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19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347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454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250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194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39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500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500
 
 
 | 
         
          | 內容簡介: |   
          | 内容简介: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  
         
          | 關於作者: |   
          | 周晓光: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安徽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安徽省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徽学 、明清史、中国文化史。 |  
         
          | 目錄: |   
          | 目 录 
 
 
 序  001
 
 
 
 引论  001
 
 
 
 第一章 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  023
 
 一 传统学术文化新貌024
 
 (一)朱升“旁注诸经”之路026
 
 (二)郑玉、赵汸“和会朱陆”之路029
 
 二 教育与科举的鼎新034
 
 (一)官学的重建和扩建034
 
 (二)社学的崛起036
 
 (三)书院的持续发展037
 
 (四)傲人的科第与仕宦042
 
 三 理学色彩浓厚的文学045
 
 (一)以政教为中心的价值取向046
 
 (二)歌功颂德的盛世之音048
 
 (三)诗歌的议论化、散文化倾向050
 
 四 徽州版画的发展052
 
 (一)版画的发展052
 
 (二)歙县黄氏刻工与版画055
 
 五 刻书业新起057
 
 (一)明前期徽州官刻书058
 
 (二)明前期徽州家刻书059
 
 (三)明前期徽州刻工与坊刻060
 
 六 商业应用数学的发展和程大位的《算法统宗》061
 
 (一)明代商业应用数学的发展和珠算的普及061
 
 (二)程大位与《算法统宗》062
 
 (三)《算法统宗》对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影响066
 
 (四)《算法统宗》与明朝社会经济069
 
 七 活跃的徽州商人074
 
 (一)明前期徽州商人活动的背景074
 
 (二)明前期徽州商人的活动078
 
 (三)明前期徽州商人的特点085
 
 
 
 第二章 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  087
 
 一 丰富多彩的徽州学术088
 
 (一)明代中后期新安理学的衍变088
 
 (二)明代中后期徽州经学的复兴094
 
 二 成就斐然的史学098
 
 (一)传统史学方面的成就099
 
 (二)明代徽州家谱成就102
 
 (三)明代徽州方志成就105
 
 三 发达的徽州教育110
 
 (一)官学的继续发展110
 
 (二)心学流布与书院讲会之风111
 
 (三)社学衰败与义学兴起114
 
 (四)文会的出现及其科举化115
 
 四 空前繁荣的徽州文学117
 
 (一)张扬个性与欲望的诗歌创作118
 
 (二)为商人和风尘女子树碑立传的传记文学121
 
 (三)蔚为大观的小说创作124
 
 (四)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127
 
 五 风行海内的徽州戏曲129
 
 (一)明代徽州戏曲129
 
 (二)明代徽州的戏曲活动132
 
 (三)繁荣兴盛的徽州戏曲创作136
 
 (四)明代徽州的戏曲理论141
 
 六 名家辈出的新安画坛145
 
 (一)新安画派的孕育145
 
 (二)新安画坛名家147
 
 (三)天都画派与天都十子156
 
 七 徽州版画的兴盛160
 
 (一)版画盛况160
 
 (二)徽商对版画的贡献164
 
 (三)创作队伍167
 
 (四)徽派版画风格的形成170
 
 八 走向鼎盛的徽州刻书176
 
 (一)明中后期官刻书177
 
 (二)明中后期家刻书178
 
 (三)明中后期坊刻书193
 
 (四)明中后期徽州刻工201
 
 九 徽州工艺的形成与发展205
 
 (一)明代中后期徽州工艺的形成条件205
 
 (二)明代中后期徽州工艺的发展207
 
 十 明代的徽派建筑220
 
 (一)徽派建筑的成因220
 
 (二)徽州建筑的主要类型222
 
 十一 新安名医与医学成就233
 
 (一)名医辈出233
 
 (二)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硕果累累243
 
 (三)重视医学实践活动,成就斐然249
 
 十二 盛极一时的徽州商帮251
 
 (一)明中期徽州社会风气变化251
 
 (二)政策变革为徽商带来了机遇252
 
 (三)明中后期徽商的活动253
 
 (四)明中后期徽商的特点273
 
 十三 明代徽州宗族的组织化285
 
 (一)宗法伦理和祭祀礼制庶民化285
 
 (二)明代中后期徽州的宗族建设蔚成风气288
 
 十四 徽州社会风气的变迁292
 
 (一)从物质民俗看徽州社会风气293
 
 (二)从社会民俗看徽州社会风气297
 
 (三)从精神民俗视野看徽州社会风气300
 
 
 
 第三章 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  303
 
 一 朱子之学的复兴304
 
 (一)清前期复兴朱子之学口号的提出304
 
 (二)朱子之学主要代表人物304
 
 二 徽派朴学的初兴306
 
 (一)徽州朴学初兴的地域因素306
 
 (二)徽派朴学奠基人:江永、戴震308
 
 三 徽州教育的新变320
 
 (一)官学教育的新发展320
 
 (二)义学、塾学取代社学而立322
 
 (三)理学与书院的新变325
 
 (四)文会教育功能的扩展327
 
 四 逆境中发展的徽州文学328
 
 (一)张潮及其《虞初新志》328
 
 (二)汪森的词学主张332
 
 (三)其他重要的徽州籍文学家334
 
 五 新安画派的形成与发展337
 
 (一)新安画派之初创337
 
 (二)新安四家339
 
 (三)新安画派的艺术风格347
 
 六 徽派版画的受挫与停滞349
 
 (一)版画的转型349
 
 (二)版画与新安画派的关系352
 
 七 “文字狱”阴影下的徽州刻书业354
 
 (一)清前期徽州官刻356
 
 (二)清前期徽州家刻357
 
 (三)清前期徽州坊刻362
 
 (四)清前期徽州刻工365
 
 八 徽州工艺的演变365
 
 (一)徽墨365
 
 (二)徽州雕刻369
 
 (三)其他工艺373
 
 九 新安医学的发展379
 
 (一)中医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医学成就显著380
 
 (二)医学典籍和医学普及读物的大量刊刻发行388
 
 十 困境中的徽商405
 
 (一)封建政治势力的掠夺与榨取405
 
 (二)明末农民战争的打击407
 
 (三)明清战争的破坏407
 
 
 
 第四章 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  409
 
 一 徽派朴学的全盛411
 
 (一)金榜的礼学研究411
 
 (二)程瑶田及其《通艺录》413
 
 (三)其他徽派朴学名家415
 
 二 突出的史学成就424
 
 (一)徽州学者有关传统史学的著作424
 
 (二)徽州学者的方志学成就428
 
 (三)徽州学者的家谱成就432
 
 三 徽州教育的兴盛与科举成就435
 
 (一)徽商与官学的发达436
 
 (二)朴学与书院的多元化发展437
 
 (三)义学、塾学与书屋439
 
 (四)文会教育功能的异化442
 
 (五)“科名最盛”的科举成就443
 
 四 全面繁荣的徽州文学445
 
 (一)汪中的文学成就445
 
 (二)凌廷堪词学研究与程恩泽“宋诗运动”447
 
 (三)汪寄《希夷梦》448
 
 (四)其他徽州籍文学家449
 
 五 鼎盛时期的徽州戏曲与“徽班进京”455
 
 (一)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455
 
 (二)清代的戏曲理论464
 
 (三)目连戏与徽州文化466
 
 (四)徽班进京472
 
 (五)徽戏的衰落476
 
 六 新安画派的成就与影响477
 
 (一)新安变派477
 
 (二)新安画派之影响484
 
 (三)新安画派之总结与创变486
 
 七 徽州版画的复兴488
 
 (一)版画再兴488
 
 (二)民俗木版画492
 
 八 徽州刻书业的复苏495
 
 (一)清中期徽州官刻496
 
 (二)清中期徽州家刻497
 
 (三)清中期徽州坊刻507
 
 (四)清中期徽州刻工509
 
 九徽州工艺的成熟510
 
 (一)徽墨510
 
 (二)歙砚512
 
 (三)徽笔515
 
 (四)清代徽州工艺发展的几个特点516
 
 十 徽派建筑的发展518
 
 (一)清代徽州建筑遗存518
 
 (二)影响清代徽州建筑文化面貌的因素519
 
 (三)徽州建筑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发展522
 
 (四)徽州建筑的风格525
 
 (五)徽州建筑的美学趋向526
 
 十一 徽州科技的新成就528
 
 (一)齐彦槐及其科学成就528
 
 (二)郑复光的物理学成就534
 
 (三)罗士琳的数学成就538
 
 十二 续写商业神话的徽商540
 
 (一)活动范围的变化541
 
 (二)经营行业的变化541
 
 (三)六县从商人数的变化542
 
 十三 宗族发展与明清徽州社会545
 
 (一)宗法制度根深蒂固545
 
 (二)宗法观念深入人心548
 
 (三)宗族关系成为徽州最主要的社会关系551
 
 (四)宗族的功能性日益凸显555
 
 
 
 参考文献  559
 
 
 
 后记  561
 |  
         
          | 內容試閱: |   
          | 后 记 
 
 
 
 
 2005年,由安徽省徽学学会等多家单位策划、组织编撰的二十卷本《徽州文化全书》面世。该套书选取徽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种文化现象,分门别类全面地介绍了徽州文化的整体风貌,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7年,安徽省徽学学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筹划编撰三卷本的《徽州文化史》,旨在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全面揭示徽州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并与《徽州文化全书》相辅相成,彰显徽州文化的底蕴。三卷本中,明清为一卷,主要由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承担研究与写作任务,同时也邀请省内专家参与部分章节的撰写。接受任务后,我们在省徽学学会和《徽州文化史》编委会的具体指导下,先后召开多次小型研讨会,讨论并拟订写作提纲,然后根据参与者的学术特长,分工协作,撰写书稿。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近50万字的《徽州文化史·明清卷》初稿。嗣后,又经三年多的调整、修改,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工作。
 
 在本书中,我们首次试图在把握明清徽州文化的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分阶段考察徽州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并根据其内在的历史演进,将明清徽州文化历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明前期,二是明中后期,三是清前期,四是清中叶。明代大致以嘉靖、万历为分界;清代前期与中叶,大致以乾隆为界。同时,我们也力图在把握明清徽州文化总体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各个时期徽州文化的时代特色,分别概括了求变与创新、传承与深化、顿挫与复苏、博大与精致四个时期的时代风貌。此外,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史料的发掘和整理、观点的提出与论证等方面,我们也尽可能做些新的尝试。不过,因为书成众人之手,兼之时间仓促,其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书编撰的主要人员有周晓光、詹绪佐、俞晓红、张燕华、徐彬、刘道胜、郭怀中、陈元贵、温志权、梁仁志、秦宗财、翟屯建、徐道彬、周致元、董家魁等,最后由周晓光修改定稿。我们在书中吸纳了近年学术界关于徽州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分别在文中予以注明;部分学者的观点因限于体例文中未详注者,特列参考文献以补充之。特此致谢。
 
 周晓光
 
 2014年5月于合肥磬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