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653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500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459
 
  《 
			大话芯片:读懂芯片原理、周期、产业链与技术趋势
			》
 售價:HK$ 
			454
 
  《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2024最新版】
			》
 售價:HK$ 
			658
 
  《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 南强儿童哲学丛书 曹剑波、黄睿主编 案例教程 高校教师用书
			》
 售價:HK$ 
			306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551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230
 
 
 | 
         
          | 編輯推薦: |   
          | 美学大师朱光潜、宗白华弟子——知名学者邹士方 讲述亲历亲闻,揭秘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
 首度公开朱光潜、俞平伯、宗白华、文怀沙、启功、李泽厚、茅以升、钱学森、于蓝、侯宝林、陶金、谢添、王人美、桑弧、白杨、夏梦、吴祖强、徐肖冰等的私密照片和罕见手稿,皆为作者拍摄或收藏,首次发表。
 100余幅珍贵配图,生动再现大师们的音容笑貌。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描述了当代中国顶级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思想追求,以及晚年的生活,时间跨度三十余年(1977至今),囊括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界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冯友兰、朱光潜、茅以升等。作者与各位大师,或家人、朋友都有深入交往,亦师亦友,并藏有他们的手稿真迹。全书对这些大师的思想精髓与人生追求作了细致研究与披露,对他们的私人生活、待人接物,以及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轨迹、人文创作进行了真实还原,并首次公开大师的真实生活照片,从正面和侧面呈现大师昔日的风采。 |  
         
          | 關於作者: |   
          | 知名作家、美学学者、艺术评论家、画家、摄影家。1949年6月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美学大师朱光潜和宗白华及美学家杨辛、叶朗教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朱光潜、宗白华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曾任北京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副校长,《民主》杂志副主编等。现为《中华盛世》杂志执行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有《朱光潜宗白华论》、《宗白华评传》、《春天的问候》、《名人纪实》、《万紫千红》、《北大访师记》等。冰心、季羡林、端木蕻良、李泽厚等对其著作均有较高评价。
 |  
         
          | 目錄: |   
          | 第一卷 三松堂再拜客 又是一年春光时,各路人马都把头探出窗外呼吸新鲜空气,20世纪初到80年代,在这漫长的将近80年中,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师们早已从山娃子变成白发的老人,拜见冯友兰时他已88岁了,再见冯至时他已经83岁了,访问朱光潜时他已经85岁了,第一次见到俞平伯时他已经88岁了……他们似乎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癸亥年拜见冯友兰  2
 冯至奔告艾青  5
 别了,朱光潜  10
 郭沫若的“崛起”  17
 大师云集宗白华门下  21
 文坛奇人文怀沙  29
 与国学大师王利器的友谊  45
 第二卷 大师齐崭露头角
 20世纪20年代,对于每一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启蒙、酝酿阶段。毛泽东那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笔名是二十八画生;徐悲鸿在学画马;启功还在读小学;梁容若刚毕业,正在找工作;冯其庸还在穿开裆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崭露头角。
 波涛汹涌的湖南第一师范  50
 黄埔军校来的猛人  54
 五四运动之先锋才俊  57
 启功大师初成名  59
 知遇之恩,徐悲鸿画马  69
 江南才子下江南  71
 冯其庸幽居瓜饭楼  76
 轻车快马过玉门关  79
 第三卷 大幕下的中流砥柱
 经过历史的洗礼,有人抑或沉沦,抑或站上了新的舞台,但不管怎样,属于他们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帷幕。茅以升正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蒋和森正在写美学著作,王朝闻的研究刚刚有了新的进展……
 茅以升的四封来信  84
 从加州理工学院到中科院  90
 华盛顿大学的数学博士  93
 通往“双桥书屋”  95
 与美学家秉烛夜谈  96
 如烟往事再遇才子  98
 告别北大燕园  103
 第四卷 遥遥长路,潮起又潮落
 跌跌撞撞走过了一个时代,好不容易保住了脑袋,有人欢喜有人愁,但展望过去,又有谁记录那些历史呢。于是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卑不亢,他们不住在一起,但他们记录的却是同一件事—历史。
 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  108
 这颗脑袋算是保住了  111
 圆明园走出的“遗老”  117
 再见史学大师  123
 众友齐聚北太平庄  125
 从万县步行到延安  127
 第五卷 在夹缝中突围
 车轮滚滚,有人从沙子里爬出来,有人从岩石缝钻出来,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在夹缝中生存,所以大家都有交集,也可能结下梁子。看过胡适与梁实秋斗笔,看过胡风与舒芜直来直往的“恩怨”,看过上海一支笔和重庆一支笔……总而言之,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顾执中再出道  134
 舒芜与胡风的恩恩怨怨  142
 黑名单上的头号人物  149
 子野论胡适和梁实秋  150
 上海一支笔和重庆一支笔  153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156
 两栖人和T型人  160
 第六卷 十里平坡苦尽甘来
 从20世纪80年代走来,似乎苦难过去了,在夹缝中的人也似乎爬出来了,似乎苦尽就会甘来。的确如他们所愿,只是大师们以不同的方式享受着这一切。美学大师朱光潜为了艺术而艺术,历史学家谢国桢为了历史而著述,梁实秋还在怀念与林语堂“斗嘴”的日子,林默涵正在伏案搞文艺理论……看起来一切都那么生动。
 林家铺子  166
 书湖阴先生壁  169
 傅雷家书  171
 “弥勒佛”费孝通  173
 未名湖畔老教授远去  175
 疯狂的摄影美学  178
 谢国桢手稿与梁启超之死  193
 林默涵:林语堂比梁实秋更差  199
 舞文弄墨三十年  203
 第七卷 舞台驹隙过如驰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张爱玲横空出世,她在上海是响当当的一号女主角,她是作家,还是编剧,总而言之非常有名,非常了不起。但是,光鲜亮丽的背后,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比整个大上海还精彩……
 像巴金、曹禺一样录音  208
 巡礼北京护国寺  210
 跑龙套与主演只在一线之间  213
 拜见陶金和谢添  216
 四大天王之一“兵临城下”  218
 一代越剧大师远去  222
 何时再见京剧票友  225
 张爱玲与桑弧  228
 第八卷 一江春水向东流
 漫漫朝天路,激情与失败并存,因为他们还很年轻。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年轻时风流倜傥,名满香江,可是他却不高兴,因为他暗恋上一个美人。使君有意,罗敷未必有情,金庸久攻不下,最后也只能“望洋兴叹”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深刻的暗恋都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去……
 浪里淘沙后,逼上“梁山”  240
 瞭望巴蜀奇才  243
 武侠大师金庸与他的梦中情人  246
 弘一大师的崇拜者  249
 十上黄山  251
 三十年来只此一人  254
 再忆吴祖光和新凤霞  257
 第九卷 明月照西归
 时常会对着很多老照片发呆,尤其是每当看到战争年代的老照片,这种情绪来得更激烈。扪心自问,这些老照片都是怎么来的呢?又是出自何人之手?那些枪林弹雨里的瞬间“旅程”,又是谁刻画出来的呢?那些抹不去的记忆,就像一幕幕用枯黄的胶片刻画出来的画面,婆娑而又魑魅。
 游园惊梦  262
 冰山上的来客  264
 春暖花开,踏雪寻梅  266
 枯黄的画册  270
 使君归去遥无期  272
 红色的旅程  276
 作者版权声明  288
 |  
         
          | 內容試閱: |   
          | 冯至去世前不久,曾去病房看望同住协和医院的艾青,艾青看见冯至拄着拐棍步履维艰地走来,感动得伸出大拇指向冯至致敬,冯至也伸出大拇指以示回敬,两位老诗人,前嫌顿释,把这个历史造成的恩怨还给了历史。 朱老又伏案写作了。望着老人那微驼的瘦瘦身影,我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我又记起了毕业时他对我的赠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也是以此自勉呀!
 这个架着一副方框眼镜的湖南人,眼中闪着机敏的光,谈起话来时时扬起头开心大笑,那“一边倒”的头发就遮在他宽宽的前额上,披散开来,显得潇洒、自信,很有点诗人和艺术家的风度。
 1952年7月,张爱玲由上海重返香港,为“桑张对”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从此她与桑弧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
 金庸的事业虽然越来越辉煌,却难圆爱情的美梦,只能叹一句:即使流水有情,也毕竟东流去—他将内心对夏梦的痴爱,化为笔下的侠女,黄蓉的聪明机灵,小龙女的遥不可及,无不含着他对夏梦的感情。夏梦的身影,在他的笔下,在他的梦中流淌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