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16.0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NT$
398.0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NT$
281.0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 开创性。《民国文学史论》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由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分卷论述。《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为第三卷。
2. 重要性。《民国文学史论》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两项资金资助项目
(1)该项目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该项目入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金资助;
(3)该项目入2013年度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弘扬岭南文化和原创精品图书”项目,获得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扶持。
3.出版价值
(1)《民国文学史论》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研究者及代表学者引入“民国历史视角”之后的全新成果。此成果以全新的观点、视角、研究方法和大量第一手材料的运用,显示其独特品味和学术价值,将有力地推动民国文学学术研究,甚或有助于一个新的文学研究学派的形成和成长。
(2)《民国文学史论》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历史开拓意义。它将实现四个重要突破。
突破以西方理论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返回中国历史现场;
突破以新文学主流为中心的研究模式,
|
內容簡介: |
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民国文学史论》第三卷。
本卷从“民国文学”概念与“共和国文学”概念的探讨入手,对文学史命名及其两个文学时代的本质差异进行了辨析,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和性质变化来证明文学史重新命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并以文学史与文化史关系为视角,探讨了“民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前缘后世。同时,作者用一种新的文学史观来反思文学史学中的“革命史逻辑”和“教科书模式”,提出了文学史写作的个人性和人类性原则。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文学”时代和“共和国文学”时代的一些文学经典与焦点问题进行“反论”。
|
關於作者: |
张福贵,1955年出生,文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吉林大学人文学部学部长、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和20世纪中国文学、中日文学关系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170多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译著11部。3次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一般项目3项。
|
目錄:
|
总序一:还原民国文学史 张中良 001
总序二:民国文学史,如何立论? 李怡
006
第一编“民国文学”是什么?
第一章学术前提的反思与文学史观的确立
003
第一节学术前提的内涵及其反思的必要和可能 003
第二节有意与无意:对于两个学术前提的两种忽略 005
第二章意义与时间:“民国文学”的两个概念 010
第一节意义概念的内涵:“现代”的文学 010
第二节时间概念的本质:“民国时期”的文学 012
第三章“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两种“文学时代”
的差异 015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功能的变化:由多元走向同一 015
第二节文学主题的变化:由批判转向歌唱 017
第三节作品审美风尚的变化:悲剧意识的淡化 024
第四节作家身份及组织机制的变化: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 025
第四章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的历史“边界线” 029
第一节逻辑与事实:文学史的命名和分期 029
第二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历史辨析 034
第三节《讲话》的功能与“共和国文学”属性 036
第四节《讲话》在“民国文学”时代的传播与影响的历史陈述 042
第二编民国文学研究的文学史观反思
第五章文化转型与政治分野:文学时代转换的阶段性特征 057
第一节文化整体批判时期的文学(1911—1927) 058
第二节文学的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1927—1937) 061
第三节政治的分合与文化的复兴(1937—1949) 064
第四节政治与文学的一体化时期(1949—1978) 069
第五节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期的文学(1978—2000) 071
第六章革命史诉求与文学史写作中的逻辑缺失
077
第一节革命史体系文学史观:单一的阶级性与党派性 078
第二节文学史观的扩大与超越:人类观与人性论的建立 080
第三节“战争文学”的书写:“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辨析 082
第七章“教科书时代”与教科书思想体系 086
第一节教科书思想体系的一致性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模式化 087
第二节思想困境与学术难题:走不出的“教科书时代” 090
第三节学科性的理解与学术常识的确认 090
第八章学术的边界与学科的边界: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
文学史观的反思 101
第一节“三大发现”与文学史的边界 102
第二节“现代性”的起点与历史贯穿 107
第九章文学史研究的范式与历史心态调整 111
第一节文学史文本的真实性问题 112
第二节文学史观的个性化与连续性问题 113
第三节研究者的历史心理学问题 115
第三编“民国文学”的前缘与后世:文学史与文化关系回顾
第十章“政治五四”与“文化五四”:两个“五四”的不同
境遇与价值差异 119
第一节“两个五四”的两种境遇 119
第二节文化五四的反传统本质 127
第三节彻底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性质辨析 130
第十一章民国文学的前缘: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 132
第一节精神关系:时间的差异与本质的差异 132
第二节文化底蕴:传统的反叛与现代的反叛 133
第三节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与思想的意义 139
第四节自由境界:个性的解放与群体的解放 142
第十二章民国文学的后世:两个文学时代主题的文化走向 146
第一节第一个怪圈:“五四”后文学主题对“五四”精神的变异 147
第二节第二个怪圈:新时期文学主题向“五四”精神的回归 149
第三节文学的处境与作家的选择:无序与无根的时代 153
第四节“新世纪文学”的哀叹:回不去的“八十年代” 159
第十三章文学时代转换后的反现代意识与热点反思 165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弱化与人类意识的匮乏 166
第二节乡村文化尺度的确立与农民意识的强化 170
第三节疏离人生与玩笑人生:两种反文化倾向 176
第四节“性文学热”的反思与回顾 178
第五节“红色经典”热:经典的主题与非经典的艺术 187
第六节新世纪话剧的文本考察:小说与话剧文本转换的现代性表达 192
第十四章
“灰色化”与边缘化的过程:文学时代的转换中知识
分子对民众的认同 199
第一节道德人格的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