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347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505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449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 編輯推薦: |   
          | 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标签,是中国通行世界的个性化名片。了解我们的文化,才能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祖先的生活》带青少年读者踏入这一片被遗忘许久的历史天空,再现中华民族的先祖们走过的道路,重温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苦难与辉煌。对于中华民族先祖披荆斩棘的伟大历程,我们现代人可以选择遗忘,也可以选择牢记。但请记住:如果爱,请深爱! |  
         
          | 內容簡介: |   
          | 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继往开来的新青年。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冠绝全球,但少有人从饮食发展历史中发掘出中华文明的内涵。本书通过中国饮食发展史的发掘,再现藏在饮食背后的历史风情,介绍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从茹毛饮血的原始饮食开始,中国饮食发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独特的发展历程。各种炊具、食具的发明与使用,各种饮食理论专著的出现,各种饮食人物的背后故事。让青少年在轻松的阅读当中,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  
         
          | 關於作者: |   
          | 孙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在饮食疗法方面多有著述,对饮食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其著述趣味性强,贴近生活。 |  
         
          | 目錄: |   
          | 第一章——遥望太古 
 ● 吃肉是件苦差事儿 002
 
 ● 驯野兽,驯植物 005
 
 ● 长脚的锅 008
 
 ● 4000多年前的面条 011
 
 第二章——夏商遗味
 
 
 
 ● 第一位厨师 016
 
 ● 鼎的奇迹 019
 
 ● 鳞蛇与酱 023
 
 ● 在酒中划船 027
 
 ● 味儿的绝唱 030
 
 ● 粥,不是饭 033
 
 ● 沾了吃饭的光 036
 
 ● 王宫里的烤肉串 039
 
 ● 抢劫麦子的王 041
 
 第三章——周朝食礼
 
 
 
 ● 米饭是高级消费 046
 
 ● 把国家喝没了 049
 
 ● 时髦的野生蜜 053
 
 ● 吃饭就是吃药 055
 
 ● 一只鳖惹的祸 058
 
 ● 古人喝什么饮料 061
 
 ●“第一菜”的模样 064
 
 ● 席,最早的椅子 068
 
 ● 一束茅草,一杯酒 072
 
 ● 谁打盐的主意 075
 
 ● 奇异的肉 078
 
 ● 枯鱼,枯鱼 082
 
 ● 治国犹如煎鱼 085
 
 ● 严格地吃饭 089
 
 ● 古代的冰箱 093
 
 ● 吃饱才会有教养 096
 
 ● 国君用餐标准 099
 
 ● 分餐的悲剧 102
 
 ● 吃饭的小曲儿 104
 
 ● 味儿也能伤人 107
 
 第四章——秦汉盛筵
 
 
 
 ● 坐的规矩 112
 
 ● 一天吃几顿饭 115
 
 ● 豆腐与诸侯 118
 
 ● 第一次进出口食物 121
 
 ● 炒菜:饮食史上的里程碑 124
 
 ● 茶也得伺候 129
 
 ● 叶子里的吃食儿 132
 
 ● 引路的梅 135
 
 ● 不平凡的饭桌 138
 
 ● 饺子的始祖 141
 
 ● 植物的油水 145
 
 第五章——魏晋食杂
 
 
 
 ● 天不好,吃不好 150
 
 ● 馒头的黄金时代 152
 
 ● 吃,是一门学问 156
 
 ● 军令一样的酒令 160
 
 ● 甘蔗汁里的老鼠屎 164
 
 ● 想要醉死的人 167
 
 ● 流水里的觞 170
 
 ● 菊花丛里的野餐 174
 
 ● 豉的世界 177
 
 ● 素的味道 181
 
 第六章——隋唐大席
 
 
 
 ● 饮食娱乐化 186
 
 ● 下馆子不花钱 190
 
 ● 蒸熟的“乐伎” 194
 
 ● 冰冷的梨 198
 
 ● 弃婴对茶的贡献 202
 
 ● 裙子里的野宴 207
 
 ● 寒具,入诗的小吃 210
 
 ● 不能吃的下酒菜 214
 
 ● 那一碗水丹青 219
 
 第七章——宋元多味
 
 
 
 ● 宋朝的国宴大菜 224
 
 ● 谁在吃野饭 229
 
 ● 宋朝的快餐、外卖 231
 
 ● 筷子的枕头 235
 
 ● 古人设计的碗 240
 
 ● 采蘑菇的先生 244
 
 ● 水边的头鱼宴 247
 
 ● 好喝的忽迷思 252
 
 ● 出现“食物中毒”一词 256
 
 ● 青菜的高度 260
 
 第八章——明清食序
 
 
 
 ● 不识字,不能喝茶 266
 
 ● 说悄悄话者,禁止饮酒 269
 
 ● 看什么花,吃什么饭 272
 
 ● 不吃饭就无纠纷 276
 
 ● 饮食史上的绝唱 281
 
 ● 吃饭的注意事项 286
 
 ● 饮食史上的第一 289
 
 ● 茶馆是大害 293
 
 ● 每顿饭120道菜 296
 
 ● 养心殿的粒食 299
 
 ● 菜的排场 302
 |  
         
          | 內容試閱: |   
          | 吃肉是件苦差事儿 
 在500万~100万年前,在幽深的原始森林中,有一群南方猿人心惊肉跳地生活着。 周围到处都是猛兽虫蛇,风雨雷电又不时来袭,这些束手无策的先人们,内心恐惧,惶惶度日。
 
 幸好,他们的手进化得不错,已经和现代人相近了。 这让他们能够尽力和动物搏击,并采食植物、野果。
 
 时光如流,一年一年,一代一代,北极冰川不断地向南延伸,原始森林逐渐减少,植物性食物出现了短缺。
 
 怎么办呢? 先人们愁思苦想,茫然无法,只好去捕捉小鸟、小兽。 从食素到食肉,这个过程是被迫的。对于先人们来说,
 
 吃肉并不愉快,而是一件苦差事儿,因为当时还没有火,东西都要生吃,这种连毛带血地生吞活剥,很倒胃口。而且,由于营养不良,先人们的体魄不够强壮,个头
 不够高大,捕捉活兽很困难,总得吃动物尸体。而腐尸腥 臊恶臭,含有细菌,吃下去会得病。有时候,即便捕获了活兽,但由于他们的牙齿不够坚 固,咀嚼起来很费劲儿,勉强咽下去后,又不易消化,难以吸收。
 
 先人们痛苦极了,不知道怎么才能改变现状。 岁月荏苒,又是几代人过去了。 有一天,这个群落的后代聚在一起,制作简单的工具。
 
 有的人拿着石头又敲又磨,有的人拿着木头使劲儿地往地上钻,火星不断地闪烁着,非常耀眼。由于到处都是杂乱的干草、小树杈、植物纤维等,火星蓦地引燃了这些东西,熊熊燃烧起来。这让先人们感觉分外惊奇。
 
 不久,天要下雨,雷电噼啪作响,引起了森林火灾。 他们很恐惧,挤在一起凄惶地躲避着。大火熄灭后,他们偶然发现,一些野兽被火烧死了。
 带着一种好奇心,他们捡起来一尝,肉竟然很好咀嚼,味道也很香!
 
 他们高兴极了,想到制作工具时能引出火星,便开始 用石头打火,引燃芦絮或干草,然后拿着生肉在篝火上燎着吃。
 
 虽然燎过的肉食还很粗糙,但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技 术——烧烤,就这样诞生了!后世的一切烤肉,都是由此
 发展起来的。
 
 在漫长的摸索中,人类终于懂得了用火烧东西吃,这 是一个重大飞跃——人从此区别于动物!茹毛饮血的饮食方式,从此成为过去!
 
 更重要的是,从生食到熟食,人的生理结构被改变了。人的脑髓得到了更多的营养,脑容量增加,一代代的人,因此而完善,成了高于其他动物的地球主宰。
 由于火软化了兽肉的厚皮、结缔组织,使其容易吸收,人的寿命也因此延长了。 在此之前,古人整日都在寻找吃的东西,根本没有时间去发展脑力,人类的进步极为缓慢。而火的发明、熟食的发明,则使社会开始发展了。
 
 
 长脚的锅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处丛林,几名女子正在干活。
 
 她们围着一块石板忙活着。石板为椭圆形,上面有一根短棒。原来,这是一个石碾盘。
 
 她们把麦子放到石盘上,然后,拿起磨棒,使劲儿 推擀。在重力下,麦子脱壳、碾碎了。
 她们累得满头大汗,但非常高兴。由于麦粒的皮很硬,不爱软烂,吃后难受,而石碾盘把它磨碎成粉,就可以让 她们吃得舒服了。
 
 碾盘的问世,标志着专用制粉工具的产生,促进了饮食的发展。
 
 碾麦后,女人们歇了一会儿。野地上,有 一个用石头挖出的小坑,
 里面储存着水。为了防 止渗漏,小坑里还铺着树叶和小树枝。
 
 女人们用手捧水, 喝了几口,然后便去做饭。
 
 火的发现与使用, 不仅让人类吃上了熟食,还让人类拥有了炊具 ——古人在用火时,
 无意间发现,被火烧过的黏土会变硬,不变形,碰到水也不融化,还能盛东西。古人来了兴致,不断地探索,制作出了煮饭用的陶器,为烹饪技术带来了第一次飞跃。
 
 当下,女人们摆出了陶制的鬲、鼎,躬身忙碌起来。
 
 鬲,是有足的锅,三 个足都是空心的。鼎,也 是有足的锅,但三个足是实心的。
 
 这些“长脚”的锅, 各有其用途。鬲,是用来 煮粥的,而谷物较轻,空心足既能承受,又能加大受热面积。鼎,是用来煮肉的,肉很沉,必得实心
 足才能支撑得住。
 
 麦子被女人们放入了鬲中,貘肉也放入了鼎中。 由于麦子磨得很多,鬲中放不下,于是,有人又拿来了釜。
 
 釜,是没足的锅,很不起眼,但一样实用。它和鬲一样,被盖上了盖子,用火加热。
 
 这是兴致勃勃的一个 下午,又有人拿来了甑,欢快地大声呼喊着,想要蒸些东西吃。
 
 甑的模样,颇似陶盆,底部有许多小孔,和现在的笼屉很像。
 
 在这些炊具发明之前,人类用火做饭时,都是直接燎 烤。也就是,把麦穗放在干草堆上,点燃干草,等谷粒自
 然脱壳,落到灰烬中,然后,再拨开灰,取出米,用手使 劲儿搓,再把灰吹去,咀嚼米。这样的饭,半生不熟,虽 有香味,口感却很差。有时候,还会烧焦。
 
 而在炊具发明之后,人类才算真正走入了熟食时代。
 
 
 4000多年前的面条
 
 4000多年前,在青海的一片苍莽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很大的部落。三四月间,野杏花簇簇盛开,山风吹来,簌簌而落,犹如天雨。大风过后,天气似乎有些阴晦,但部落成员没有在意,在花香中开始了劳作。
 
 不远处,就是黄河上游。河水奔腾,发出很大的声响。 一些人取用泥巴和火,烧制陶器;一些人剥出动物的骨骼,制作器皿;一些人则埋头磨制玉石。
 在他们身边,放着一些制好的玉璧、玉环、玉刀、玉斧、玉锛等。 有人很欢欣,搬出他们的石磬,敲击起来。石磬发出清纯、悦耳的音律,使得气氛 更加愉悦了。
 
 没有人注意到天色的变 化。他们沉浸在各自的活计中,觉察不到危险即将到来。在忙碌中,一些女人还在
 制作索饼,要用于祭祀。这个部落的人,不仅能人 工培育苜蓿,还种了一些粟(谷子)。女人们便用粟制成了 索饼。
 
 索饼,就是索面,也就是 最早的面条。
 
 女人们把面条抻长,约有50厘米,直径0.3厘米。她们手法娴熟,面条粗细均匀,颜色鲜黄,和现在的拉面差不多,非常诱人。 接着,她们取来一个红陶碗,把面条放了进去,准备供奉先祖神灵。
 就在这时,灾难发生了。
 
 一场大地震遽然而来,刹那间,山摇地动,树木仆倒,杏花成泥;地面剧烈起伏,仿佛波浪翻涌,旷野裂开了可怕的大缝。更为恐怖的是,地震使黄河水泛滥,巨浪滔天,凶猛地翻滚而来。
 
 部落成员骇然失色,纷纷逃跑。 男人们力气较大,行动相对迅速,多数都跑到了高处。另有一些男人原本在山上采矿石,侥幸避过了劫难。
 大多数女人和孩子们因逃离不便,在惊慌中,躲进了类似窑洞的简陋建筑。 有一个半地穴的窑洞中,跑进去了14个人,有10个孩子,4个大人。他们挤在一个圆形灶坑旁,身边是一堆凌乱 的半成品的土陶、石料、玉料等。
 
 然而,这种躲避无济于事。洞穴开始坍塌,乱石纷纷地坠下来,洪水也越来越近了。 一个母亲蓦地跪下,紧紧抱着两岁的幼儿,无助地安抚孩子。
 眼见死亡就要来临,其他人也都害怕得浑身颤抖。有人含泪乞求上苍,有人用双臂抱住自己,有人弯腿缩身侧 卧,有人匍匐在地上,不敢抬头……
 
 绝望,恐惧,瞬间袭击了他们。在整个世界上,没有 一人能帮助他们。他们只能忍受着,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眼巴巴地等待着。
 
 一刹那,一切都过去了,他们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那碗金黄色的面条,也被掀翻了。但面条比人幸 运——碗倒扣下来,把面条封闭住了,面条竟然保存了下来。
 
 4000多年后,当它被发现时,它依旧保持着原始的卷曲形态,虽然只剩下一层蝉翼一样薄的表皮,但金黄的颜色还很耀眼。
 
 面条的发明,始于面食的出现; 面食的发展,则始于周朝。
 
 从远古到周朝,古人的面食技术 有了提升。他们把麦子磨成粉,制作 出了更精细的饼(面条),使面食能
 够与粥饭平分秋色了。自此,北方人 开始主要吃面食,南方人开始主要吃 米饭。
 
 到了汉朝,面食迎来了黄金时代, 汤饼无处不在。汤饼,就是在沸水里
 
 煮熟的面条。朝廷中,设有少府的机构。少府中有一个官职,叫汤 官,就是负责下面条等事务的。
 
 自此,中国也成了“面条的创始国”“吃面的民族”。 麦文化,也得以奠定。
 
 古人吃面条时,平民水煮,权贵锅蒸。蒸的面条,也叫蒸饼。
 
 此后,古人又发展出了擀面、切面、抻面、刀削面等。 迄今,这些面条仍在饮食领域大展雄风。
 
 
 鼎的奇迹
 
 禹是黄帝的玄孙,出生在四川,刚至幼年,就跟随父亲向东迁徙,来到中原。
 
 禹的父亲,名叫鲧,颇识水性,受到帝王尧的赏识,封给了他一块地,一家人生活得很安乐。然而不幸的是,
 洪灾来临了。
 
 泛滥的大洪水滚滚肆虐,百姓生存困难,愁苦不堪。 尧忧心忡忡,召来鲧,命鲧治理水患。鲧受命而去,使用了“障水法”,即在岸边设置河堤,阻挡洪流。然而,水势凶猛浩荡,河堤根本挡不住,一旦决堤,
 冲毁更为严重,许多人都被淹没在巨浪中。
 
 九年后,帝王都换为舜了,洪水却还在翻滚。 舜日夜不宁,在急怒中,把鲧流放到荒僻之野,任其死去了。之后,舜任命禹为司空,继续治水。
 禹见父亲死了,悲痛不已,但一想到百姓都在受苦受难,便忍住悲恸,即刻赶去治水。 他没有贸然拦阻洪流,而是日夜奔走,考察、勘探各处的地形、地势等。
 
 风餐露宿,雨雪无阻,禹风尘仆仆,两腿裹着烂泥, 辛苦至极。但他从未退缩,几乎走遍了天下,终于对山形
 水势了如指掌了。
 
 据此,禹制定了新的治水方略。 他将天下分为九个州,然后,分别治理每个州的土地,接着,以疏通之法,导引洪水,使其避开人的居所,奔泻
 到海洋,沿途浇灌土地。禹拿着准绳和规矩,亲自参与劳动,披星戴月,吃穿 简单。
 
 经过一番艰辛努力,洪灾终于平复了,大地恢复了宁静。
 
 舜非常宽慰,后来便把帝王之位禅让给了禹。 禹得到了天下的拥戴,也很欣慰。但他仍然简朴,宫室很小,陈设简陋,衣裳也不挑剔。他把精力都放在发展生产上。
 
 禹居住在阳城,立国号为“夏”。他结束了原始时代的 部落联盟,创造了“国家”。这种新型的政治形态,使文明
 代替了野蛮,历史步入了华彩的新篇章。
 p style="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