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1367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449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500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265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500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39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347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296
 
 
 | 
         
          | 內容簡介: |   
          |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南博在《日本人的心理》《日本的自我》中结合日本的社会现实,通过大量的例证,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日本人的心理特征。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两部著作中没有一般论述,也没有图示说明,只是材料的汇集,他把存在于大多数日本人心中某处的“独特的”心理状态摆出来,“同读者一起思考,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因此,读者对他列举的众多事实和独到的解释,可以产生共鸣,并能深入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及行为方式。 |  
         
          | 關於作者: |   
          | 刘延州,男,1933年生于吉林市。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l964~1968年、l974~1981年、1983~1988年先后作为新华社、上海《文汇报》记者常驻日本。著有《旅日絮笔》1984、《日本汉诗新编》1985、《探索日本》合著,1981、《将军与孤女》合著,1982等。。南博,日本国籍,出生于1914年,l94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哲学部,l943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47年回国,从事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日本人的心理》《日本的自我》等。 |  
         
          | 目錄: |   
          | 日本人的心理 序 言/003
 一 日本人的自我/007
 1.胳膊扭不过大腿/007
 2.灭私奉公/015
 3.不触犯鬼神,鬼神不作祟/019
 4.做自己所好之事/022
 5.弱者不可侮/026
 6.别人的也是我的/033
 二 日本人的幸福感/040
 1.九分不满十分则溢/040
 2.死后什么也带不走/045
 三 日本人的不幸感/055
 1.忍无可忍,方为忍/056
 2.人摆脱不掉受苦/057
 3.知身分/060
 4.月有云遮花有风/061
 5.人生如旅途/065
 6.赏风花雪月/067
 7.比上不足,比下有余/068
 8.明知是傻瓜的赌徒也……/071
 9.苦自为乐/075
 10.知足安分/077
 11.隐而不露的爱是至高的爱/082
 12.茶人玩物之癖/088
 13.装作不爱财/091
 四 日本人的非合理主义和合理主义/099
 1.命运在天/099
 2.车到山前必有路/104
 3.痛苦的命运/107
 4.什么因果、什么因缘/109
 5.尽人事待天命/114
 6.世上事,只靠道理讲不通/116
 7.胜在合乎道理/119
 8.“看透了”的人生/123
 五 日本人的精神主义和肉体主义/130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30
 2.凡事决定于心态/132
 3.敬惜字纸/135
 4.忠孝为养生之术/138
 5.身体是资本/141
 6.好色,本出于欲/147
 六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154
 1.讲义理的社会/155
 2.讲义理不如求实利/163
 3.义理和人情的夹板/164
 4.区分义理人情/166
 5.区别公私/170
 6.逃避责任/172
 结 语/175
 日本的自我
 序 言/179
 一 日本人的自我不确实感/183
 1.自我不确实感/183
 2.集团我的形成/191
 3.自我的位置/193
 4.定型化和完全主义/194
 5.多元性和灵活性/198
 二 集团我的形成/199
 1.个人我、集团我、家族我/199
 2.义理、人情的复合/214
 3.耻、罪复合/218
 4.日本式的受虐和日本式的施虐/225
 三 为自我定位置/237
 1.问候和交换名片/237
 2.赠礼和回礼/242
 3.定地位的等次/246
 4.名次和顺序/255
 5.对西欧的自卑感/259
 四 定型化和完全主义/264
 1.惯行和礼仪/264
 2.组织和交流的“型”/273
 3.流行和风俗/287
 4.余暇活动/293
 5.模仿和仿造品/303
 6.“型”的学习/311
 7.研究和“求道”/317
 五 多元性和灵活性/324
 1.文化的多元性/324
 2.生活的多元化/333
 3.意识的多元化/343
 译者后记/3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