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舌尖上的微生物:发酵的历史、食谱与创新
》
售價:NT$
806.0

《
认知行为疗法简易操作指南(原著第二版)
》
售價:NT$
449.0

《
分镜!成为漫画家的第一步
》
售價:NT$
500.0

《
永恒与时间:丸山真男思想史学的交响曲
》
售價:NT$
500.0

《
现代科学史(学术界和大众市场都难以超越的科学史范本,跨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
》
售價:NT$
551.0

《
明末清初那些年
》
售價:NT$
296.0

《
亚洲文明(第二辑)
》
售價:NT$
347.0

《
小津安二郎大全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原子城女孩二战的幕后女功臣们》(作者:丹尼丝·基尔南)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介绍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核武器的秘闻,通过对在核武器研究设施中工作的女性进行全景立体式描写,来揭示那段尘封的历史。这是一群特殊的姑娘,她们从全美各地聚集到这个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明的无名小镇,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被严令禁止谈起自己从事的工作。这群姑娘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而与时间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竞赛,她们的努力和奉献既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
內容簡介: |
这是关于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的一群年轻女子的传奇,她们在美国历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原子城女孩二战的幕后女功臣们》的故事与《兄弟连》相似,它以二战期间的美国为背景,为我们讲述了友情和秘密计划,非常具有独创性--但是这里面的女人们并没有在劳军联合会里面打棒球或者跳舞,相反,她们是制造原子弹的幕后推手。
美国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始建于1942年。它隶属于 “曼哈顿计划”的秘密城市之一,直到1949年才在地图上出现从此进入大众视野。这里的年轻女性大多是从南方的乡镇里招来的,她们的工作一开始便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没有人能够说清她们工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直到原子弹“小男孩”在日本广岛上空坠落,一切才真相大白。
这段历史和科学清新而生机勃勃--《原子城女孩 二战的幕后女功臣们》(作者:丹尼丝·基尔南)语言优美、事实详实、悬念迭起、激动人心。
|
目錄:
|
第一章 一切都会安排好:开往未知地点的火车,1943年秋
第二章 桃子与珍珠占领X据点,1942年秋
第三章 穿过大门:克林顿工程,1943年秋
第四章 牛棚和告密者向克林顿工程区迸发
第五章 只是暂时的1 944年春末夏初
第六章 去工作
第七章 生命的律动
第八章 关于萤火虫……要小心
第九章 没有说出口的话,夫妻和秘密
第十章 失去的,得到的
第十一章 变化
第十二章 荒漠中尘沙起舞,1945年7月
第十三章 原子弹计划公布
第十四章 原子弹时代开启
第十五章 新时代的生活
尾声
|
內容試閱:
|
南行的火车劈开了清晨的雾气。这些行进中的钢铁穿过正在苏醒的大地。
西莉亚坐在自己的铺位上,膝盖上放着叠好的新衣服,往车窗外望去。
方向是南,这就是她知道的一切了。她有一个卧铺床位,因为据说到目的地还有一段挺远的路要走。城镇和车站被8月的阳光炙烤着,在她眼里,它们像海市蜃楼一般扭曲。火车经过的时候,建筑物和农田就像气泡一样冒了出来。没用的,这些窗外的景物也不能回答她心里最迫切的那个问题:她要去哪儿? 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西莉亚觉得自己的旅途变得更加漫长,因为她还是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所以,她没法计算还剩下多少路程,也没法计算自己已经走了多远。窗外只有无边的旷野,车里也只有一小组女孩儿陪着她。她先前并不认识她们,但现在她已经和她们共同分享这趟神秘之旅了。西莉亚一度很喜欢这种有点神秘的旅行。所以,她安心地坐着,等着到达那个未知的目的地。
西莉亚是个24岁的卷发女孩,她喜欢看新鲜的风景,这趟旅程已经不是她的第一次了。她的头发是深褐色的,但不像煤灰那样深,她的家乡就盛产那种煤灰。她的家乡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谢南多厄,她已经离开那里很久了。那里距离费城大概100英里①,和费城却一点也不一样。作家乔治·罗斯·莱顿曾经说那里是“纪念疯狂工业时代的丰碑” 。他就是这么描述西莉亚曾经繁荣过的家乡的,就像美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度过了起初一段美好的繁荣时光后,想的就是如何拼尽全力要存活下来,再然后就失去了它鼎盛时期的支柱产业,于是被抛弃。这样的产业带给人们的利益可比开发它时消耗的资源要多得多。早在1939年,那地方就已经衰败了。但那个城镇却给她这样的波兰移民提供了工作,而享受同样待遇的还有捷克、俄罗斯和斯洛伐克移民。有时候工作是稳定的,但大部分时间工作都不稳定。
不过,起码还能让人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煤城!就像其他的矿业城市一样,西莉亚家乡的命脉就深藏在附近山谷当中那些宝贵的岩石里,那些含煤量大、杂质少、闪闪发光的煤矿石。
这些矿石含有巨大的能量,它们会将自身的力量用在那梦幻般的蓝色火焰中,以回报那些让它们解放出来并发挥作用的人。但是,煤矿的魅力很快就消失了,就像谢南多厄信托银行一样,垮掉了。在人们心里,经济大萧条的惨象还历历在目,采煤业就这样被毒品交易和快餐店取代了。这个城市再没有兴旺起来,而是一蹶不振。满是灰垢的烟囱依然高耸着,红砖建起的高大建筑依然矗立在这片灰蒙蒙的土地上,所有这一切都提示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如今它却像一位蹒跚的老人,只能跛足前行。
这些都被西莉亚抛在脑后了。西莉亚告别了那个灰蒙蒙的城市。此前西莉亚从未想过自己将会有怎样的未来,而最近她才意识到,也许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至于她提到的工作和未来的“家”,用神秘这个词来称呼是再好不过了。人们总是重复这个词,所以就算最普通无味的问题,只要带上这两个字也立马变得玄乎起来。当西莉亚问起“ 这是去哪儿、我要去干什么”这种合理的问题时,她被告知除了她已经知道的,她不应该知道更多的事情。她要知道的就是她将要去的地方。
爱提问题,绝不会讨人喜欢。
她在纽约总部作为秘书为项目.工作时,就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不许提问”的规定。秘密之所以成为秘密,是有原因的。
她只好接受了。当时机成熟时,她就会知道她应该知道的事。不管“它” 是什么,这件事都一定非常重要。而乘火车的时候只带着简简单单的小手提箱似乎有点奇怪。
她会知道要在哪站下车吗?在这些急速后退的景物里,会不会有一个具体而明显的形象跳出来对她说:“是的,西莉亚·夏普卡,这就是‘它’!” 但回过神来,她发现,她正往南方去。那也就是她知道的一切了。
一切都会安排好…… 西莉亚决定相信她的老板,至少现在看起来,他说的那么一点点信息全都是真的。早晨,豪华轿车将她从她位于新泽西州帕特森的姐姐家接走。
她一个人坐在车里,司机载着她一路向南,穿过“花园之州”①中部的工业重地,到纽瓦克的火车站之前,一次也没停下来。就是在那个火车站,她上了车,带着自己少得可怜的行李,找到了安排好的铺位,然后坐了下来,等着火车到站。到车站的时候,她遇到了许多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而且她们知道的事情都不比她多。西莉亚有点庆幸,她不是唯一一个被蒙在鼓里的人。她和她周围那些年轻的她觉得应该也是单身的女人们都向同一个方向去。她们算是上了同一条船了。
西莉亚和其他的女孩都没有抱怨保密规定。在 1943年,抱怨可不流行。
尤其是在大洋彼岸,那些她从没有去过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正在战斗着。
那么多的人死去了,那么多人家破人亡。她还有那些和她一起的人却要去一个安全的工作地点,这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战争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糖、煤气、肉类的配给到废弃的垃圾和汇票。国家工商业都放弃了供销日常消费品,以便能快速为军队生产轮胎和坦克。P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