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352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407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408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352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347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352
 
  《 
			红帆船
			》
 售價:HK$ 
			290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194
 
 
 | 
         
          | 內容簡介: |   
          | 很高兴看到五儿言模撰写的《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代表》书稿,这是言模与小中合作编写的《瞿秋白年谱详编》以及言模撰写《瞿秋白与名人往事》《瞿秋白与书籍报刊——丁景唐藏书研究》《瞿秋白与杨之华》之后出版的第5本书,据悉言模与小中合作编写的《瞿秋白佚文考辨》也将出版,这样初步形成了言模与小中策划已久的瞿秋白研究系列丛书框架。 自改革开放之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的研究逐渐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出现了黄修荣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等研究专著和大量论文,填补了不少空白,弄清了许多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澄清了不少是非,丰富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内容。
 |  
         
          | 目錄: |   
          | 一、第一次赴莫斯科:合作开端 1·瞿秋白等人签订~份红色协议书。瞿秋白后来成长为中共中央领导人,不妨看作是红色协议书责任内涵和外延扩大、延伸的结果
 2·瞿秋白把享有红色权威的共产国际和伟大领袖列宁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延伸到以后的合作者斯大林特使鲍罗廷等人身上
 3·瞿秋白协助张太雷的工作,开启了通向共产国际大舞台的红色大门,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二、马林觅得“知音”:瞿秋白是最优秀的
 1“圈定”拟担任重要职务的瞿秋白已给马林留下不寻常的“第一印象”,引发了马林与维经斯基“争夺’’瞿秋白的一场风波
 2·马林在异国他乡关键时刻遇到难得知音,不惜使用“最优秀,,“唯一”等赞美词语,向共产国际负责人大力推荐瞿秋白
 三、斯大林特使鲍罗廷:“调走”瞿秋白
 1-斯大林建议任命鲍罗廷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加拉罕写下向孙中山推荐鲍罗廷一信
 2·鲍罗廷必须要有一个熟悉中国情况的党内得力助手,精通俄文的瞿秋白成了最佳人选
 3·瞿秋白作为中共中央特殊联络员前往苏俄领事馆,向鲍罗廷汇报促进国共合作等情况
 四、修订国民党“一大”宣言:载入史册
 1·瞿秋白把国民党“一大”宣言草案翻译成中文。当这个草案再次译成俄文时,鲍罗廷大吃~惊,立刻发现这些国民党要人的思想极其混乱
 2.国民党“一大”终于落下帷幕,瞿秋白也松了一口气。他高度评价:国民
 党“一大”是“中国革命史之新篇”的第一页
 五、限制与反限制:产生意见分歧
 1.鲍罗廷亲自过问瞿秋白等人改造的上海《民国日报》,该报成为国共两党
 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公开舆论阵地,遭到国民党右派的敌视和抨击
 2.“弹劾共产党案”等问题的矛头在很大程度上指向鲍罗廷——联俄、联共
 的象征,这时孙中山挺身而出
 3.通过《国民党内之共产派问题》等决议,对于孙中山与鲍罗廷、瞿秋白等
 来说,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两全其美”的处理方案
 4.瞿秋白回到上海作了详细汇报,中共中央领导陈独秀等人很恼火,尖锐地
 批评鲍罗廷和瞿秋白,拟定了措词激烈的有关决议078
 六、陈独秀质疑鲍罗廷:瞿秋白夹在其中
 1.中共中央领导陈独秀等人责令瞿秋白写信,“召请”鲍罗廷,并拟定“持
 强硬路线”的蔡和森取代瞿秋白
 2.孙中山北上立即成为全国各地报纸的头版消息。瞿秋白进入中共北方局,
 以不同方式协助鲍罗廷工作
 3.维经斯基奉命协调陈独秀等人状告鲍罗廷一事。对于中共中央领导陈独秀
 等人尖锐批评鲍罗廷的意见,瞿秋白有不同看法096
 七、五卅运动时期:合作较好
 1.瞿秋白成为孙中山逝世后从政治层面上评说孙中山一生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中共中央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拉开序幕
 2.陈独秀、瞿秋白等人每周都要到维经斯基住处开会,相当于后来的中共中
 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政策等重大问题
 3.“廖案”发生后,鲍罗延改为依靠一文汪精卫一武蒋介石“两驾
 马车”。伏案工作~夜的瞿秋白完成近万字的长文《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
 八、进退策略:各种问题错综交织
 1.改变国共合作方式的敏锐问题,会议决议“没有谈得十分清楚”,瞿秋白后来毫不含糊地指出问题所在
 九北京汇报与南下妥协退让:得失分明
 ……
 十参与远东局工作:保留意见、
 十一聚首武汉:艰难合作
 十二见证中国大革命失败:焦虑无奈
 十三年轻的上级罗米纳兹
 十四第二次赴莫斯科:寻求良策
 十五共产国际大舞台:大胆亮相
 十六卷入政治旋涡:有口难辩
 十七奉命回国“纠错”连遭厄运
 十八最后的合作:忍辱负重
 十九悲剧结局:沉重的省略号
 附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