口调查数据反映的生育率下降
 三在出生漏报和生育率问题上的认识迷茫
 三 人口的死亡水平与存活水平
 四 人口城镇化进程及其人口学影响
 五 小结
 第三章 对低生育率的研究与讨论
 一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的新思路
 二 低生育水平的分类
 三 中国低生育水平的其他影响因素
 四 当前人口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五 关于低生育率问题的讨论
 一生育转变的下限在哪里
 二全球低生育率人口在哪里
 三中国未来人口长期发展以什么生育率为好
 四长期持续过低生育率会有什么样的人口后果
 五如何兼顾人口自身均衡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六不应将适度人口的学术观点误解为当然的远期人口目标
 六 小结
 第四章 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
 一 人口研究中思想方法问题的共性
 二 依据以往公布出生统计做间接估计不过是重申当年的调整假设
 三 用妇女平均子女数当作总和生育率估计是一种错误
 四 某调查证明小普查严重漏报是因统计口径不可比
 五 用回归方法从平均孩次估计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
 一该研究中回归方程本身的统计问题
 二该研究应用回归估计当前生育率时的问题
 三在总和生育率上加进度效应就不再是时期总和生育率估计
 六 追踪“五普”低龄队列人数来证明出生漏报的方法缺陷
 七 小结
 第五章 对根据教育统计数据估计生育水平的探讨
 一 研究背景
 二 小学入学年龄和学龄儿童的年龄分布
 三 小学入学率的问题
 四 教育统计数据可靠性的问题
 五 用在校小学生人数估计199l一2000年的生育水平
 六 小结
 第六章 2006年计生调查的“生育率反弹”是因为样本严重有偏
 一 2006年计生调查的前前后后
 二 对此次调查结果的疑问
 三 不同来源的生育率比较
 四 2006年计生调查的方法及简要讨论
 五 该调查的生育反弹主要反映在最近两年的孩生育堆积上
 六 该调查的样本严重有偏
 七 该调查生育率的偏差幅度及其矫正结果
 八 小结
 第七章 妇女生育子女数与独生子女状况的队列分析
 一 妇女终身子女数变化反映生育水平不断降低
 二 中国现有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变化趋势
 三 终身独生子女的统计口径
 四 年龄别的届时独生子女比例
 五 2005年全国终身独生子女的数量估计
 六 小结
 第八章 人口流动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一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二 研究的数据与方法
 三 2005年流动人口生育率分析
 四 2010年流动人口生育率分析
 五 小结
 第九章 我国大都市和城镇的常佳人口年龄和户籍一流动状况
 一 2005年时的上海人口状况
 二 2010年时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人口状况
 三 全国城乡人口的变化与当前状况
 四 小结
 第十章 生育率预测和中国人口的未来
 一 联合国人口预测对中国人口形势的调整
 二 贝叶斯生育率预测模型
 三 生育率变化决定中国人口未来
 四 人口预测对人口决策的作用:是以数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第十一章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简要分析与年龄别数据估算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 “六普”主要结果的简要解读
 三 根据“六普”公布的单岁人口金字塔估计相应性别年龄别人口数
 四 根据“六普”公布的性别年龄别人数对上述人口估计数的检验
 第十二章 根据“六普”结果模拟预测以往20年及未来的
 人口进程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 对人口进程模拟预测的基础数据
 三 人口模拟预测采用的生育模型
 四 关于人口模拟各项参数的说明
 一预期寿命参数
 二年龄别存活模式
 三人口城镇化参数
 四全国人口性别年龄别的城镇化净转移率
 五有关出生性别比参数及简要说明
 六递进生育率参数
 七、递进生育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人口模拟预测方法
 二根据“六普”人口金字塔推计模拟预测的靶标
 三实际操作的简要报告
 六 预模拟结果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的对比
 一2000年人口数及年龄结构比例
 二对2000年时育龄妇女孩次结构预模拟结果的评估
 三对2005年时育龄妇女孩次结构预模拟结果的评估
 四对少儿人口中的独生子女比例预测结果的评估
 七 模拟发现1990年以来生育率受城镇化进程和推迟生育的影响很大
 八 小结
 第十三章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 模拟结果与其他来源统计的比较与分析
 一前些年高报了出生水平
 二死亡水平略有高报
 三高报了人口增长数
 四以往的人口预测低估了老龄化水平
 五其他年龄结构指标的问题
 六长期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很低
 三 小结
 第十四章 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风险是过低生育率和过度的少子老龄化”
 一 重新认识人口形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预测屡屡失误
 三 未来人口决策必须重新认真研究
 四 对未来人口发展的模拟预测研究
 五 小结
 第十五章 低生育水平下我国人口惯性
 一 研究背景
 二 人口惯性测量方法
 一总人口惯性测量法
 二年龄别人口惯性测量法
 三模型稳定人口惯性测量法
 四小结与讨论
 三 中国人口惯性60年的变化
 一全国总人口惯性
 二分城乡总人口惯性
 三年龄别人口惯性
 四 小结
 第十六章 全球化环境中的世界人口与中国的选择
 一 改变世界的人口转变
 二 认识低生育率
 三 中国面临的选择
 四 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