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347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551
 
  《 
			阅读苏河左岸
			》
 售價:HK$ 
			500
 
  《 
			纸上博物馆·达达主义:艺术的反抗(艺术简史,讽刺超前,社会政治矛盾,16开图文全彩,伽利玛原版引进)
			》
 售價:HK$ 
			398
 
  《 
			名画里的中国 (共7册) 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西湖十景图/千里江山图/清
			》
 售價:HK$ 
			1367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755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281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398
 
 
 | 
         
          | 內容簡介: |   
          | 春节在青海省是汉族、藏族、土族和蒙古族共同传承、共同享用的重大传统节日。具有持续时间长,涵盖地区广,仪式古朴反复,信仰色彩浓厚,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典型例证。青海各民族的春节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春节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關於作者: |   
          | 赵宗福 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青海省湟中县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 |  
         
          | 目錄: |   
          | 目录 综述 001
 一、青海春节文化生成与传承的语境 003
 二、青海春节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015
 三、青海春节传承和流布的特征 045
 四、青海春节的社会功能 049
 志略 053
 一、节日时空 055
 准备年期 055
 核心年期 056
 延续年期 056
 标期 057
 大年三十 057
 正月初一 058
 人日 058
 正月十五 059
 阿寅勒 060
 埃勒 060
 庄廓 061
 帐房 062
 蒙古包 062
 鄂博 063
 嘛呢康 064
 酥油花馆 065
 上下花院 065
 九曲黄河灯阵 065
 二、组织 066
 火神会 067
 嘛呢巴 067
 卡果巴 067
 河湟皮影戏班社 068
 灯官 069
 二老爷 069
 报子 069
 胖婆娘 070
 傻公子 071
 拉花姐 071
 八大光棍 072
 河湟皮影艺人 072
 掌尺 073
 三、节日缘起 073
 宗喀巴 073
 马娘娘 074
 三霄娘娘 075
 三官 075
 腊八粥的传说 076
 祭灶的传说 077
 三十晚夕吃猪头 078
 三十晚夕点松棚的来历 079
 正月十五挂红灯 080
 正月十五跳冒火 081
 西宁人过黑十七的传说 082
 神鼓舞的传说 083
 四、仪式活动 083
 祭灶 084
 祭火神 084
 上坟 085
 守岁 086
 打醋弹 087
 接神 087
 点松棚 088
 祭腾格热 088
 祭碌碡 089
 进香 089
 迎喜 089
 厄日陶鲁哈扎呼 090
 木日嘎日呼 090
 煨桑 091
 插经幡 092
 祭拉什则 093
 慈塔尔冬巴 093
 黑日驱邪仪式 094
 跳冒火 094
 送火把 095
 祭敖包 095
 拍春 096
 吃腊八粥 096
 献腊八冰 096
 除尘 097
 杀年猪 097
 过油锅 098
 看锅娃 099
 做年馍馍 099
 炸油饼 100
 金线吊葫芦 100
 贴钱马 101
 贴对子 101
 吃年夜饭 102
 点酥油灯 102
 点藏香 103
 卡央 103
 背晨星水 104
 拜年 104
 散年钱 105
 要红枣 106
 摆春桌 106
 酒礼 106
 耍社火 107
 唱秧歌 108
 跳阳廓 110
 点排灯 110
 穿耳洞 111
 来宝 111
 喇嘛纳顿 111
 节日禁忌 112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12
 眉户戏 113
 河湟皮影戏 114
 麻地沟目连戏 115
 藏戏 115
 卓 116
 藏族神鼓舞 116
 安昭 117
 扳跤 118
 巴格西和三个班弟 118
 旱船舞 119
 龙舞 119
 狮子舞 120
 牦牛舞 121
 竹马 122
 太平鼓 122
 霸王鞭 123
 伞灯 124
 滚灯 124
 顶灯 125
 五鬼闹判 125
 高抬 126
 扑蝴蝶 126
 勒 127
 则柔 127
 唐德格玛 127
 道拉 128
 长调 128
 莫仁胡尔 129
 六、游艺娱乐 129
 猜灯谜 129
 丢牌钱 130
 官兵捉贼 130
 打蚂蚱 131
 玩羊骨 131
 丢钱 132
 栽秋 132
 轮子秋 133
 赛牦牛 133
 藏族篮球 134
 沙嘎 134
 公驼捉羊羔 135
 七、节日用品 135
 油炒面 136
 炒酒 136
 麦仁 136
 灶饼儿 137
 泽尼 137
 卷角 138
 普适佐 138
 托德 138
 须弥尔 139
 麻儿活 139
 雪活 140
 拉措 140
 拦嘴面片 140
 熬饭 141
 粉汤饺儿 141
 老八盘 141
 手抓 142
 麻哈方子 142
 猪头肉 143
 布克勒熟斯 143
 蕨麻哲色 143
 尕夏 143
 拉菊 144
 嘛呢面 144
 合让 145
 油面馄饨 145
 沃甲 145
 酩馏酒 146
 马奶酒 146
 绸拉 147
 察日 147
 午齐 147
 才格德格 148
 木日格迭 149
 秀苏 149
 狐皮帽 149
 藏族发饰 150
 布鲁根 150
 辫套 150
 毡帽 151
 腰带 152
 哈布特格 152
 普斯尔 152
 藏靴 153
 羌鞋 153
 见恰 154
 嘎乌 154
 八、其他 154
 酥油花灯会 155
 九曲黄河灯会 155
 晒佛节 156
 香巴朗廓节 157
 火把节 158
 九、节日文献 159
 青海乡俗 159
 青海风俗简志 159
 西海风情 160
 江河源头的民俗与旅游 160
 中国民俗大系?青海民俗 160
 老西宁城记忆 161
 河湟杂俎 161
 社火词曲选注 162
 论河湟皮影戏展演中的口头程式 162
 调查报告 163
 西宁市汉族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65
 乐都县瞿昙镇磨台村汉族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94
 湟中县共和镇南村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14
 循化县道帏藏族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40
 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68
 民和县中川乡胡李家村土族群众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94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藏族群众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321
 大通县长宁镇新寨村社火调查报告 341
 乐都县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调查报告 363
 塔尔寺酥油花调查报告 380
 河湟皮影戏春节期间演出习俗调查报告 409
 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宁巴村藏族神鼓舞调查报告 439
 参考文献 457
 后记 463
 |  
         
          | 內容試閱: |   
          | 综述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历史与文化交汇的地带,在历史上曾经是羌中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畅通的地区,是羌文化、汉文化、鲜卑文化、吐蕃文化和蒙古文化先后昌盛和交融的地区。元明时期,青海高原就已形成了目前仍在基本沿袭的汉、藏、蒙古、回、土、撒拉六大世居民族交错分布的格局。直到今天,青海湖东边的日月山仍是一道天然的农牧区分界线,将青海省分为了两大块,日月山以东为农业区,生活着汉、回、土、撒拉及部分藏、蒙古族民众;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生活着藏族、蒙古族以及部分汉族、回族、土族民众。正是在这种多元交融的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中,青海的六大世居民族形成了各自既深厚博大、绚丽多彩,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节日文化,也形成了春节节日文化中多民族文化多元交汇并存的异质民俗特点。
 一、青海春节文化生成与传承的语境
 一 地理环境
 从自然地理位置来看,青海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全国较大的内陆省份,因其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全省总面积为72.1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又被称为“江河源”。其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相邻,西北部与新疆接壤,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为邻,全省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8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大多是高海拔、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高大的山脉,高低悬殊的地势,冬寒夏凉的气候,也影响了青海各民族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青南高原、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三大区域构成。青南高原包括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境、黄南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南部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乡,面积为40.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56.52%。该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平均海拔4200-4600米,境内雪山冰峰巍峨高耸,河流湖泊纵横棋布,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享有“中华水塔”、“亚洲水源”等美誉。而其中诸多山脉、湖泊,又是区域内藏、蒙古等民族崇拜的对象,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神山神湖崇拜的文化体系,演绎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生态文化。柴达木盆地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境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南部,面积25.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5.42%。该地区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众多高大山脉所环抱,盆地底部海拔2700-3500米,周围山地多在3500-5000米左右,地势高峻,气候严寒,而在其看似荒凉贫瘠的土地下却埋藏着诸多珍稀富饶的矿产,享有中国“聚宝盆”的美誉。河湟谷地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尖扎县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回族自治县,面积5.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8.06%。该地区海拔多在2600米以下,地势较低,气候适宜。境内有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横穿而过,水量充足,土地肥沃,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区,也是青海省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和经济发展区,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的人口,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的农耕民俗文化氛围。
 从经济地理来看,青海可大致划分为东部综合经济区、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经济区和草原牧区生态保护经济区。 东部综合经济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是青海历史上开发最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目前人口分布最集中、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该地区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具备了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工矿业等多种经济类型的条件,并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农耕、畜牧、商业和手工业等共存的生产格局。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区是封闭的内陆山间盆地,雪峰耸立,戈壁浩瀚,矿产和能源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储备地,工业经济较为发达,高原绿洲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较好。草原牧区生态保护经济区包括青南草原和祁连山地两大牧区,地势高峻,草原辽阔,河湖众多,是“三江源头”区和“五河之源”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不仅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和青海省牧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