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403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296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551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1760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347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352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407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408
 
 
 | 
         
          | 編輯推薦: |   
          | 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亲历中国丛书(精装)共六种,分别为:《内山完造:魔都上海》、《杜威:教育即生活》、《罗素:唤起少年中国》、《泰戈尔:我前世是中国人》、《萧伯纳:我的幽默》、《萨特和波娃:对新中国的观感》,记录20世纪中国文化界同世界的对接和交流,在世界的视角展示当时中国学界、文化界的踌躇、迷茫、渴求,同时也从世界级大师的视角观看中国、阐释中国。 
 在中国访问、居住的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国的行迹、演说等极大地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文化,他们的思想言论涉及范围极广,大到当下中国发展中的困境、国民性,小到儿童教育、人生思考等等问题,大师们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其中的有些理论至今仍在文化界占有一席之地。
 
 重新跟随大师的足迹,回味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重读大师的经典理论,体味经典学说的永恒价值。
 |  
         
          | 內容簡介: |   
          | 《萧伯纳:我的幽默》 
 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来到中国上海,宋庆龄为萧伯纳举行的一个小范围的欢迎午宴会。当时在座的还有鲁迅蔡元培、宋庆龄、林语堂、杨杏佛,史沫特莱等。从史沫特莱的记载中则可以看出萧伯纳在上海短短一天的访问是很愉快的,他那些引人思考、充满智慧的谈话常常语惊四座。20世纪20和3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用戏剧教育民众、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诉求在萧伯纳的作品中找到了知音。本书介绍了萧伯纳在中国主要是在上海的活动,并全文收录了他在中国的谈话,他在访华前、在华时及离华后的各种报道和评论,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反映了萧伯纳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  
         
          | 關於作者: |   
          | 萧伯纳:1856—1950,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华伦夫人的职业》 、《匹克梅梁》、《圣女贞德》等。 |  
         
          | 內容試閱: |   
          | 孙夫人:你的作品,哪一本最得意? 
 萧:我不订我的作品的分数。写完时,就是写完——我把它们撇开完事。
 
 孙夫人:但是你说《鳏夫之屋》不大高明。
 
 萧:是的。奇怪——去年又有人扮演这戏了。现在他们连我最初撰著的一本小说都刊行了。在我未写戏剧之前曾写四本小说——很坏的东西。笑话!我是由实地写作学写作的。自然,书局不要这些东西。稿子藏在抽屉里好久,后来有社会主义的杂志来跟我要稿,我没有,就把这手稿给他们。社会主义的刊物总是稿子缺乏的……我少时由投稿的经验,学得一种见识,就是守旧派的报纸肯刊印社会主义的报所不敢刊印的文稿。社会主义的报,常顾虑到被人封禁,守旧派的报倒没有这层顾虑。我记得一位编者删去我投稿的一大部分——自然是最精彩的部分。我问他什么理由,而他回答:你是不是以为我们的报是要宣传社会主义?
 
 孙夫人:中国的情形更坏了。言论机关非常驯服的。国民党所发新闻,说我是中央委员,或是说我说这样,我说那样,或是说我跟反动军阀同行,或是我是在这个委员会,在那个委员会。我否认时,他们命令报纸不许登载。
 
 萧的眼睛,变成两条讥讽的细线:“自然他们一定是这样做的。他们当不起让人家知道你的主张。你瞧,比方现在报上说我,萧伯纳杀死岳母,这便是新闻好材料,是不是?但是如果我否认起来,说他们撒诳,而声明我在此地安然同我岳母吃早餐,他们不认为这是新闻好材料……请告诉我,孙夫人,你在国民党的地位如何?
 
 孙夫人:我一点没有关系。自从1927年革命的统一战线在汉口破裂以后,我就脱离国民党出国。嗣后我跟他们一点没关系……
 
 萧:你是infant terrible(说话天真令人难堪的小孩)。
 节选自《萧伯纳过沪谈话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