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245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704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296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28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500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500
			 
			 
	
			  
			《 
			荆棘里
			》 
			 售價:HK$ 
			218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500
			 
			 
	
 
      | 
     
      
      
      
      
         
          | 內容簡介: | 
         
         
          |  
            《浯溪摩崖诗文选注》有什么意义呢?值得作者如此咬文嚼字地写作?我认为,这本书虽然注释稍多,使篇幅过大,虽然有的译文因“诗无达诂”而存审美差异,但它丰富了关于浯溪的知识,增加了关于浯溪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浯溪的知名度,是一本颇有文化艺术价值的书。具体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一、可以作为深入研究浯溪的导读,而作者在正文前的三篇文章又是本书的导读。浯溪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库,但围绕浯溪还有不少存疑的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充分发掘浯溪的价值。在进一步研究中,这本书可作参考,直至作依据。二、可以作为游览浯溪的导游。有人说,不看这本书不能游浯溪吗?当然能,只要游得尽兴就行。但要真正游好浯溪,让浯溪神奇山水、优美诗文陶冶身心,还是要学点浯溪。三、可以作为学习古诗古文、新诗歌新散文的教材。因为书中有注释,有译文,便于古今对照学习,尤其适合中学生学习。
           | 
         
       
      
      
      
         
          | 關於作者: | 
         
         
          |  
            蒋炼,1924年10月生,湖南省祁阳县人,1957年大学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四十二年。1991年退休后参加祁阳县第一部新《祁阳县志》的编纂工作三年。编著有《短篇文言自学读本》《陶铸诗词注释》《浯溪诗文选(注译)》《三吾文化精粹》等,并写有古典诗词作品。 蒋民主,1954年12月生,湖南省祁阳县人,1980年大学毕业,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过祁阳一中教科室主任。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与父亲蒋炼编著《短篇文言自学读本》《陶铸诗词注释》《浯溪诗文选(注译)》《三吾文化精粹》等书。
           | 
         
       
      
      
      
         
          | 目錄: 
           | 
         
         
           
            序一 一本颇有文化艺术价值的书
 序二 千秋之约
 序三 扬浯溪菁华。激桑梓情怀
 初版导言
 补选修订说明
 特有的内涵,永恒的价值——浯溪胜迹探秘
 上编
  唐
  大唐中兴颂有序
  歙乃曲并序(五首选一)
  三吾铭
  浯溪铭并序
  峿台铭并序
  *庼铭并序
  窊尊铭并序
  东崖铭并序
  寒泉铭并序
  赠元容州
  后浯溪铭
  无题
  复浯溪旧居
  舟过浯溪怀古
  浯溪
  来
  经浯溪元次山归隐
  无题
  读唐中兴颂
  无题
  无题
  漫郎吟
  读中兴碑
  书摩崖碑后有序
  浯溪图
  题摩崖碑
  同景庄游浯溪
  减字木兰花登崤台
  同范直愚、单履游浯溪并序
  漫郎吟
  浯溪图
  摩崖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浯溪摩崖怀古
  舟过浯溪有感题石
  无题
  浯溪有感
  水龙吟再游浯溪
  书浯溪中兴碑后并序
  浯溪道中
  ……
 下编
  春日游浯溪记
  游浯溪读元次山诸铭书后
 附录
  一 《大唐中兴颂》的评论纵横谈
  二 元、颜传略
  三 浯溪碑刻勾勒
  四 对联
  跋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