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755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296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352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857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301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500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403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296
 
 
 | 
         
          | 內容簡介: |   
          | 本皮书采用“要素—过程—结果—评估”的逻辑思路,首次从全国、主要农区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三个层次,分析了1961-2010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农业病虫害变化、农业种植制度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复种指数、品种布局和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  
         
          | 關於作者: |   
          | 矫梅燕,女,1962年出生,理学硕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兼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秘书长、THORPEX科学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是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的总设计者。。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常委IGBP-CNC及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应用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编委。2012年9月24日,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时担任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常委CNC-IGB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2000年-2003年; 《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1999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2000年-2004年)。 周广胜,男,1965年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陈振林,男,1968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先后从事气候变化、国际气象合作、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
 |  
         
          | 目錄: |   
          | Ⅰ 总报告 1 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适应措施/001
 一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不利影响已经逐渐显现/002
 二 受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农业病虫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002
 三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建议/003
 Ⅱ 专题报告
 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资料与方法/007
 一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007
 二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009
 3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016
 一 气候变化/016
 二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025
 三 粮食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035
 四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049
 4 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061
 一 干旱/061
 二 洪涝/071
 三 高温热害/072
 四 东北低温/074
 五 霜冻/076
 5 农业病虫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078
 一 农业病虫害变化/078
 二 粮食作物病虫害变化/084
 三 农业病虫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10
 6 种植制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23
 一 种植北界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23
 二 主要农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128
 7 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142
 一 调整作物播种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143
 二 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气候暖干化与病虫害影响/143
 三 采用小麦节水栽培模式,科学应对麦区冬春连旱/148
 四 调整作物复种指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150
 五 调整作物种植面积与品种布局,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势/152
 六 针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分异,科学调整主要农区生产管理方式/159
 七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强调适应与减缓对策措施并举/162
 主要参考文献/1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