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434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39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602
			 
			 
	
 
      | 
     
      
      
         
          | 編輯推薦: | 
         
         
           
            1.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
 2.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
 3.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 
         
       
      
      
      
      
         
          | 內容簡介: | 
         
         
          |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 
         
       
      
      
      
         
          | 關於作者: |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 
         
       
      
      
      
         
          | 目錄: 
           | 
         
         
           
            序
 主编的话
 导 论
 第一章 1919-1927 年北洋的激荡岁月
 第一节 武夫当国
 一、北洋战火
 二、职能建设
 三、外交成败
 第二节 经济变迁
 一、工商业普遍发展与农业相对停滞
 二、阶层流动、三教九流
 第三节 夫子议政
 一、北洋政府的文教政策
 二、各种主义、党团与传媒
 小 结
 第二章 1919-1927 年影像文化总貌
 第一节 新闻摄影浪潮
 一、传媒上的新闻摄影
 二、新闻摄影及其从业者和新闻摄影研究
 第二节 摄影艺术探索
 一、艺术摄影的创作尝试
 二、中国摄影艺术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西方视角的多元呈现
 一、备受青睐的社会调查
 二、西方的新闻视角
 三、不曾放弃的艺术尝试
 小 结
 第三章 1919-1927 年影像产制环境
 第一节 影像产制的技艺前沿
 一、照相器材的发展
 二、暗房技术的发展
 三、摄影艺术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影像的产制条件
 一、摄影器材条件
 二、民间照相馆业
 三、影像印刷条件
 第三节 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
 一、摄影艺术团体
 二、照相馆
 三、摄影通讯社
 四、第一批专业摄影记者的出现
 小 结
 第四章 1919-1927 年影像构成特点
 第一节 影像题材选择
 一、艺术摄影
 二、新闻摄影
 三、其他应用摄影
 第二节 影像体裁概述
 一、单幅影像创作
 二、专题摄影创作
 三、影展滥觞
 第三节 影像造型攻略
 一、主体的表现
 二、形象的抓取
 三、结构的选用
 小 结
 第五章 1919-1927 年影像传播特征
 第一节 影像传播媒介
 一、发行影集、画册
 二、出版报纸摄影副刊与画报
 三、举办摄影作品展览
 第二节 摄影人才培养
 一、设置新闻摄影机构
 二、成立摄影教育机构
 三、出版摄影图书期刊
 第三节 影像传播价值
 一、影像纪实价值
 二、舆情导向价值
 三、艺术消费价值
 小 结
 第六章 1919-1927 年影像人物
 第一节 影像出版人物
 伍联德
 冯武越
 梁得所
 戈公振
 毕倚虹
 第二节 美术影像作者
 陈万里
 刘半农
 潘达微
 吴中行
 胡伯翔
 张印泉
 吴印咸
 第三节 新闻影像记者
 邵飘萍
 顾淑型
 王小亭
 魏守忠
 第四节 纪录电影影像的创作者
 黎民伟
 小 结
 第七章 1919-1927 年电影概述
 第一节 本时段电影的特色
 一、民族电影企业之始——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二、民营电影公司百花齐放——在曲折中发展
 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武侠神怪片的泛滥
 第二节 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一、中国影业公司的兴起
 二、生产技术的革新
 三、生产场所的变更
 第三节 本时期电影的形态
 一、电影被当作投机事业经营的畸形繁荣
 二、不同影片公司的创作倾向
 三、苏联电影和苏联电影工作者在中国
 第四节 电影展示的场域
 一、电影影像展示的社会场域及其变化
 二、电影期刊的出现与发行
 第五节 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的影像
 二、旧市民影像
 小 结
 第八章 1919 -1927 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 结束语
 第一节 影像创作理念
 一、“中国画意”的美术摄影
 二、我国最早、最完整的摄影艺术理论著作出版
 第二节 影像的创作类型
 一、美术影像
 二、照相馆影像
 三、新闻影像
 第三节 影像创作风格
 一、抒情写意的工具
 二、美术摄影风格
 三、摄影的民族化
 小 结
 参考文献
 一、著作部分
 二、资料汇编
 三、论文部分
 四、网络资源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