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551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403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403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296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653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352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1616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254
 
 
 | 
         
          | 編輯推薦: |   
          | 《西北地区土遗址周边植物图册》可供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植物、生态、环境、土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广大师生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  
         
          | 內容簡介: |   
          | 《西北地区土遗址周边植物图册》是在国家文物局课题的支持下和多次调研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土遗址现状和本底植物分布状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西北地区土遗址周边植物图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总论,包括西北地区土遗址所附存自然状况的宏观描述,西北地区文明发展、历史变迁及各个时期代表性土遗址概况和保护现状等。下篇是植物图谱,收录了生长于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土遗址本体及周边的常见植物278种(包括7变种6亚种),隶属于58科204属,附有特征描述、分布区域和800余幅植物特征照片。附录包括西北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遗址名录、西北地区长城文物遗址保护名录及西北地区历代长城遗址概况表。 |  
         
          | 目錄: |   
          | 上篇 总 论 1 土遗址概况
 1.1 土遗址保护
 1.2 土遗址与植物关系
 1.2.1 遗址地植被演替过程
 1.2.2 植物对遗址地的作用
 1.2.3 遗址地植物根系监测方法
 1.2.4 遗址地植物的防治与利用
 1.2.5 遗址保护工程中植被评估及
 应对示范实例
 1.2.6 小结
 2 西北地区自然概况
 2.1 地貌特点
 2.2 气候特征
 2.3 河流水系
 2.4 植被类型
 3 西北地区土遗址
 3.1 文明发展史
 3.2 西北地区土遗址类型
 3.2.1 古城遗址
 3.2.2 长城遗址
 下篇 植 物 图 谱
 松科 Pinaceae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柏科 Cupressaceae
 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
 圆柏Juniperuschinensis
 麻黄科 Ephedraceae
 草麻黄Ephedrasinica
 斑子麻黄Ephedrarhytidosperma
 膜果麻黄Ephedraprzewalskii
 杨柳科 Salicaceae
 山杨Populusdavidiana
 加杨Populus×canadensis
 胡桃科 Juglandaceae
 胡桃Juglansregia
 榆科 Ulmaceae
 榆树Ulmuspumila
 桑科 Moraceae
 大麻Cannabissativa
 葎草Humulusscandens
 蒙桑Morusmongolica
 檀香科 Santalaceae
 急折百蕊草Thesiumrefractum
 蓼科 Polygonaceae
 巴天酸模Rumexpatientia
 萹蓄Polygonumaviculare
 西伯利亚蓼Polygonumsibiricum
 酸模叶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
 矮大黄Rheumnanum
 沙木蓼Atraphaxisbracteata
 木藤蓼Fallopiaaubertii
 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
 沙拐枣Calligonummongolicum
 藜科 Chenopodiaceae
 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
 藜Chenopodiumalbum
 杂配藜Chenopodiumhybridum
 菊叶香藜Dysphaniaschraderiana
 刺沙蓬Salsolatragus
 松叶猪毛菜Salsolalaricifolia
 珍珠猪毛菜Salsolapasserina
 猪毛菜Salsolacollina
 地肤Kochiascoparia
 短叶假木贼Anabasisbrevifolia
 无叶假木贼Anabasistatarica
 合头草Sympegmaregelii
 沙蓬Agriophyllumsquarrosum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ceratoides
 雾冰藜Bassiadasyphylla
 细枝盐爪爪Kalidiumgracile
 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
 碱蓬Suaedaglauca
 盐生草Halogetonglomeratus
 盐角草Salicorniaeuropaea
 苋科 Amaranthaceae
 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
 北美苋Amaranthusblitoides
 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
 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细叶石头花Gypsophilalicentiana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petaloideum
 丝叶唐松草Thalictrumfoeniculaceum
 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squarrosum
 大火草Anemonetomentosa
 甘青侧金盏花Adonisbobroviana
 甘青铁线莲Clematistangutica
 黄花铁线莲Clematisintricata
 罂粟科 Papaveraceae
 细果角茴香Hypecoumleptocarpum
 山柑科 Capparaceae
 山柑Capparisspinosa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独行菜Lepidiumapetalum
 球果群心菜Cardariadrabasubsp.chalepensis
 芝麻菜Erucavesicariasubsp.sativa
 小花糖芥Erysimumcheiranthoides
 荠Capsellabursa-pastoris
 涩芥Malcolmiaafricana
 蚓果芥Neotorulariahumilis
 沼生蔊菜Rorippapalustris
 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
 菥蓂Thlaspiarvense
 景天科 Crassulaceae
 瓦松Orostachysfimbriata
 蔷薇科 Rosaceae
 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supina
 多茎委陵菜Potentillamulticaulis
 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bifurca
 绢 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reptansvar.sericophylla
 蕨麻Potentillaanserina
 西山委陵菜Potentillasischanensis
 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acaulis
 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
 伏毛山莓草Sibbaldiaadpressa
 杏Armeniacavulgaris
 豆科 Leguminosae
 白花草木犀Melilotusalbus
 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
 糙叶黄耆Astragalusscaberrimus
 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melilotoides
 斜茎黄耆Astragalusadsurgens
 地角儿苗Oxytropisbicolor
 多叶棘豆Oxytropismyriophylla
 黄花棘豆Oxytropisochrocephala
 砂珍棘豆Oxytropisracemosa
 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
 猫头刺Oxytropisaciphylla
 铃铛刺Halimodendronhalodendron
 槐Sophorajaponica
 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
 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
 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
 狭叶锦鸡儿Caraganastenophylla
 荒漠锦鸡儿Caraganaroborovskyi
 毛刺锦鸡儿Caraganatibetica
 拧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
 大花野豌豆Viciabungei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
 红花岩黄耆Hedysarummultijugum
 细枝岩黄耆Hedysarumscoparium
 花苜蓿Medicagoruthenica
 天蓝苜蓿Medicagolupulina
 紫苜蓿Medicagosativa
 少花米口袋Gueldenstaedtiaverna
 高山豆Tibetiahimalaica
 驴食草Onobrychisviciifolia
 苦马豆Sphaerophysasalsula
 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lanceolata
 兴安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
 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
 牻牛儿苗Erodiumstephanianum
 鼠掌老鹳草Geraniumsibiricum
 亚麻科 Linaceae
 亚麻Linumusitatissimum
 宿根亚麻Linumperenne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
 甘肃驼蹄瓣Zygophyllumkansuense
 蝎虎驼蹄瓣Zygophyllummucronatum
 白刺Nitrariatangutorum
 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
 多裂骆驼蓬Peganummultisectum
 骆驼蒿Peganumnigellastrum
 蒺藜Tribulusterrestris
 苦木科 Simaroubaceae
 臭椿Ailanthusaltissima
 远志科 Polygalaceae
 西伯利亚远志Polygalasibirica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地锦草Euphorbiahumifusa
 甘青大戟Euphorbiamicractina
 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火炬树Rhustyphina
 槭树科 Aceraceae
 元宝槭Acertruncatum
 鼠李科 Rhamnaceae
 酸枣Ziziphusjujubavar.spinosa
 锦葵科 Malvaceae
 野葵Malvaverticillata
 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
 野西瓜苗Hibiscustrionum
 柽柳科 Tamaricaceae
 红砂Reaumuriasoongarica
 柽柳Tamarixchinensis
 短穗柽柳Tamarixlaxa
 堇菜科 Violaceae
 裂叶堇菜Violadissecta
 鳞茎堇菜Violabulbosa
 早开堇菜Violaprionantha
 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
 瑞香科 Thymelaeaceae
 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ubsp.
 sinensis
 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
 杉叶藻科 Hippuridaceae
 杉叶藻Hippurisvulgaris
 伞形科 Umbelliferae
 葛缕子Carumcarvi
 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海乳草Glauxmaritima
 西藏点地梅Androsacemariae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
 二色补血草Limoniumbicolor
 黄花补血草Limoniumaureum
 细枝补血草Limoniumtenellum
 龙胆科 Gentianaceae
 达乌里秦艽Gentianadahurica
 鳞叶龙胆Gentianasquarrosa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白麻Apocynumpictum
 萝藦科 Asclepiadaceae
 地梢瓜Cynanchumthesioides
 鹅绒藤Cynanchumchinense
 华北白前Cynanchummongolicum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 內容試閱: |   
          | 上篇 总论 我国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气候要素的分布很不均匀。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的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形成、演化、发展均产生了独特影响,决定了西北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形成了悠远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复杂多变的部落民族,并成为我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造就了西北地区极其丰富的人类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资源。文物中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部分或全部遗址称为土遗址,它们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这些土遗址多数直接与大地相连且多半置于室外,成为最难保护的文物类型之一。植物作为生物因素中关键一环,其生长建殖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这对于完善我国现有土遗址保护技术和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遗址概况
 1.1 土遗址保护
 19世纪初,随着史前考古学的诞生,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类型和职能开始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古建筑保护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学科,在 19世纪中叶也开始崭露头角。近 100多年来,在几代文物保护者的不懈努力下,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遗址保护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保护理论体系,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指导文件等相继出台,并根据文物自身的特性和病害特征,基于科技支撑的指导,土建筑遗址(简称“土遗址”)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也逐步形成(陈立旭,2003,2004;黄克忠,1998)。
 土遗址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遗迹。在我国历史上,从史前文明遗迹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建筑物,几乎都可以划归于土遗址的范畴,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及赋存环境条件,长期遭受风蚀、雨水冲刷、生物损坏与腐蚀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掏蚀、裂隙(缝)、冲沟、大面积剥落甚至坍塌等多种病害,严重威胁到土遗址的长久保存。国内学者基于病害成因、表现形式及机制将土遗址病害逐级划分为 2大类,7个种类和 19个亚类(王旭东等,2013),多种病害共存使得如今看到的土遗址已经千疮百孔,个别遗址单体呈现出毁灭性破坏之势,对于土遗址的保护迫在眉睫。
 目前,国外虽对土遗址及其病害、保护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保护加固成套技术(Chiari,1990)。国内对土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 50年代,文物工作者开始在少数几个地方进行了土遗址保护加固研究试验,土遗址表面防风化材料的研制一直是土遗址保护研究的重点、难题和热点。多种化学材料先后被引入到土遗址的加固保护中,如硅酸钠、硅酸钾、硅酸铝、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等无机材料,以及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乙酸乙烯酯、丙烯酸等有机聚合材料,硅酸钾 -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等无机 -有机复合材料(周双林,2003)。1983年,敦煌研究院李最雄先生尝试用 PS(高模数硅酸钾)渗透的方法加固秦安大地湾居住遗址,取得了明显的防风化效果,基于此,研制出了一种适用于西北干旱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材料,并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安半坡遗址、秦陵兵马俑坑、西夏王陵等遗址的防风化及裂隙注浆加固中大面积推广使用,成效显著(李最雄,2003)。近年来,我国在土遗址病害分类与评估、信息系统研发、风化机制研究、加固材料筛选、锚固灌浆技术优化、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工程实践集成了土遗址保护加固的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并完善了加固效果无损或微损监测方法和系列设备,尤其在土遗址锚固、灌浆材料和施工加固效果的定量评价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李最雄等,2008)。一些新型材料,如改性料礓石和改性阿嘎土已应用于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南京报恩寺地宫遗址及高句丽壁画墓的保护加固中,这些新型材料能明显改善遗址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提高遗址本体耐环境侵蚀的能力,这在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材料筛选研究方面是一个新的突破(赵林毅,2012)。特别是对于干湿、冻融、冷热作用下遗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风蚀耐久性、降雨后土遗址表面干缩开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得到相关专业领域的认可。与此同时,通过典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案例实践,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设计理念、设计程序及工程管理模式也日趋成熟和完善(汪万福等,2012)。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土遗址生物病害越来越成为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 20世纪以来,尤其是 Hueck(1965)提出生物腐蚀的概念以后,各国科学家在文物保护领域便发现了生物与文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现象。伴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研究者开始从多个角度研究光、温度、湿度、空气污染、风沙尘、微生物、植物、昆虫和鸟类等对遗址地的影响(李最雄,2003;汪万福等,2005)。
 1.2 土遗址与植物关系
 生物腐蚀与生物退化是保存在“生物圈”中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通常导致文化遗产材料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以及美学价值的降低,威胁其长久保存。构成土遗址的主要材料土壤本身成分复杂,主要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与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和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以及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又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构成土遗址的土体也就成为生物圈中微生物、动物和植物资源的主要储藏库及其代谢
 图 1 甘肃临洮战国秦长城本体及周边植物
 图2甘肃高台明长城墙体内杨树的根劈作用
 活跃介质。但是从土遗址保护的角度来看,生物体的活动对土体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破坏,如植物,尤其是根系庞大的维管植物生长易导致土遗址的裂隙发育,严重时“根劈作用”产生的机械外力可直接导致土遗址崩裂坍塌(图 1,图 2)。然而,一些藻类和低矮草本植物在抑制遗址土体风蚀、雨蚀及风沙侵蚀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土遗址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已逐渐引起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汪万福等,2011)。然而,受相关研究人员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土遗址保护中植物的作用基本全部被定义为负面影响,土体表面及周边植被通常被直接铲除,忽视了植物与土遗址间相互的辩证关系及其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国外对文物的植物侵蚀劣化方面已经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如 Caneva等(2008)就文物遭受植物侵蚀的一般机制、植物侵蚀生态学、参与文物生物腐蚀的主要植物类型及其植被演替过程、影响植物侵蚀的地理气候因素与环境因子、植物侵蚀的防护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归纳整理。然而,国内对于土遗址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土遗址周边的植物物种、植物群落的现状(杜维波等,2012,2013)及相关的研究资料尚未有系统的研究。但是关于运用植物进行护坡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文献却较多,理论体系和技术构架也较为完善(周跃,2000;方华和林建平,2004;熊燕梅等,2007)。由于土遗址本身的质地,很多关于护坡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文献,对于利用植物保护土遗址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些文献资料为研究植物与土遗址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指导其研究。
 1.2.1 遗址地植被演替过程
 对于遗址地植物建殖和发展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阐释植物的侵蚀机制。研究发现,植物在裸地的建殖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对裸地的极端环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物种更容易成为原生裸地的早期定居者,裸地表面的形状(凹、凸、平)、粗糙度及与岩石的距离等均会影响植物的建殖(许中旗等,2005)。原生裸地小生境特征在演替过程早期对植物的定居非常重要,裸地的微地形特征对植物定居的影响最大(Matthews,1992)。根据植物在建筑体和遗址上的建殖及分布特点,Lisci和 Pacini(1993)提出了位点和生态特性各不相同的 11类植物生长微生境。植物可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微生境中建殖并生长,通过生态演替过程,遗址上的植被类型进入成熟和稳定阶段。
 植被的演替过程是一种植被取代另一种植被的过程。一般而言,旱生原生演替要经过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4个阶段(Kimmins,1987)。然而,植被演替有时并不完全遵循这个顺序,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被原生演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与原生裸地环境条件的复杂性有关(许中旗等,2005)。植物对遗址地的入侵同样会经过一个演替过程,这一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对应(Chapman and Reiss,1998)。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苔藓、地衣和一些双子叶植物均可成为入侵物种,它们可迅速在遗址表面建殖,苔藓类收集空气中的颗粒,积累形成土层。一些对营养需求不高的小型一年生植物在这些成土层上生长,最终大型灌木和木本植物开始扎根,植被演替进入成熟阶段(图3)。
 图3 生态演替过程
 由左到右表示从先锋阶段到成熟阶段,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对应(Kimmins,1987)
 1.2.2 植物对遗址地的作用
 植物可以在遗址地不同材料上建殖生长。长期以来,研究者关注更多的是植物对于遗址的破坏作用,而很少注意到由于植被覆盖对于遗址的保护作用。的确,植物根系生长和膨大产生的机械外力,可以破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根表分泌的酸性物质对遗址也会有腐蚀作用;直根系植物根系可以延伸到地表和地下几十米的范围,其危害较大;而须根系多在地表生长,为木本类型植物时有较大危害,其为草本类时危害并不大,甚至对于遗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在降雨量相对充沛的地理区域,长城遗址阴坡面植被覆盖度大,墙体整体保存相对完好,而阳坡面因植被稀少,遗址坍塌、风化严重(图 4);单段遗址中有植被覆盖部分遗址保存相对完好,遗址表面植被结皮对减缓雨蚀及风化有一定作用,而无植被覆盖部分墙基掏蚀风化病害严重(图 5)。草本植物根系可通过网络串联作用、根土黏结作用及根系生物化学作用三种方式固结土壤(刘国彬等,1996),根系通过增强土壤的抗蚀性、抗冲性、抗剪强度及根系的锚固力作用,提高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