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403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316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301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403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449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199
 
 
 | 
         
          | 內容簡介: |   
          |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自然界的这场生死转换大戏中,自视“天地之心”(《礼记》)、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华先民要做些什么?在华夏文明发祥地中原河南,围绕春节,人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赞天地之化育”(《中庸》),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团圆祭祖、新春鞭炮、祈福对联、新年饺子……形象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慎终追远、追求和谐圆满的价值理想,重视情义的高贵品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界定了人与自然、社会、超自然的关系。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春节仍是中原民众最为重视的节日,但已悄然发生许多改变。
 |  
         
          | 關於作者: |   
          | 吴效群,男,山东济宁人,汉族。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2006)、《走进象征的紫禁城-北京妙峰山民间文化考察》(2007),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民间信仰》(2008),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07)。 |  
         
          | 目錄: |   
          | 目录 综述 001
 一、河南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背景 003
 二、河南春节习俗流变 008
 三、河南春节流程 016
 四、河南春节地域特色及现状 021
 五、河南春节的功能和意义 034
 志略 041
 一、节日时空 043
 腊月初八 043
 腊月二十三 044
 腊月二十四 044
 腊月二十五 045
 腊月二十六 045
 腊月二十七 045
 腊月二十八 046
 腊月二十九 047
 除夕 047
 正月初一 047
 正月初二 048
 正月初三、初四 049
 正月初五 049
 正月初七 049
 正月初九 050
 正月初十 050
 正月十三 051
 正月十五 052
 正月十六 053
 填仓节 053
 堂屋 054
 庭院 054
 街道 055
 村庙 055
 水井 056
 厨房 056
 粮仓 057
 大门 057
 祠堂 058
 牲口棚 058
 寺庙 059
 万寿宫 059
 窗户 060
 墓地 061
 灯场、灯棚、鳌山 061
 天地棚 062
 东郊 062
 戏楼、戏台 063
 桥、天桥、百子桥 063
 打麦场 064
 年集 064
 二、组织 065
 火神会 065
 泰山老奶会 066
 社火会、玩会 066
 朝山会 067
 赛会 067
 灶爷会 068
 年会 069
 焰火会 069
 高跷会 069
 财神会 070
 骂社火会 070
 添仓会 071
 铜器会 071
 灯会 072
 漯河正月十九会 072
 宗族 073
 会首 073
 灯官 074
 族长 074
 庙祝 075
 信众群体 075
 表演者 076
 竞技者 077
 三、节日缘起 077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起源 077
 年的起源 080
 元宵节的起源 083
 正月十五闹元宵 084
 四、仪式活动 085
 祭灶 085
 祭牲 088
 祭门神 089
 打夜胡 090
 祭五祀 092
 祭井神 092
 敬罗祖 093
 祭城隍 094
 祀土地神 094
 祭天神 095
 敬葛仙 096
 敬酒仙 096
 祭鲁班 097
 敬老君 097
 祭孔子、文昌帝君 098
 拜戏神 098
 祭祖 099
 接喜神 102
 迎天地全神 102
 请财神 103
 拜火神 105
 请紫姑 107
 祀蚕姑 108
 吃五豆 108
 吃腊八粥 108
 送腊八粥 110
 腊八抹米饭 110
 扎炊帚、纳锅排 110
 腊八扎耳朵、剃头 111
 酿腊酒、腊八蒜、腊醋 111
 杀年猪 113
 腌制腊肉 113
 打糍粑 114
 赶年集 114
 认干亲 116
 忙年 117
 抓集 118
 扫尘 119
 照虚耗 120
 磨豆腐 120
 蒸年馍 121
 炸丸子、果子 123
 剪藩胜 125
 贴剪纸 126
 贴春联、年画 126
 包饺子 128
 抢财 129
 百业封门 129
 撒岁 131
 驱鬼 131
 迎春 132
 吃年夜饭 134
 守岁、辞岁 135
 午夜放炮 136
 起五更 137
 放关门炮、开门炮 137
 拜年 138
 团拜 140
 元旦大朝会 140
 拜万岁牌 141
 进椒柏酒 141
 发压岁钱 142
 送饺子 142
 走亲戚 143
 走舅家 144
 新客回门 144
 请年酒 146
 乞如愿 147
 嚼鬼、嚼鬼筋 148
 解疠 148
 岁 149
 烘岁 150
 送穷灰、迎富贵 150
 开市 151
 取火添坟 151
 占卜祈福 152
 搭天地棚 154
 扎花花树 155
 蒸面灯 156
 上元张灯 157
 叫闺女 158
 骂社火 159
 走百病 160
 挂天灯 162
 送灯 162
 完灯 163
 忌在娘家过腊八、小年、春节 164
 忌叫卖腊八蒜 164
 忌家人不齐祭灶 165
 忌女子祭灶、幼女吃祭灶糖果 165
 忌吃荤 165
 忌蒸年馍时生客进门、查数 166
 忌说不吉利语 166
 忌贴春联后讨债及厨房、丧家贴红色春联 167
 忌吃泡馍 167
 忌初一做饭拉风箱、吃饭吃单数 168
 忌初一午后拜年 168
 忌生炊 168
 忌正月洗脚、空房 169
 忌打碎器物 169
 忌拜见于床前 169
 忌三十晚上早睡 169
 忌贪睡晚起 170
 忌三十晚上锅里无余食 170
 忌提名 170
 忌出外方便 171
 忌大年初一倒垃圾 171
 忌吵架生气、啼哭 171
 忌遇出殡 172
 忌梳头、照镜子、开箱柜 172
 忌灯火中途熄灭及油灯、板凳倒地 172
 忌动刀剪针线 173
 忌劳动 173
 忌打喷嚏、看病、吃药 173
 忌担水、泼水 174
 忌串门、在别家吃饭及遇尼姑、和尚 174
 忌见血迹 175
 忌舞刀弄杖、杀生 175
 忌天阴、风雨雪雾天气 175
 忌吃面条、稀饭、糊饭、烤馍、带馅的馍 176
 忌正月初三吃米饭、初八不吃饺子 177
 忌正月初一吃饺子时碗数比人口总数少 177
 忌敲打锅边 177
 忌借东西、乞丐行乞 177
 忌贴春联时富签穷对子 178
 忌正月初三走亲戚 178
 忌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出门 178
 忌正月初五动土、做针线 179
 忌初五不送穷 179
 忌正月初五前用藕待客 180
 忌不洁之物室外晾晒 180
 忌动石头、浆洗衣服 180
 忌初十不食烙馍 180
 忌正月十三干活 181
 忌正月十四剁饺子馅 181
 忌看娘家灯 181
 忌元宵夜喝米茶用筷子 182
 忌在娘家过十六 182
 忌正月十七夜点灯 182
 忌填仓节开仓放粮、食金丝缠元宝以外的食物 183
 忌正月买鞋、买盐、剃头 183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84
 豫剧 187
 河南曲剧 188
 越调 188
 太平调 189
 怀梆 190
 大弦戏 190
 罗戏 190
 卷戏 191
 北调 192
 二夹弦 192
 四股弦 193
 落腔 193
 豫南花鼓戏 194
 嗨(咳)子戏 194
 扬高戏 195
 灶戏 195
 京剧 195
 汉剧 196
 腊花戏 196
 晋剧 197
 皮影戏 197
 目连戏 198
 傀儡戏 198
 封箱 200
 开箱 200
 年节祭庄王 200
 除夕迎庄王 201
 迎四神 202
 跳财神 202
 拜年神戏 203
 拜年 203
 正月十五埋二郎神 203
 应节戏 204
 秧歌舞 204
 捻伞 204
 花鼓灯 205
 火淋子 206
 铜器舞 206
 盘鼓 207
 打铁舞 208
 闹伞 208
 踩高跷 208
 旱船 210
 天彩楼 211
 竹马 211
 踩云舞 212
 九连环 213
 八美图 213
 碟子舞 213
 十把扇子 214
 霸王鞭 214
 担经挑 215
 挪花盆 215
 赶神路 216
 五鬼闹判 216
 五鬼拿刘氏 217
 鬼会 218
 独杆轿 218
 抬皇杠 219
 托装 219
 云彩灯 220
 河南坠子 221
 鼓子曲 221
 三弦书 222
 评书 222
 河南大鼓书 223
 河洛大鼓 223
 善书 224
 莺歌柳 225
 河南竹板快书 225
 洪山调 225
 山东琴书 226
 大铙 226
 小铙 227
 锣鼓书 227
 划龙船 228
 打五件 228
 槐书 228
 相声 229
 拉洋片 229
 鼓吹乐 230
 弦索乐 230
 吹打乐 231
 锣鼓乐 232
 拉弦乐 232
 吹管乐 233
 弹弦乐 233
 腊八粥的来历 234
 腊八抹枣树 234
 灶君传说 235
 用年糖糊灶君的嘴 236
 扫尘 236
 祭灶守岁 236
 熬年的缘由 237
 春节挂天灯 239
 拉天灯、点旺火 239
 过年吃饺子 240
 放鞭炮、点灯 241
 正月初一不倒水 241
 营坊不过大年初一的故事 242
 初五吃饺子的习俗 242
 贴门神的来历 242
 贴春联的由来 243
 撒芝麻秆 244
 正月十五吃汤圆 244
 正月十五点旺火 245
 正月十五挂红灯笼 246
 正月十五猜灯谜 247
 玩龙灯 248
 打春牛 249
 马街书会的起源 250
 歌谣腊月二十三 252
 祭灶歌 252
 酒令歌 253
 敬酒歌 254
 忙年歌 255
 过新年歌 257
 拜年歌 258
 闹元宵 258
 接妹歌 259
 老两口观灯 259
 姑嫂观灯 259
 看花灯 260
 探五更灯 261
 望会 262
 看焰火 262
 旱船歌 262
 推小车歌 264
 高跷歌 265
 竹马歌 265
 秧歌 266
 腊月民谚 267
 正月民谚 276
 六、游艺娱乐 287
 角抵 287
 弹棋 287
 象戏 288
 斗牛 288
 手谈 289
 缘竿 289
 跳百索 290
 拔河 290
 捉迷藏 290
 顶针续麻 291
 猜枚行令 291
 投壶 292
 掷双六 292
 打麻雀 293
 掷钱 293
 请七姐、六姐 294
 猜灯谜 295
 放焰火 295
 出社火 296
 斗鸡 297
 打秋千 298
 提灯笼 299
 蹴鞠 300
 百戏 300
 掷核桃 301
 堂会 302
 投门状 302
 探春 303
 七、节日用品 303
 腊八粥 304
 腊八蒜 305
 腊八醋 305
 腊酒 306
 灶糖 306
 祭灶火烧 307
 祭灶汤 307
 年馍 308
 枣花 308
 枣山 309
 枣园 309
 大馍 310
 上供糕 310
 花馍 311
 桩子 311
 饺子 311
 元宵 312
 年糕 313
 刀头肉 313
 米茶 314
 丸子 314
 果子 315
 生汆丸子 315
 粉闸 316
 扣碗 316
 牡丹燕菜 317
 八宝饭 317
 鸡蛋汤 317
 假海参 318
 连汤肉片 318
 红烧肉 318
 菜蟒 319
 面果 319
 金丝缠元宝 319
 油香 320
 角花 320
 卷帘 320
 甜碗 320
 干货 321
 米酒 321
 葡萄酒 322
 屠苏酒 322
 椒柏酒 322
 烧酒 323
 凤凰玉米羹 323
 头脑 324
 懒豆 324
 腊肉 324
 腊鸡(鸭) 325
 腊肠 325
 腊鱼 325
 香灰烧鸡蛋 326
 面条 326
 烩菜 327
 洛阳不翻 327
 新安县烫面角 327
 浆面条 328
 牛肉汤 328
 锅贴 328
 灌汤包子 329
 五辛盘 329
 马齿菜 330
 驴肉 330
 七宝羹 330
 包子 331
 春幡 331
 帻 332
 冕冠 332
 爵弁 332
 袍 333
 瓜皮帽 333
 组绶 333
 幞头 334
 貉袖 334
 衣 334
 花冠 334
 盖头 335
 冠梳 335
 弓鞋 335
 闹蛾 336
 雪柳 336
 背子 336
 貂蝉冠 337
 裙子 337
 深衣 337
 襦 338
 领抹 338
 菩提叶 338
 卧兔儿 339
 玉梅 339
 方心曲领 339
 灶马 339
 春联 340
 门神画 341
 年画 342
 剪纸 342
 鞭炮 343
 焰火 344
 花灯 345
 鳌山 346
 面灯 346
 天灯 347
 鬼灯 347
 压岁钱 348
 挡鬼棒 348
 香 349
 香炉 349
 纸钱 350
 蜡烛 350
 牌位 350
 家堂柱 351
 神龛 351
 芝麻秆 352
 喜竹 352
 土牛 352
 紫姑 353
 辟瘟丹 353
 棘盆 354
 假面 354
 天桥 354
 355
 天地棚 355
 匏 356
 千斤石 356
 炭将军 356
 打鬼棒 357
 麦麦穗 357
 花花树 357
 导腾草 358
 犁铧 358
 九曲黄河灯 359
 面人 359
 糖人 359
 洋片 360
 留声机 360
 八、节日文献 360
 南阳民俗文化 361
 内乡民俗志 361
 中原文化解读 361
 浚县正月古庙会 361
 文化沁阳 362
 荆楚岁时记 362
 郑州古今 362
 河南文史资料 363
 中州大观 363
 东京梦华录 363
 洛阳民俗志 364
 岁时广记 364
 开放城市洛阳 364
 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 365
 濮阳民俗志 365
 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 365
 文化小百科 366
 覃怀文化论纲 366
 中州民俗 366
 河南省志?民俗志 366
 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 367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 367
 中华全国风俗志 367
 郑州民俗志 368
 开封民俗 368
 民间礼俗 368
 民间节日 369
 汴梁琐记 369
 河洛风情 369
 东京风情 369
 如梦录 370
 中国民俗大系?河南民俗 370
 四民月令 370
 醉翁谈录 371
 歧路灯?王经纪糊涂荐师长侯教读懒惰纵学徒 371
 喻世明言?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371
 宣和遗事?十二月预赏元宵、罢灯夕之乐 372
 调查报告 375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区春节调查报告......................377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五里堡村春节调查报告.........399
 河南省开封市游梁祠社区春节调查报告...............413
 河南省洛阳市河回族区春节调查报告...................435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火神台村春节调查报告...............450
 河南省罗山县山店乡林湾村春节调查报告..................476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清泉行政村春节调查报告........493
 河南省西平县师灵镇南李庄春节调查报告.................510
 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集镇王桥行政村春节调查报告............531
 河南省沁阳市覃怀区春节调查报告......................579
 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西常村春节骂社火风俗的仪式过程、组织方式以及传承状况......................610
 河南省郑州市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调查报告.........634
 参考文献 651
 后记 655
 |  
         
          | 內容試閱: |   
          | 综述 春节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传统岁时节日的代表。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和生活追求,千百年来深受民众喜爱。大河之南,中州古地,自秦汉起,春节文化已在此萌芽,发展,演变,二千多年的历史时空里,春节伴随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繁衍生息,幸福生长。时至今天,春节仍是中原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
 春节是中原民众的生活史诗,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河南春节习俗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追溯和田野调查,全面地介绍河南春节文化及其现代变迁,展示中原文化魅力,唤起社会对传统节日的珍视。
 一、河南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背景
 一 自然生态
 河南自然生态特点,大略可从四个角度去认识。
 一曰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奔流。河南地势与中国地势颇为类似,即西高东低。西部与黄土高原边缘接壤,东部和南部为沃野千里的黄淮平原。河南者,即大河之南也,大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是为黄河上游;自内蒙之河口往下,经陕西、山西至洛阳孟津,是为黄河中游;自孟津以下,豫中和豫东为黄河下游。
 大河自西向东流贯河南,不仅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更将黄河上游疏松肥沃的黄土携至下游,下游河面变宽,水流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平坦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河南的这种地势极其有利于人类早期农业发展和人口繁衍。总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举凡发达的古代文明,无不与大河有关。埃及有尼罗河,巴比伦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有恒河,正因为有黄河的恩赐,河南成为我国最适合原始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成为华夏文明摇篮。
 二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河南的第二个自然优势是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2℃—16℃之间。根据出土的大象化石等文物看,古代河南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温和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繁茂和农作物生长,也带来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能够杀死害虫和致病微生物,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畜的健康,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四季分明的另一益处是有助于早期人类对时间进行精确的划分,这便是早期的历法。先秦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用土圭测日影长短确定季节的方法,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四季并逐渐细化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对身边自然物候长期观察的结果。从其描述看,显然是以黄河中下游的自然变化为参照。黄河中游还是我国早期历法的诞生地。文献中记载“伏羲作历度”(《周髀算经》);神农“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杨泉《物理论》);黄帝“迎日推策”(司马迁《史记》),用蓍推知节气之将来;黄帝之曾孙高辛氏“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司马迁《史记》),不仅编制历法,而且连四时祭祀的鬼神都加以明确。夏有《夏小正》存世,尽管在基本面貌上颇多争议,但证明夏有历法无疑。秦《吕氏春秋》中有《十二纪》,《礼记?月令》虽经过秦汉人的整理补辑,但其所利用的材料应取自周制。在《十二纪》和《月令》中,一年被划分为十二月,一年从孟春开始,到季冬结束,为春节等岁首节日的产生奠定基础。
 三曰自然生态多样,物产丰富。河南省自然生态呈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山岭河谷,又有平原、盆地;既有人工开垦的大片良田,又有罕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自然生态的多样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使得河南单位面积内承载的人口数远远高于那些贫瘠地区,河南也因此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无论平原还是山地,河南到处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为传统岁时节日的兴盛奠定了人口和物质基础。
 四曰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河南居于“天下之中”,东接山东、安徽,北连河北、山西,西邻山西,南通湖北,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河南三面环山,北有太行,西有伏牛山,南有大别山,易守难攻。中部为盆地或平原,沃野千里。东朝大海敞开胸怀,有黄淮水运之利,适合建都。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即夏、商、周,“河洛”即黄河和洛河,可知大河之南的这片沃土,孕育了中国历史最早的国家。从先秦到北宋,先后有十几个朝代建都河南,形成古城林立的奇观。我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四席,数量为全国之冠。河南自古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古代历法和节日风俗的形成地,作为一年岁首节日的春节自然受到上自帝王下到百姓的重视,根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北宋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从冬至就已经开始,持续时间之长,活动之丰富,史所罕见。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南成为历朝历代努力争夺的“焦点”。“得中原者得天下”,自魏晋到明清,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问鼎中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为河南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文化基因,塑造和改变着传统节日面貌,不断生成新的节日风俗。
 优越的地理位置还使得河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东汉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佛教寺庙——白马寺就诞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则为禅宗祖庭。魏晋时期传入我国的波斯宗教祆教也曾广泛分布在河南的开封、洛阳、安阳等地。这些外来文化与中原本土文化长期共存,相互交流,对本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