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407
 
  《 
			四海车书总会同  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653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347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301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704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347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449
 
 
 | 
         
          | 編輯推薦: |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本书对武周时期 (公元680-712年)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对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唐代佛教发展史上最兴盛时期的面貌;通过对七宝台浮雕群像新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风格、分期和复原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证了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 |  
         
          | 內容簡介: |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首先对武周时期680~712的佛教造型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品——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 第一章是对武周时期佛教建筑与造型的综合研究。
 第二章在第一章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武周风格的形成过程、特点及传播。
 第三章研究了和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相关的两个图像学问题:降魔印佛像和十一面观音菩萨像。第四章是对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和复原研究。第五章从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入手分析了武周时期两京地区的佛教视觉文化,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  
         
          | 關於作者: |   
          | 杨效俊,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汉唐考古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日本国神户大学大学院文化学研究科社会文化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及艺术史。发表《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隋唐舍利瘗埋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等论文。 |  
         
          | 目錄: |   
          | 绪论 一 前人的研究方法
 二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 现存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
 四 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意义
 五 本书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一章 佛教建筑与造型
 第一节 寺院建筑
 一 寺院布局特征
 二 建筑物形制
 三 石质纪念性物品
 四 石佛像
 第二节 石窟建筑
 一 石窟建筑类型
 二 石窟造像:以龙门石窟为中心
 第二章 武周风格
 第一节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一 6世纪50年代的四个地域风格
 二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第二节 两京地区武周风格的形成
 一 长安
 二 洛阳
 第二节 武周风格的传播和影响
 一 中原:以山西省为中心
 二 河西:以敦煌为中心
 三 西南:以四川省为中心
 四 东亚地区
 第三章 图像学研究
 第一节 降魔印佛像
 一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图像渊源及从印度的传人路线
 三 时代性及地域性特征
 四 武周时期降魔印佛像的尊格探讨
 第二节 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问题
 二 经典、文献所见十一面观音信仰
 三 造型
 四 性质:礼拜像与护法神
 第四章 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及复原研究
 第一节 图像分类及风格分期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始建期
 三 修补期
 第二节 始建期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复原研究
 一 复原的参考作品
 二 七宝台奉纳石塔的建筑和图像程序
 第三节 从七宝台看武周长安年问的佛教视觉文化
 一 光宅寺的伽蓝布局
 二 七宝台所代表的佛教视觉文化
 第五章 武周时期两京地区的佛教视觉文化
 一 要素
 二 分期
 三 机制
 四 印度佛教视觉文化的传人及影响
 附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