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418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806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230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347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以《人民日报》1978—2007年间的住宅新闻为研究对象,试图以住宅议题新闻来探究媒介如何呈现客观真实。《人民日报》这30年间的住宅议题新闻文本到底呈现出何种媒介真实?它为何可以映射出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新闻框架理论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路径。可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和新闻从业人员学习研究的参考书。值得出版。 |  
         
          | 內容簡介: |   
          | 作为公众生活、休憩和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场域,住宅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需求。住宅产品因其特殊性而超越了居民个体的私人消费领域,塑造出一个极具现实性、影响到所有居民的社会公共领域。1978年以来,在中国自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先国家控制下的住宅生产、分配和流通已逐渐过渡为市场主导下的住宅生产、分配和流通。面对住宅领域内利益不同的多元行动主体,负有监视社会职责的媒介必定要有所呈现,并在新闻文本中建构出可能的框架及有别于客观真实的媒介真实。 考虑到媒介主体需清晰定位以及结合社会转型进行长时段分析,本文选择《人民日报》1978—2007年间的住宅新闻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反思国内外经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力图避免框架结构覆盖不全和传者视角未能深入的缺憾,根据住宅议题的特性对新闻文本进行了整合框架研究。研究将多层框架操作化为高层结构中的新闻主题框架、中层结构中的人物形象框架和低层结构中的叙述方式框架,结合量化分析及质化分析对相关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并寻求更具共性的社会科学资源支撑,将媒介转化为具有传播者特性的社会行动者来思考,以实现传者在媒介系统中的特性与社会系统中共性的统一。
 |  
         
          | 關於作者: |   
          | 张梅,女,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硕士(2002)、社会学博士(2009),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2005)。福建师范大学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7-2010),2011年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 目錄: |   
          |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动机:住宅议题的公共性与媒体呈现  1
 二、研究背景  5
 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5
 二当代中国报业变革  12
 三、研究问题的初步确立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16
 一研究问题的初步确立:以具公共性的住宅议题新闻探究媒体呈现  16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laquo;人民日报raquo;1978—2007 年间的住宅新闻  18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一、从社会建构主义到新闻建构论 21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两种脉络  21
 二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新闻建构论  26
 二、新闻建构的机制— — —新闻框架  29
 一框架及其相关概念  29
 二新闻框架  31
 三新闻框架理论的国内代表性研究及理论反思  36
 三、研究问题的具体化与研究假设的确立  40
 一研究问题的具体化:为何及如何以住宅议题新闻探讨新闻框架  40
 二研究假设的确立  43
 第三章  研究设计 45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45
 二、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骤  48
 一界定总体  50
 二抽取样本  51
 三建构类目  53
 四界定分析单位  68
 五建立信度  68
 六内容编码与内容分析  69
 第四章  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相关新闻的主题 71
 一、1978—2007 年间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新闻的主题构成  72
 一有关住宅所属区域的构成分析  72
 二有关所属住宅再生产环节的构成及其与住宅所属区域的相关分析  76
 三有关所属住宅业分领域的构成及其与住宅所属区域的相关分析  84
 四有关新闻主旨的构成分析  90
 二、1978—2007 年间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新闻的主题变迁  94
 一改革以来中国住房政策的阶段变迁  95
 二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新闻的主题变迁  97
 三对媒介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对比检验  105
 三、 简要小结  113
 第五章  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相关新闻的人物形象 118
 一、1978—2007 年间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新闻的主要形象构成  119
 二、1978—2007 年间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新闻的主要形象建构及变迁  125
 一中央政府或相关人士的人物形象:合法性中绝对权力的弱化  126
 二地方政府或相关人士的人物形象:从被动的受控制者到主动的地方政策
 制定者  134
 三住宅企业或相关人士的人物形象:从资源控制者到资源供应者  139
 四普通群众的人物形象:主动性逐渐增强的被影响者  146
 五境外行动者的人物形象:住宅领域先进经验的代表者  151
 三、 简要小结  155
 第六章  laquo;人民日报raquo;住宅相关新闻的叙述方式 158
 一、住宅相关新闻版面特征:非重大新闻的一般处理方式  160
 一新闻版次分析  161
 二新闻版面空间大小分析  163
 三新闻辅助材料分析  166
 二、住宅相关新闻互文性特征:强化政府来源界定事实的权力  171
 三、住宅相关新闻的类型特征与修辞特征:惯性新闻模式中的适度变化  181
 一新闻类型分析  181
 二新闻修辞分析  190
 四、 简要小结  201
 第七章  研究结论:框架的功能与变迁 204
 一、框架的存在:高度选择性的媒介真实  205
 二、框架的功能:社会动员与社会控制  218
 三、框架的变迁与再生产:结构限定下的框架运作  223
 第八章  研究扩展:公共议题的媒体分裂图景2008—2013  238
 一、分裂图景的存在  239
 一新闻框架内部的裂隙  240
 二新闻框架之间的冲突  248
 二、分裂图景的原因 254
 一深度报道的文体需要  255
 二意识形态的媒体分歧  257
 三、分裂图景的解决:为何及如何  267
 参考文献  274
 中文文献  274
 英文文献  2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