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1010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403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347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500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230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48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 內容簡介: |   
          | 《致天上的父亲》是孙萱第一部个人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工作之余写作的近百章诗歌和散文诗作品。大部分作品以写爱情、亲情为主题,抒发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特别是对自己的父亲,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酣畅淋漓地抒写了父女之间那种美好而纯粹的情感,感人肺腑。 |  
         
          | 關於作者: |   
          | 孙 萱,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成都,管理学专业毕业,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十九岁开始写作,作品曾经发表于《星星诗刊》《四川文学》《中国青年报》《散文诗世界》等刊物。 |  
         
          | 目錄: |   
          | 序:自古才女最痴情海 梦 致天上的父亲
 希 望
 竹叶上的夜
 夏夜风
 青城山
 夜 景
 随 想
 磨和驴
 致远方的星
 重 逢
 理 想
 春风已经苏醒
 思 念
 秋天的印象
 时 间
 落 叶
 思念你,竹林
 小 路
 梦中人
 致 M
 命 运
 生与死
 给 L
 噩 梦
 梦的哀歌
 忏 悔
 门
 流 逝
 都 市
 在小花的墓地上
 思 念
 赠 友
 致 M
 遥远的风
 送友远行
 林中盛会
 失 落
 相 会
 青城后山
 迷 惘
 我的祖母
 秦 陵
 我的呼伦贝尔
 五台山
 兵马俑
 故 宫
 大连海滩
 海拉尔的黄昏
 浣花溪
 断 章
 背 影
 梦 魇
 往 昔
 轮 回
 永 恒
 孔 子
 墨 子
 致远行的儿子
 我和你
 如影随形
 王阳明
 梦回天池
 观泰国肉身阿罗汉有感
 时 光
 美丽人生
 无 题
 伤 逝
 致仓央嘉措活佛
 老奶奶和猫
 雷峰塔
 致校园
 永 生
 重 生
 写给十七岁的儿子
 满洲里
 清故宫
 做孩子守护的天使
 爱我所爱
 写在父亲的生日
 后 记
 |  
         
          | 內容試閱: |   
          | 自古才女最痴情 —序青年女诗人孙萱的《致天上的父亲》
 海 梦
 孙萱这本集子,取名叫《致天上的父亲》,一目了然,单刀直入,把她对父亲的爱,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毫无掩饰,倾情而诉,一点也不保留。这和作者平常的生活态度,有很大反差,判若两人,令人惊奇。
 认识孙萱已有二十多年了。那时,她还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当时,我在共青团办《成都团讯》,这是团市委一份机关报,发到全市各级团组织。这份报纸主要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团组织活动情况和培养人才。副刊发文艺作品,文图并茂,很受青年人欢迎。有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就是从这张报纸的文学副刊走上文学之路,有些早已成名成家,孙萱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她虽说不上大家,但她的文学之梦初衷不改,从十九岁开始,至今坚持写作,只图倾情表达,不求发表。她对人对事一贯是这种态度。对人真诚热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对己淡定低调,不图名利,严于律己,宁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她的才华,她的人品,她的美丽,她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原则,感动着身边的人,跷指称赞。但她始终非常谦逊、克己,文静得叫人心疼。但读完她这部文稿,对她却要重新认识。她在另一种世界——精神世界,豪放、大胆、热情,敢于把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一览无遗地袒露在读者面前,毫不隐讳。这部集子中的许多篇章,已不仅仅是写给她父亲的心愿,而是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大爱。爱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美好的社会、幸福的人生,爱生命、爱亲情,爱一种纯净、善良、美丽的心灵。试举她在《思念》中的几个片段。
 谁为我拎来一盏灯
 在吱吱呀呀的小巷里
 赴你的约会
 故乡的明月
 不在水中
 谁能告诉我
 你泳帽上的珊瑚
 假如列车没有时刻
 假如坟墓不是分隔
 流动的气息不是倒悬的心
 我将披散自己
 如峰,如烟
 如云
 飘向你
 最后一段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生命的高度。把一个不顾一切“在吱吱呀呀的小巷里赴你的约会”的女孩形象刻画得勇敢、大胆、执着、倾情,十分可爱。
 生活中的孙萱,却是另一种仪态,冷静、睿智、贤淑,总是以恬淡的、浅浅的微笑面对生活,迎接每一个投给她的目光。一个人在现实中找不到情感的寄托,便会在梦幻世界去寻找归宿。如《致M》最后一段:
 ……
 为了证明本不需要
 证明的一切
 我把自己
 紧紧地
 紧紧地
 系在你命运的纤绳上
 只要你能懂得
 我所有的愿望
 只是洁白的冰凌花
 只要你能懂得
 在串串飞溅的歌声里
 我只是一朵慢行的云
 即使这一切只是辛酸的梦
 即使这一切早就注定了毁灭
 粉身碎骨
 我也死而无憾
 二十五年前,孙萱正当美貌如花的年华,能写出“粉身碎骨我也死而无憾”的句子,是十分令人钦佩的。这是一种灵魂的阐述,只要被理解,就甘愿付出一切。《致天上的父亲》把这种感情和人生品质,展示得更加完美,透彻。“当我的世界被晚霞刻满伤痕向往的家园却因你的离去永远荒芜有多少个千年的奇遇我传承了你的血脉又有多少个千年的期待我把每一寸生命还给你”。最后一句写得非常漂亮、含蓄、空灵,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把每一寸生命还给你”中的“还”字同样用得好极了,很有分量。
 在这本集子中,有四篇作品很重要,像一条生命线,把作者的成长、追求、欢乐与痛苦串联起来,像一串半生半熟的葡萄,酸酸甜甜,令人咀嚼品味。同时,也能看出,孙萱是一位早熟的、天资过人、才华横溢的女孩。她的处女作《小路》是在她十九岁情窦初开时写的情诗,如今读起来,还是那么纯真、美丽、动人。把初恋少女那种含羞欲露的心态,写得十分真切:
 夜风如晚潮
 漫上一线歪歪斜斜的白印
 呵,就是这条小路
 洒满你和我的脚步
 就这么短短四行,就显露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漫上一线歪歪斜斜的白印”这是海潮涌动的画面,十分形象生动。这一行,每个词语都用得十分准确,形象。“一线”“歪歪斜斜”“白印”三个词组,很贴切地勾画出了大海涨潮的状态。特别是“白印”用得好,把那浪卷沙滩的情景,写得绘声绘色。其中还有一段写得更为出色。
 我们在树下拔草
 小心翼翼地并排移动
 谨严得就像国境线的两边
 我在这边
 认识了一个世界
 一颗水晶一样透明的心
 一对男女青年,并排在草地上拔草,隔着一定的距离,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两颗年轻的心,却碰在一起,擦出若隐若现的火花,永远印在心中。若干年后,“可我一听到这沙沙声心中就荡起波纹”这种情感多么纯洁真挚。
 后记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记叙:“一九八九年的初夏,我童年时期唯一的知心朋友,带着对我的误解和怨恨远渡重洋,永远离开了我的视线。在异乡求学的我,心情十分压抑,在不知道第几个失眠之夜里写下了《梦的哀歌》。开头一段写道:‘明知道,从这里走向天边,也见不到你;明知道,宁静的湖面哪怕轻弹一指,也会波涛万顷。我仍是要提起淡色的裙裾,在露水湿透的草地上,为明月登上山顶;我仍是要以满腔的生命呼唤、悲泣。’”
 此时,她也长大了,懂事了,知道珍惜心中那份纯真的感情,而后悔莫及。
 “从那白雪的屋顶走过,我千遍万遍呼唤你,假如你仍在这儿等我,与阳光一起;假如你再次从雾中走来,为我的梦点一盏灯,我愿放弃一切,化作秋天的第一阵雨。”“所有的梦加在一起,只为了倾听一个声音;所有的足迹加在一起,只为了一双永恒的黑眼睛。让风撕碎我,让雪消融我吧,让我的灵魂遍飞于每一粒尘埃,感受你冰凉的气息。”为自己心爱的人,为一种纯真的感情而愿抛弃自己的一切,以至于生命的女子,当今能有几个?这种传统的美德,在孙萱的血脉里,一直传承给她的后代,在她的《致远行的儿子》中写道:
 虽然我知道
 终会有这一天
 你将在梦中
 呼唤另一个
 年轻美丽的名字
 这是我的期待
 也是我的忧伤
 短短几行,母子之情溢于言表,描绘出中国女性典型的慈母的形象。这是孙萱灵魂深处那种善良、纯洁、温柔和一往情深的人性人品,在这本书中的字里行间闪烁的光芒。这是孙萱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书中还有一些描写人生哲理、自然风光、亲情、友情、爱情或世态百味的作品,也写得十分出色。如《赠友》《遥远的风》《都市》《林中盛会》《我的呼伦贝尔》等等,精炼、含蓄、优美,令人一读难忘。
 写完这篇短文,窗外飘来一线曙光,我抬起头来,遥望远方,心中有一轮红日喷薄欲出,她就是孙萱。我静静地沉思,默默地祝愿她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如日中天,继续展示自己的美丽情感和高尚的人品,写出更多的佳作,带给人们快乐和温暖。
 (本文作者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散文诗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后 记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的来去是如此地神秘和不可抗拒,正如父亲用微笑迎接我的到来,我又用热泪送别他的离去一样,我永远无法知道我的来处,也永远无法知道他的去处,我唯一能希望的是,人真是有灵魂的,那他仍将生活在我的世界中,感知我的悲伤,分享我的快乐,仍将用无限的爱和智慧指引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关口。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自己的父母决定的。他们的自身素质,给予我们的生存状态,为我们提供的受教育机会,将决定我们一生的走向。
 正是父母从小给予我的温馨宽松的成长空间,给予我的尊重和信任,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的信念,坚持与人为善的品质,使我能顺利地从充满病痛折磨的童年,到叛逆的青春时期,走到今天,能以一种越来越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关爱他人,在思想上享受到更大的自由。
 小时候家里住了几个大哥哥大姐姐,他们的房间对我充满了诱惑,我常趁他们不在时溜进去翻书看。父亲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好朋友,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戏剧家伍丁叔叔。伍丁叔叔的爱人,我国最早从事幼儿学研究的刘阿姨说,你女儿早慧,要抓紧培养。从此,两岁多的我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学习。至今读书都是我的最爱。那一本本好书陪伴我度过了漫漫长夜,给我的生命增添了无穷的意义,它为我开启了认知世界的窗口,使我在几乎与世隔离的童年时期,从没感到孤独和寂寞。小时候,最喜欢的是《木偶奇遇记》,最惊奇、神往的是《神秘岛》。初中开始看世界名著,《简爱》《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悲惨世界》等,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十年“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了遥远的山区,小小的我每周给他写封信。父亲后来说,阅读我的来信是他那时最大的快乐。从此以后,我们不仅是血脉相承的亲人,更是最知心的朋友。
 十九岁时,进入青春期的我开始了朦胧的初恋,写下了生平的第一诗《小路》,伍丁叔叔非常欣喜,给了我很多鼓励。其实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父亲。父亲热爱音乐,并且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很多年前的无数个下午,在我家后院的葡萄架下,在丛丛盛放的玫瑰花旁,柴可夫斯基、贝多芬、萧邦、施特劳斯等等或悲壮,或忧伤,或优美,或欢快的旋律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慢慢地浸入了我的灵魂之中。当有生以来一种完全陌生的感情弥漫在我的心灵时,用诗来表达是最自然的了。因为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和诗是最接近的,它们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以一种难以准确界定的形式直抵人们心灵的深处,无法言喻,莫名感动。它所表达的是作者最强烈的情感,也许正因为此音乐家和诗人的创作高峰都是如此地短暂。它是写给特定对象的,但其实是写给自己的。就像我最喜爱的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一样,她一生最美的作品就是悼念失去的爱情的《死亡的十四行诗》。撼人心扉,感人至深。
 一九八九年的初夏,我童年时期唯一的知心朋友,带着对我的误解和怨恨远渡重洋,永远离开了我的视线。在异乡求学的我,心情十分压抑,在不知道第几个失眠之夜里写下了《梦的哀歌》,却怎么也没想到,那是我青年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首诗。
 毕业后,结了婚,虽然有了自己的家,我仍然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懵懵懂懂地过着日子,父亲很喜欢我的丈夫,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扶持他,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过他,是否因为没有儿子才对女婿这么好。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今天,我自己做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责任与日俱增,才深深地理解了父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为了我在他走后,仍然有温暖自由的天空。
 婚后一年,父亲患了癌症,此后五年,辗转在病榻上,以无比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看到他曾经蓬勃的生命力一点一点地消失却无法为他分担一分痛苦,那是怎样的无奈和悲伤。
 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我曾问过他有否对我失望过。父亲微笑说,从来没有。你是我最爱的女儿,以你的聪慧和善良永远不会令我失望。
 父亲给了我一切,我却没能为他做任何事。也许我儿子的出生是我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儿子五个多月的一个清晨,盯着凝视他的父亲,咧开他粉红的小嘴清晰地说出了他此生的第一句话:阿公。父亲当时那种难以置信的激动表情我永生难忘。虽然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一年多,但儿子一直记得阿公。随着他一天一天地长大,他热爱足球,喜欢音乐,甚至他的外貌他的字迹都越来越像父亲。看着他,我慢慢地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把最优良的品质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生命更加充实更加美好,当我们有一天消失的时候,仍有我们存在的痕迹。
 上帝最残忍的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不管我怎样怀着侥幸的心理祈求奇迹的发生,父亲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一刻,彻骨的寒冷伴着撕心的痛楚,我多么多么希望那只是一个终会醒来的噩梦。
 今天晚上明月如镜,我独自在家。心中突然有一种隐隐地悸动,那是一种熟悉的,久违了的感觉。仿佛冥冥中的召唤让我拿起了笔,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写了《致天上的父亲》这首诗,并用它来给这本集子命名。汹涌的热泪滴湿了稿纸,父亲,十年了,死亡把我们的世界隔得如此紧密,只有在梦里我才能依稀看到你慈祥而模糊的面容。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两个世界能够相融,在你温馨的目光中重新开始我生命的旅途。我将以百倍的努力让你感到骄傲和幸福。
 窗外的夜空辽远而又冷寂,父亲,你看见了吗?我用这种方式记下你,我用这种方式纪念你。
 作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