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551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230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2030
 
  《 
			中国史前玉器
			》
 售價:HK$ 
			449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449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857
 
  《 
			第一性原理穿透思维定势
			》
 售價:HK$ 
			398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HK$ 
			539
 
 
 | 
         
          | 編輯推薦: |   
          | 无论是了解日本,还是关心中国,都绕不过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和日本,只差了一个明治维新!本书全景展现日本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页——明治维新的震撼历程,并就“为什么日本能而中国不能”做专章讨论,清晰揭示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竞赛中输赢之所在。作者行文通俗、生动,历史点评观点清晰而不失趣味,足可轻松愉快地阅读。 |  
         
          | 內容簡介: |   
          | 幕末维新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页,这段期间出现了很多光芒四射、魅力十足的英雄豪杰。明治维新——这个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变革,蕴藏着日本之所以成为亚洲第一强国的解答。要知道日本为什么强,就得先搞清楚明治维新的来龙去脉。中日甲午战争至今(2014年)已一百二十年了。一百二十年前,中国人因为这场战爭的惨败而突然惊醒——日本不是一向不被咱们看在眼底吗?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于是,一部分对时局较敏感的知识分子便开始研究日本强盛的原因。他们发现,日本是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才脱胎换骨,转趋富强。于是,明治维新成为中国维新变法的范本。本书清晰而完整地展示明治维新的震撼历程,揭示同处内忧外患、同样追求变革的彼时中国,为什么没能取得日本那样的成果。 |  
         
          | 關於作者: |   
          | 吕理州,1956年出生于台湾,日本国立一桥大学经济学部毕业。曾任职《工商时报》撰述委员。著有《日本战后经济史》、《上杉鹰山传奇》、《改造日本的启蒙大师》,译有《股市之神是川银藏》。 |  
         
          | 目錄: |   
          | 目录 第一篇 开国与攘夷
 第一章/黑船惊醒太平梦
 黑船来航
 日方接受国书
 美国的企图
 幕府、天皇与诸侯
 深谋远虑的德川家康
 拥有神秘力量的天皇
 西方人“进出”亚洲成为潮流
 二十六圣人殉教
 开国
 广征众议
 两名偷偷上船的日本人
 充实海防
 订购蒸汽船
 第二章/政争与整肃
 通商条约问题
 征求天皇同意
 贫穷的天皇
 朝廷弥漫排外气氛
 幕府面临危机
 将军继嗣问题
 “一桥派”与“南纪派”
 活跃的雄藩
 “一桥派”的美人计
 祭出天皇牌
 举兵计划夭折
 违敕签约
 继嗣前夕的谈判
 铲除异己
 下诏书事件
 安政大狱
 桥本左内
 吉田松阴
 西乡隆盛
 第三章/尊攘志士的暴力化
 樱田门外之变
 公武合体
 坂下门外之变
 攘夷派与开国派
 岛津久光的活跃
 寺田屋之变
 生麦事件
 天诛
 血腥的行动
 天诛足利三代的木像
 埋下王政复古的伏笔
 第四章/攘夷路线的挫败
 长州藩实行攘夷
 萨英战争
 “八一八政变”
 成立“参预会议”
 禁门之变
 四国联合舰队VS长州藩
 讲和条约
 第五章/幕府与长州藩的战争
 第一次征长战争
 “不战而胜”的战略
 关系的改善
 有洞见的坂本龙马
 萨长同盟
 第二次征长战争
 征夷大将军
 第二篇 建设新国家
 第六章/明治政府的成立
 大政奉还
 “只换招牌,不换老板”
 王政复古
 发动政变
 逼迫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西乡隆盛的挑衅策略
 鸟羽、伏见战争
 五条誓文
 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
 第七章/全力引进西方文明
 大量延聘外国人
 外国人的贡献
 幕末的留学生
 长州藩的留学行动
 留学生的贡献
 明治初期的留学生
 幕末的遣外使节团
 西方媒体的报道
 岩仓遣外使节团
 审判“性骚扰”疑案
 伊藤博文的演讲
 “明六社”的启蒙思想家
 森有礼提倡“契约结婚”
 第八章/为什么是日本
 兰学对近代日本的贡献
 兰学私塾
 学兰学的杰出人物
 掌握西方情势
 科举、武士阶层及其他原因
 |  
         
          | 內容試閱: |   
          | 第一篇 开国与攘夷 第一章 黑船惊醒太平梦
 经过一八五三年培里舰队来航的冲击之后,幕府才发觉原来日本的国防是那麼脆弱,眼睜睜看着外国舰队耀武扬威,最后只得忍气吞声地签下开国条约。
 黑船来航
 对清朝第九任皇帝咸丰来说,一八五三年可真是个胆战心惊的一年。这年二月,太平天国的军队攻陷南京,残杀了城内二万多名满族旗兵后,又挥兵北上,逼临天津,大有直捣北京城,将咸丰拉下皇帝宝座之势。
 巧的是,对彼岸日本的统治者来说,一八五三年也是个胆战心惊的一年。与清朝不同的是,清朝的威胁来自内忧,日本的威胁则是来自外患——美国。
 这年的七月八日下午五点,江户湾(东京湾)湾口突然出现了四艘来自美国的巨大军舰——二四五○吨的萨斯奎那号、一六九二吨的密西西比号、九八九吨的普里矛斯号以及八八二吨的沙拉脫格号。
 这四艘巨舰全身塗着漆黑(日本人因而称其为“黑船”),有说不出的诡异。舰上总共备有六十三门威力十足的大炮,炮口一律朝向陆地——也就是日本。显然,来者不善。
 在江户湾捕鱼的日本渔船看见这四艘庞然怪物,吓得纷纷走避。当时日本哪有这麼大的船只?顶多是一百多吨的运输船罢了。換言之,是萨斯奎那号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日本的船都是木造的帆船,必须靠风力或人力行驶,而眼前的四艘“黑船”不但船身包着铁皮,其中的萨斯奎那号与密西西比号根本不必靠风力就可航行,它们是蒸汽船。
 无论就船只的大小、航速的快慢或火力的有无,日本的船只都不是“黑船”的对手——就算把全日本的船只都喚来。
 船只既然远远比不上人家,万一冲突起来,就只有靠设在岸边的海防炮。然而,当时日本在江户湾沿岸所架设的海防炮之中,射程、火力勉强能与“黑船”相提并论的只有二十门左右。对方有六十三门,这边却只有二十门,三比一,双方优劣态势一清二楚,不须开战就能预料结果如何了。
 无论如何,先把对方的来意弄清楚再说。当时,日本负责查检江户湾出入船只的衙门是浦贺奉行所。浦贺奉行所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两名“奉行”(其中一名住江户城),其次是两名“组头”,再下来是二十名“与力”,然后是一百名“同心”。
 浦贺奉行所接到四艘黑船航抵江户湾口的急报后,赶紧由“与力”中岛三郎带着通晓荷兰语的翻译官堀达之助乘船前往了解状況。一行人来到萨斯奎那号船边,堀达之助仰头大喊:
 “I can speak Dutch”(我会说荷兰语!)
 萨斯奎那号上的一名荷兰语翻译员波特曼靠在甲板栏杆,以荷兰语喊道:
 “本舰队司令官培里有令,除了贵部门的最高行政长官之外,不见任何人。”
 “贵部门的最高行政长官”应该是指浦贺奉行所的奉行。中岛三郎情急之下,撒了一个谎,说(当然是透过翻译):
 “我是这里(浦贺)的副长官(组头)。”
 “为什麼正长官(奉行)不来呢?”
 “根据敝国的法令,正长官不得登上外国船舰。请让我上船弄清楚贵舰队的来意,好回报敝国政府。”
 一会儿,舰上的人对中岛三郎与堀达之助招招手,答应让他们上舰。
 两人上舰后立刻发觉舰上的森严气氛非比寻常,有的官兵持剑荷枪,有的官兵佇立在大炮旁,一个个表情肃穆,俨然一副随时准备开战的架势。
 这都是美国东印度舰队总司令培里(Perry一七九四—一八五八)处心积虑设计好的昼面。他要给日方代表一个下马威,让他们丧失抵抗的意志,以达成此行的目的。此刻,他正躲在指挥官室,注意事态的进展。他不愿意露面,因为对方既派出下驷(副长官),这边岂能以上驷应对?姿态必须尽量摆高,这样才能得到日方的敬畏。他启航前在美国搜罗了数十种介绍日本的书籍,下了一番功夫研究日本,不知是否因此而掌握了日本人敬畏强者的民族心理?
 日方接受国书
 美方出面与中岛三郎交涉的是肯迪上校。
 中岛三郎:
 “请问贵舰队前来敝国有何目的?”
 肯迪:
 “本舰队总司令培里受美国总统之令,为访日亲善使节,攜带美国总统亲笔国书一封,要呈递给贵国皇帝(将军),请将此事转述贵长官。”
 中岛三郎:
 “按照敝国法令,长崎为唯一对外交涉场所,请贵舰队转航长崎交涉。”
 肯迪搖搖头道:
 “不,培里总司令已決定在此地交涉,沒有转圜的馀地。”
 中岛三郎:
 “如果敝长官(浦贺奉行)不愿意接受贵国总统的国书呢?”
 肯迪突然板起脸孔,严肃地说:
 “那麼培里总司令必然继续率舰直抵江户门口,要求贵国政府接受国书,屆时若再不答应,便只好动武以雪此恥辱!”
 中岛三郎眼见对方杀气腾腾,知道已沒什麼讨价还价的空间,便很识趣地告退,返回陆地,向浦贺奉行户田氏荣报告交涉的经过。
 户田氏荣是负责江户湾口安危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早在接获黑船兵临江户湾口的消息后,便立即派人传讯到江户城,现在听完中岛三郎的报告后,知道事态严重,又赶紧拟写一份报告书,派人火速途往江户城。这份报告书的内容大致如下:
 “美国的四艘军舰中有二艘是包着铁皮的蒸汽船,一艘备有大炮三、四十门,一艘备有十二门,另外两艘备有二十多门,军舰进退自如,不用橹也不用桨,出沒迅速……简直就像一座在水上自由移动的城堡……船上的警备极为森严。对方说,若此地(浦贺)不接受国书,将立即率舰直抵江户。屆时,若江户也不接受,则不惜动武以雪此恥辱……舰上官兵一个个杀气腾腾。”日本的中央政府——江户幕府接到来自浦贺的这份报告后,慌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
 锁国是日本二百多年来的国策,在此国策下,外国人(而且只限于荷兰人与中国人)只能透过长崎与日本接触(通商)。如今,若答应对方的要求,在长崎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在首都江户附折方作官式的接触(接受因书),岂不违反锁国政策?而且此例一破,难保对方将来不会得寸进尺,要求更多的接触,如此岂不后患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