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551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347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 內容簡介: |   
          | 由于缺乏个性发展和不能有效确立私人财产权, 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自由主义迥然不同的整体主义 道路,形成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和皇权专制政体。不同 于西方以个人为目的的横向型社会,这是一个以整体 为目的的纵向型社会,它在“天下为公”的价值体系 下,成长了集体主义,缺失了公共精神;在政治权力 与精神权力合一的道德教化中,深埋下奴性和伪善的 民族劣根;在神秘主义的中庸思辨中,形成了封闭和 固守的轮回历史观。 《纵横之变中西文明碰撞中的历史哲学》作者 杨利川以历史哲学和逻辑推演的方法,回答了诸如东 西方文化差异的成因、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历史 的偶然与必然等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作者认为,个人权利的不确定,是所有社会和环境问 题的总根源。只有在积极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确立个 人权利,让道德回归私人领域,才能重现中华远古文 明,完成从纵向社会向横向社会的转变。
 |  
         
          | 關於作者: |   
          | 杨利川,一九五零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北京。曾远赴北大荒和内蒙古,度过了十年知青生涯。 一九七七年底,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水电部干部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工作,热衷于青年问题和社会思潮的研究,主要投入哲学、社会学、改革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及其组织工作,关注东方社会成因、东西方文化比较、现代化与观念变革等课题。
 一九八五年底,调任河南省辉县任县委副书记。两年多的基层从政,将改革思维付诸山区扶贫、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教育创新等实践中,取得些许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成效。
 数年后,参与组建中原国际集团。一九九一年,开始到东莞创办企业,现任东亚包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热心公益事业,连续两届当选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执行理事,还在中山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任理事。
 |  
         
          | 目錄: |   
          | 第一章 历史的宿命与选择 1 人与自然的博弈
 2 大地母亲留下的胎记
 3 “封建社会”——伟大的历史遗产
 4 其他有关封建制度的问题
 5 让历史告诉未来
 6 主动选择的时代到来了
 第二章 未能展开的精神之翼
 1 主体在“天人合一”中沉寂
 2 神秘主义的东方智慧
 3 轮回的历史观
 4 原始的唯物主义
 5 无神的宗教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源流
 1 人的自我发现
 2 是什么孕育了自由精神?
 第四章 开启现代化之门
 1 文艺复兴:一个大写的人
 2 宗教改革——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
 3 启蒙运动:人权与法治的初创,社会转型路径的反思
 第五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 设立郡县——一统天下的开始
 2 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的国家教化
 3 盐铁官营:皇家管控经济
 4 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的构建
 5 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6 宋明理学:民族精神的彻底改造
 7 禁海政策:封闭的天国
 第六章 纵向与横向的社会
 1 整体与个体:谁是目的?
 2 纵与横:两种完全不同的“公”
 3 君主、国家、政府是一回事吗?
 第七章 自由主义与公共精神
 1 个人权利是公共治理的前提
 2 所有权不确立是“公地悲剧”的总根源
 3 中国的“社会转型综合症”
 4 从家国情怀到自由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第八章 道德治国是专制主义的逻辑起点
 1 中国道德的三个发展阶段
 2 道德光环下的假面舞会
 3 道德治国的基本模型:革命理想、父爱主义和福利专制
 4 朱元璋解析:从农民到皇帝
 5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第九章 未来猜想:酒神与日神的共舞
 1 他们为什么把眼睛朝向东方?
 2 非理性主义的复归
 3 碎片化生存:互联网对古典哲学的颠覆
 4 “云”中的漫步与思索
 5 国际化的公共制约——人性的最后成熟
 6 中国文化如何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