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一部三代造神指南,重构夏商周祖先神话)
》
售價:NT$
449.0

《
俗说矩阵——线性代数详解(Python+MATLAB)
》
售價:NT$
505.0

《
当代前沿社会理论十讲
》
售價:NT$
500.0

《
诸王的不列颠:从罗马帝国时代到联合王国的2000年
》
售價:NT$
959.0

《
论人类的教育
》
售價:NT$
500.0

《
人民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
售價:NT$
454.0

《
哈佛大学科学通识课:探索宇宙、地球与生命
》
售價:NT$
509.0

《
还可以的金女士(小镇女孩误入时尚圈血泪史)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1、这是一所学校进行自我文化建设,发展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实例。
2、如何在国家新课程标准下,结合校情,发展本校特色课程。
3、按照课程构建的整体观念,在体制上、在人事上、在内容上整体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有自我特色的,可评价的课程体系。在这样一场课程变革的实践中,教师队伍的教科研实力得到提高。
4、本书对当前正处于课程变革的学校,对亟需建立自己特色的学校都具有参考性。
|
內容簡介: |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丰富心智,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活得自由无惧,在于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生命之谜底!心智是什么?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谛、什么是诗意。生命美极了,当教育能让你去发现、去欣赏到它的丰富、深刻以及可爱的时候,这大概就是心智教育了。
|
關於作者: |
主编:杨四耕,曾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教十余年,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现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攻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及高效教学经验的提炼,创立了“一页纸教学法”,一批实验学校因此而改变。
|
目錄:
|
前言 一所学校的文化变革之路
第一章 心智教育的文化魅影
我们时常在思索,一所学校,对于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而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经过多年的思索,我们发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每个生命自由成长,就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在这里,课堂是“暖”的,课程是“甜”的,教师是“润”的,管理是“柔”的。一切都在温柔地发生、发展……
第一节 暖:心智课堂的温度
第二节 甜:心智课程的味道
第三节 润:心智教师的成长
第四节 柔:心智管理的特质
第二章 幸福不止一个角度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提醒幸福》说:“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于是,我们积极向上,去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那雨露的甘甜。慢慢地,我们开始品味到花的芳香。一茬春风,一茬果实,一次次的喜悦来临。偶然间发现,不知何时已经桃李满园。
第一节 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二节 幸福在深情里
第三节 幸福不可无书香
第四节 放慢脚步即幸福
第五节 播种幸福,收获幸福
第三章 课程,乐学的智慧库
眼前的学生,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未来的摄影师,剧作家,茶艺师等等,需要什么样的小学生活?或许只需种下一个火种,就足以让他毕生追随。因此,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丰富心智,让学生因为兴趣,使生活充满生命力,热衷于此而乐此不疲。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多种可能性,让课程成为一座乐学的智慧库。
第一节 思辨:心智课程的建构
第二节 运作,心智课程的流转
第三节 呈现,心智课程的智慧
第四节 绽放,心智课程的魅力
第四章 让生命摆出最美的姿态
热爱,没有很多理由,只为让生命摆出最美的姿态。正如一个故事写的那样:一个大花园尽头的一间小屋子,住着一个盲人,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却把花园侍弄得非常好。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着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道:“你这么做为的是什么?”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则是因为你!”
第一节 路在自己的脚下
第二节 亮起专业成长的航标灯
第三节 儿童才是教师专业的意义
第四节 点燃专业成长的梦
第五章 心香满园是归处
一所校园,让我们最不舍的是什么?是一种溢满爱的氛围,是一种盛满爱的文化。当爱成为教育的初衷,在每一位教师心间绽放的,只是真挚的祈愿。用心不求恢宏,只在点滴;耐心不在永恒,只于当下。为了让每一朵花,散发属于自己的芬芳,这里,老师用心,学生开心;这里老师耐心,学生动心 ;这里老师倾心,学生安心;这里老师细心,学生宽心;这里老师诚心,学生舒心。当春风再次吹起,满园心香正是情归处。
第一节 老师用心,学生开心
第二节 老师耐心,学生动心
第三节 老师倾心,学生安心
第四节 老师细心,学生宽心
第五节 老师诚心,学生舒心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一所优质学校应有的文化迹象
建设优质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而这一追求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学校能否发起一场变革,以及在变革中能否生成特定的学校文化。
今天,“文化的力量”正日益凸显其重要功能。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营造了一种
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氛围和言行标准,赋予了这所学校师生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特有的“身份认同”,使他们在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主动“调适”自身的身份要求和特有倾向。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一定的文化存在,也有其相应的文化特点。一所学校的文化究竟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乃至学校变革的顺利推进。一所学校能够持续其特色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润育,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表现为学校文化的特色,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学校要想有足够的“磁性”,就必须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想具备足够的
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持续不断的、强大的变革能力;而强大的变革能力基于特色鲜
明、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所在。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学校教育哲学里。学校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学校的建筑与仪式、环境与布局表现出来,但实际上,真正催人奋进、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还是要通过日常教育教学,通过教师鲜明的个性与为人来“呈示”。
一所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最关键的不是看“大楼”,而是看“人”,看教师们有没有真
实的个性,有没有感人的故事,有没有被学生记住,有没有真正影响学生的人生与成长;
教师在工作中能否做到劳逸结合,能否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团队成员和师生之
间能否相互激励;教育过程能否充满谅解和同情,教师能否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和压力;
在学校全部生活中是否充满了对人的细节关怀……我这样说并非要否认和排斥学校的
硬件建设。有钱当然要投入,但在投入过程中不妨更注重“软文化”建设,在开掘和利用
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经营学校文化品质,让未来的呈现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涤荡,形
成鲜明深刻、一以贯之的学校教育哲学。因此,我们要积极整合学校文化变革架构,使
学校“硬文化”与“软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校真正散发出恒久的、迷人的文化芳香。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丹尼尔?丹尼森教授在对1500多家样本公司研究后,指出:适应性adaptability、使命mission、参与性involvement与一致性consistency,
是理想组织的四大文化特征,这四大文化特征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按照丹
尼森教授的观点,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真正的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一是全
体教师有没有都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二是全体教师是不是每天都会想“这件事”?三
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能不能每天都用“这个方法”去做事或者每天都能表现出来?如果
肯定地回答第一个问题,表明学校存在着价值观;肯定地回答第二个问题,表明这种价值
观已融入了大家的思想;肯定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则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行
为,学校文化得到了落实。因此,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表现,是一种感觉,尤其是一
种别人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觉,它最终必然要融入到你的思想与行为之中。这就是为什
么我们走进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对不同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的原因所在。
我以为,一所优质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要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要
有不断提升变革能量的内驱力,要有永远秉持“学生第一”的教育立场。今天,我们
不论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都希望孩子一定幸福?如何能够获得幸福?
今天,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但往往追到了别的,忘却了
幸福使命本身。一个自己都不幸福的人,能够教别人幸福吗?学校应当成为一个真
实的、合宜的、儿童能处处发现自己的幸福世界。须知,儿童才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努力彰显学校文化的“人学”内涵,让我们的孩子有爱、善良、高贵、干净、宽容、尊重;让他们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让他们头脑自由,能有尊严地
面对世界;让他们心灵丰富,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这样,教育改变的就不仅仅是那
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的命运,改变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是我
们所有人的生活。
在我的概念中,一所学校如果有以下特征,肯定不能算作真正的优质学校:没有
主张变革的学校领导;教师没有专业自主权,不能参与学校决策,自我效能感缺失;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缺少学习的气氛,没有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
成功的路径单一,学校评价教师的维度单一,忽视学校的道德责任等。这些学校往往
把外在的或上级的要求作为关注点,重视短期利益和可见的成果,注重外部表现多于
内涵发展,在乎的学校的“结果性表征”,引以为豪的是好的生源、好的教师、好的成
绩等。
其实,优质学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的过程,是与时俱进地获得变革理念,提
升变革能量的过程,是不断通过“增能”与“进步”实现对自身超越的过程。我坚信,不论
学校现有的起点如何,只要充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采取适当的措施,持续变革,每一所
学校都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从本质上说,优质学校是一种理想与实践的
文化。如果从文化变革的视角描绘,优质学校大概是这样的:有鼓励不断学习和可持续发
展的机制,存在追求卓越的文化机制;有共享的价值观和愿景,学校发展凝聚着历史、现
实和未来的智慧;有博大的胸怀,学校汇聚着不同性格、不同才情、不同背景的教师,在这
里教师可以充分享受到专业尊严和自由创造的欢乐;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责任,把促进
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使命,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不因为是“好学校”而停止探索的脚步。
教育是最应该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事业,学校是最应该充满对美好人生憧憬的场所。
假如教育失却理想,我们还能有什么?假如学校没有憧憬,我们还能有未来吗?
学校文化变革从其品质来说,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活力涌流的,是能够
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近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参与了不少学校的文化变革实践与
研究,积累了一些认识,有了和一线学校一起“整理”学校文化变革经验的冲动。这便是
“学校文化变革丛书”的背景和缘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予了我们莫
大的鼓励,让我们有勇气拿出我们关于学校文化变革的“意见”。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
书,给广大中小学文化变革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杨四耕
2013年5月12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