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500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449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449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653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347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551
			 
			 
	
			  
			《 
			阅读苏河左岸
			》 
			 售價:HK$ 
			500
			 
			 
	
			  
			《 
			纸上博物馆·达达主义:艺术的反抗(艺术简史,讽刺超前,社会政治矛盾,16开图文全彩,伽利玛原版引进)
			》 
			 售價:HK$ 
			398
			 
			 
	
 
      | 
     
      
      
         
          | 編輯推薦: | 
         
         
           
            1.金克木先生的散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选入他的多篇著名散文,读者可从中一窥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及真髓。
 
 2.金克木先生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有曲折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对世事、人生有深刻观察和体悟,他的散文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
 
    3.金克木先生的散文采取单刀直入、直抒胸臆的方式,文字充满张力,生气淋漓,在老一辈学者、作家的文字中甚为罕见,给人以深刻启迪。本书无疑是中学生以及青年学者阅读的最佳范本。
           | 
         
       
      
      
      
      
         
          | 內容簡介: | 
         
         
          |  
            索达吉堪布说:苦才是人生,但更高的境界却是人苦不自知。一代大师金克木先生,以自己的学术人生、不凡的经历谈论人生、体验人生。这些作品蕴涵了作者的理想和人生观,直面当下,你会发现,你从不孤独,一直有大师相伴。它们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 
         
       
      
      
      
         
          | 關於作者: | 
         
         
          |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梵语学者、诗人、作家,与季羡林、邓广铭、张中行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主要著译有学术著作《梵竺庐集》《印度文化余论》,诗集《蝙蝠集》《挂剑空垄》,小说、散文、杂文集《旧巢痕》《难忘的影子》《天竺旧事》《末班车》《孔乙己外传》《风烛灰》等。
           | 
         
       
      
      
      
         
          | 目錄: 
           | 
         
         
           
            第一辑 闲话生活
 
 八旗女儿心/003
 
 和尚/011
 
 将军/014
 
 废品/017
 
 酒友020
 
 读书/022
 
 “犊子”和“老骥”/024
 
 读书断想/027
 
 “嚼饭喂人”/029
 
 “渴望”对天津/031
 
 围城/032
 
 短语寄长思/033
 
 语言真奇妙/034
 
 夫妻味/035
 
 观射一例/036
 
 正名/037
 
 说“梦”/040
 
 晒网论/050
 
 眼睛的位置/052
 
 四维空间/054
 
 表情语言学/056
 
 说“边”/058
 
 
 
 第二辑 人生絮语
 
 老来乐/063
 
 代沟的底层/065
 
 科学与人生观/073
 
 人苦不自知/076
 
 谈社会心理学/080
 
 无声的惊雷/083
 
 寂寞/087
 
 批评/089
 
 不悔少作/090
 
 茶毗前谈:逍遥游/093
 
 泪/099
 
 遗憾/102
 
 告别辞/105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110
 
 读书读人读物/115
 
 自撰火化铭/122
 
 自挽联/125
 
 
 
 第三辑 岁月留痕
 
 学读书/129
 
 学说话/134
 
 学英文/139
 
 学拳/151
 
 四十三年前……/154
 
 文丐生涯/158
 
 译匠天缘/162
 
 时间/167
 
 联话/171
 
 我的“偷袭”/174
 
 北大图书馆长谱/179
 
 教师应考/183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187
 
 忆昔流星雨/192
 
 
 
 第四辑 似是故人来
 
 珞珈山下四人行/197
 
 送指路人/203
 
 叹逝/209
 
 三笑记/213
 
 诗人的再生/216
 
 殉名记/220
 
 忘了的名人/224
 
 悼子冈/228
 
 送俞敏教授/232
 
 何容教授/236
 
 少年徐迟/240
 
 刘教授文典/243
 
 记徐祖正/246
 
 陈寅恪遗札后记/249
 
 雪灯——悼吴组缃教授/256
 
 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258
 
 吴公子保初/263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265
 
 
 
 第五辑 天竺往事
 
 鸟巢禅师/273
 
 孟加拉香客/280
 
 西藏朝圣者/288
 
 鹿苑三少年/292
 
 德里一比丘/298
 
 “欧亚型”女郎/304
 
 沉默之塔/311
           | 
         
       
      
      
      
         
          | 內容試閱: 
           | 
         
         
           
            其一
 
 对于书籍的读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读“书”,一是读“人”。正像教书也可以分成教“书”和教“学”一样。读“书”是以我为主,我寻材料供我用,和查考辞书类书的目的一样;所以读的书,也无所谓好坏,凡可以供我利用的都要读。这正是写卡片抄材料的记问之学,学得好时,便是淹博。读“人”却不然:读一人的著作,想见其为人,于是尊之为师,敬之如友,研其思想,学其品行,择善而从,不善则改,所注意的是见解,所学习的是做人,不嫌狭隘,但求贯通。这样读书,结果也许只精读一部全集,但确可以受用终身。读“书”能博足以炫人,所失在浅;读“人”而精足以立己,所弊在陋。此外的读书,若不是当课本学技术,就只能算是消遣而已。
 
 
 
 其二
 
 “学以致用”是句老话,“不要读死书”是句新话。但从学问的本身说来,无所谓有用无用;而从学的人这方面说来,只要真学就真有用,就是说,至少所学直接对己间接对人都有影响。所以,如果我们不把“用”的范围定得太偏狭,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该事先注意这学习所应有的结果。这样便不能生吞活剥地读书,给人家当收音机。学的经过也就应当大致分做:学——思——行;打个比方说:吸收——消化——营养。
 
 
 
 其三
 
 抽象地论读什么书,似乎无益,其实也很有帮助。读专书,专读书,都已近于老生常谈了,实际上奉行的人还是很少。读书人大半还是喜欢东抄西撮杂凑起来的书,只求便捷,不怕肤浅,又喜欢广博而不肯专精。这都是不能牢记着上两条原则的结果。还有一条原则也很重要,便是多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我们往往翻开一本书后,一看句句都是自己心中要说的话,于是非常痛快,佩服,很高兴地看下去,以为这是正对自己胃口的好书。结果却往往是一无所得,即使有进步也很少。因为书中意见,自己既在读书之前便有,那么读了之后,自然也不过是更坚信或更丰富而已。唯有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可以使自己瞿然一惊,然后以敌人的态度去观察这本书的意见。结果若是自己被人折服,自然是自己原有的见解不对,从此便更进一步;若自己攻破了书中的理论,也就是自己受到了一次论敌的冲锋,无形中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因此“正合吾意”的书愈多读,愈无进步,愈容易流入偏狭,远不如多读几部不合吾意的书。但这样读书也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要能批判地读书,有自己存在,不为书所囿;第二是有所为而读书,不要视同看看小说之类的消遣。
 
 193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