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194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403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235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367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551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857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653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418
|
編輯推薦: |
哲学,就该词而言,是翻译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哲学在很多人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是,枯燥、脱离生活甚至是诡辩,不仅如此,人们还相信,学习哲学是无用的。为了澄清哲学所遭受的这些不白之冤,本书以哲学基本问题为对象,对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以及哲学和人生有什么关联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地思考与论证。以此为基础,本书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十讲,分别是:第一讲,哲学的定位;第二讲,哲学的功能;第三讲,哲学与人的有死性;第四讲,哲学与人生在世的边界;第五讲,哲学与真;第六讲,哲学与善;第七讲述,哲学与美;第八讲,中国哲学中的真、善、美;第九讲,西方哲学中的真、善、美;第十讲,未来哲学中的真善美。立足作者多年的哲学理论素养和一线教学实践,本书既具有理论的深度,又具有生活的活力,因此,本书出版后,作者相信会形成一个学识层次各有差异的的读者群,在读者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动机会受到认同,作者的创作目的将得到较好地实现。
|
內容簡介: |
哲学,就该词而言,是翻译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哲学在很多人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是,枯燥、脱离生活甚至是诡辩,不仅如此,人们还相信,学习哲学是无用的。为了澄清哲学所遭受的这些不白之冤,本书以哲学基本问题为对象,对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以及哲学和人生有什么关联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地思考与论证。以此为基础,本书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十讲,分别是:第一讲,哲学的定位;第二讲,哲学的功能;第三讲,哲学与人的有死性;第四讲,哲学与人生在世的边界;第五讲,哲学与真;第六讲,哲学与善;第七讲述,哲学与美;第八讲,中国哲学中的真、善、美;第九讲,西方哲学中的真、善、美;第十讲,未来哲学中的真善美。立足作者多年的哲学理论素养和一线教学实践,本书既具有理论的深度,又具有生活的活力,因此,本书出版后,作者相信会形成一个学识层次各有差异的的读者群,在读者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动机会受到认同,作者的创作目的将得到较好地实现。
|
關於作者: |
戴茂堂,男,1964年生,湖北省江陵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价值哲学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伦理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
目錄:
|
第一讲 哲学的定位
一、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二、哲学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
第二讲 哲学的功能
——以哲学与医学的关系为视角
一、哲学是另一种医学
二、哲学是医学的医学
第三讲 哲学与人的有死性
一、哲学与“死”之必然:与神相比照
二、哲学与“死”之幸福:与物相比照
三、哲学与“死”之独立:与人相比照
第四讲 哲学与人生在世的边界
一、“哲学是世界观”之解读
二、人生在世
三、人生的边界
四、光与边界的澄明
五、真善美与三种光
六、边界的划分与哲学的批判
第五讲 哲学与真
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批判
二、真理就是去蔽——一种全新的真理观
三、无知、不可知及其他
四、真何以求?
第六讲 哲学与善
一、善的超自然性
二、恶与善的锻造
三、善从何来?
四、善何以求:敞开伦理学的情感维面以中国伦理学为例
五、善何以求:找回德性的力量以西方伦理学为例
第七讲 哲学与美
一、何谓美?
二、何谓美感?
三、美何以求:康德的解决方案
四、美何以求:马克思的解决方案
第八讲 中国哲学中的真、善、美
一、中国哲学是求善的哲学
二、中国哲学中善消溶美
三、中国哲学中善消溶真
第九讲 西方哲学中的真、善、美
一、西方哲学是求真的哲学
二、西方哲学中真主导善
三、西方哲学中真主导美
四、当代西方哲学的超越之路
第十讲 未来哲学中的真善美
一、真不可以主导善
二、善不可以主导美
三、未来的哲学:以美为统领,真善美在精神性的自由情感中合一
后记:永远的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