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五维管理:管理入门九堂课
》
售價:NT$
449.0

《
剑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马利亚研究
》
售價:NT$
398.0

《
大家艺述 园林的意境
》
售價:NT$
551.0

《
你的叛逆少年
》
售價:NT$
454.0

《
草木有灵
》
售價:NT$
1367.0

《
哈布斯堡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和18世纪欧洲的权力博弈(王权与革命交织的时代,哈布斯堡家族四位权势女性的治国、磨难与沉浮)
》
售價:NT$
653.0

《
首发经济:重塑商业生态与消费未来
》
售價:NT$
301.0

《
中国国家地理 美丽的地球·生命交响(全6册)
》
售價:NT$
2897.0
|
內容簡介: |
这是以贵州省为个案关于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研究的专著,内容包括战略篇、设计篇、实施篇、借鉴篇和附录。书中既对贵州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总结,也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国内外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坚守两条底线进行了科学界定,提出了以生态引领推动可持续赶超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路径、目标、指标、步骤等具体实施的路线图,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潘家华,男,1957年6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UNDP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社会经济评估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2010年讲解《关于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思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
吴大华,男,1963年6月生,侗族,湖南新晃县人。法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后,二级研究员。现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贵州与瑞士发展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暨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贵阳仲裁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室、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等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全国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十大教育英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贵州省委、省政府核心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犯罪学、马克思主义法学、循环经济。
|
目錄:
|
战略篇 坚守两条底线,实现绿色赶超
1 贵州的发展进程及生态环境基础
1.1 历史沿革
1.2 生态基础
1.3 工业化进展
1.4 城镇化进程
1.5 贵州省资源评价
2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就
2.1 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成效
2.2 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2.3 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4 制度法规机制探索创新
2.5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3 新常态下贵州后发赶超的机遇与挑战
3.1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特殊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3.2 提升民生福祉任务紧迫
3.3 生态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未形成支撑生态文明发展的产业体系
3.4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不足,未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体系
3.5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足,生态资源本底脆弱
3.6 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完善和落实
3.7 生态文化培育落后,未形成完整体系
3.8 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滞后,未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
4 贵州坚守两条底线的科学界定
4.1 正确认识发展与底线的关系
4.2 坚守发展与底线的重大意义
4.3 “发展”的底线:“两个90%”目标
4.4 “生态”底线:完成《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目标任务
5 以生态引领推动可持续赶超
5.1 主体功能区划
5.2 生态引领推动发展
5.3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6 小结
设计篇 绿色和谐创新发展
1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1.1 指导思想
1.2 基本原则
1.3 发展思路
2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
2.1 主要目标
2.2 路径选择
3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3.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深化推进生态保护
3.2 严控环境污染,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3.3 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3.4 发展生态科技,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3.5 引导绿色消费,深入推行低碳生活
实施篇 构建国家公园省,引领新常态
借鉴篇 国际经验及启示
附录 生态文明建设国内部分地方的实践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