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1316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130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500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301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327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1530
 
 
 | 
         
          | 編輯推薦: |   
          | 1.阅读历史故事; 
 2.认识历史人物;
 
 3.反思成败得失。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讲述的是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为春秋战国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些文章是根据历史事件或人物有感而发,有些文章则是对生僻的历史知识的介绍。全书内容均来自正史,无稗官野史收录。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明得失,知兴衰。让大家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  
         
          | 關於作者: |   
          | 王荣泰,高级编辑,1985年6月毕业于天津大学。《中国剪报》《特别文摘》创始社长。1985年8月8日,创办常州剪报中心(中国剪报社前身),1991年元旦正式出版第一份《中国剪报》,之后又以中国剪报为依托创办《特别文摘》杂志,目前发行量超过200万份。王琳涵,2001年7月毕业于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中国剪报》《特别文摘》新媒体运营总编辑。 |  
         
          | 目錄: |   
          | 春秋战国 
 吴越两国为何势不两立王 琴 3
 
 孔子的父亲姓什么魏伯河 5
 
 外籍人才助秦国 王兆贵 6
 
 秦朝的“铁路” 南源山 8
 
 “拖”赢战争李 峥 9
 
 射向主子那一箭十年砍柴 10
 
 秦军与锅盔 王保国 12
 
 管仲善打“经济战” 蒋骁飞 14
 
 赵佗收复香港刘继兴 孙玉良 16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 陶短房 18
 
 自费爱国的买卖人赵 楚 20
 
 
 
 三国两晋南北朝
 
 赤壁之战并非胜在火攻冯 雪 25
 
 刘巴为何不受信任黄文山 26
 
 孙权“翻脸认人”宋宗祧 28
 
 上梁不正下梁歪 田 野 29
 
 才华“死”在舌尖上 周丽华 31
 
 南朝清官不好当 李开周 33
 
 不肯担当的代价 蒋骁飞 34
 
 赤兔马害死关云长赵叶柏 36
 
 一鞭抽转历史余显斌 38
 
 一声叫喊败苻坚 张小娴 40
 
 南北朝的房价李开周 41
 
 名画家的“误笔”一 剑 42
 
 古代的吃蟹“培训班”周华诚 43
 
 如果没有好女人 许石林 44
 
 
 
 汉 朝
 
 刘邦听劝得精兵 周 实 49
 
 贵族与流氓 易中天 50
 
 汉文帝用人有道 刘建明 51
 
 刘邦的分封制韩晓永 53
 
 刘邦点评陈平陈晓光 56
 
 皇帝的心思你得猜锐 圆 59
 
 王莽的以德治国 葛剑雄 周 筱 60
 
 丙吉一生不念恩 刘 英 64
 
 千年错解“鸿门宴” 雷建军 66
 
 帝王气象器识先清风慕竹 69
 
 
 
 唐 朝
 
 脾性定成败 王寿南 73
 
 唐玄宗有位“洋贵妃”冯 国 75
 
 唐人“高考”写诗最难李明三 78
 
 最聪明的糊涂田 野 81
 
 唐朝的发家秘史 杨云厚 82
 
 送点青菜也丢官吉炳轩 85
 
 李世民卖马粪 王静者 87
 
 唐朝的酒价周新天 90
 
 
 
 宋 朝
 
 不杀功臣的赵匡胤 佚 名 95
 
 宋太祖选状元 张 鸣 97
 
 宋朝缘何富而不强 谭元亨 99
 
 狄青示弱王者归来 101
 
 公务员拖累大宋朝 张晓峰 103
 
 包拯题诗拒寿礼金海林 104
 
 宋仁宗仁慈受爱戴 许禾钢 105
 
 还原“杨家将”张志君 107
 
 赵匡胤做事有底线 晏建怀 109
 
 北宋商战狙击敌国 韩孝俊 111
 
 机敏大臣蜜语释前嫌孙建勇 113
 
 饿死也不吃小米赵 炎 114
 
 大宋将领“奉旨腐败” 丁守卫 116
 
 文彦博事成不邀功 周光琦 118
 
 宋朝给自己挖坑关 山 119
 
 一生没改牛脾气胡 恒 121
 
 南宋抗蒙五十年刘继兴 孙玉良 124
 
 
 
 元 朝
 
 机关算尽枉送命梁海燕 杨 光 131
 
 豆腐渣战舰坏事朱 翔 133
 
 
 
 明 朝
 
 
 
 朱元璋为何要分南北榜
 
 张壮年 张颖震 137
 
 高明演技赚人心张宏杰 139
 
 “元来”明朝变“原来”林 岩 141
 
 永乐皇帝的勤政一日一 凡 142
 
 嘴闯祸孙玉祥 145
 
 小国“争贡”为哪般 十年砍柴 147
 
 人肉窃听 吴 钩 149
 
 明朝毁于粮食 杨 志 152
 
 挽救国运一张纸眭达明 155
 
 茶叶武器 洪海亮 157
 
 “穷”亡大明朝张 嵚 159
 
 皇帝与大臣斗穷聂作平 162
 
 
 
 清 朝
 
 大清国号的由来 雾满拦江 167
 
 宣统年间的自来水 尹媛萍 168
 
 清朝后宫“工资”低天海川 171
 
 何人配穿“黄马褂”王 伟 172
 
 明代皇室在大清张宏杰 173
 
 一招狠治库银失窃案孙秀利 175
 
 掩耳盗铃的乾隆帝 林永芳 177
 
 马车不懂皇帝心林永芳 179
 
 古代严防“科考移民”十年砍柴 181
 
 雍正下旨倡节约冯伯群 183
 
 嘉庆皇帝抓赌 唐文立 184
 
 官场达人张之洞梁纪锋 187
 
 两袖清风曾国藩张宏杰 190
 
 太后逃难图张 鸣 192
 
 荒唐战术荒唐的兵 刘振修 194
 
 有种抉择叫退位张 鸣 198
 
 大清难戒鸦片财政 雪 珥 200
 
 孝庄辅佐康熙帝崇新会 201
 
 乾隆治不尽贪腐洪振快 203
 
 咸丰“吃大户”谭伯牛 205
 
 巧言劝通左宗棠李官怀 206
 
 江阴人宁死不剃发 聂作平 208
 
 权术的底线余显斌 211
 
 嘉庆看吃肉识人王学刚 213
 
 见微知祸 唐宝民 216
 
 乾隆盗墓为楠木倪方六 218
 
 日本捕蝉,英国在后陈启明 219
 
 战争造就开发商李开周 222
 
 道光抠门儿误国甄霄启 224
 
 假货套死曾国藩王庆顺 227
 
 金牌管家李莲英张 鸣 230
 
 庚子年,有个端王爷张 鸣 232
 
 民众成鸦片战争看客 端木赐香 235
 
 日本间谍解析晚清 雪 珥 236
 
 特权的庄稼张 鸣 239
 
 长城两边的老百姓 波 音 242
 
 躲藏一生未逃一死 张宏杰 243
 
 晚清士兵不务正业 游宇明 245
 
 曾国藩难忘四次教训王海莹 247
 
 八旗子弟坐吃山空 余 钊 249
 
 谁淘汰了胡雪岩程万军 251
 
 
 
 民 国
 
 孙中山三次营救陈独秀 蔡梗民 257
 
 武夫办学 张 鸣 258
 
 北洋军阀们的道德遗闻 黎 阳 260
 
 北洋军阀们的雅量 阿 忆 262
 
 下台军阀哭穷欺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 263
 
 袁世凯的城府 张振文 许 述 265
 
 方言真会害死人武新明 267
 
 宋氏三姐妹至死难团圆 王东华 269
 
 穿长衫的军人 张 鸣 271
 
 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被暗杀记 华林语 273
 
 抗战中的中国特种部队 阿 杰 276
 
 最令日本人胆寒的战役 林风月 280
 
 上海滩的女歌星君 侬 283
 
 旧上海的骗术 董健身 李 炎 286
 
 设局骗刘湘江义高 289
 
 解放战争为何最先决战于东北
 
 刘 统 291
 
 信封贴在邮票上仇润喜 293
 
 张学良并非“西安事变”“主谋”
 
 韩 渝 295
 
 
 
 新中国成立后
 
 日本如何调查大庆油田 佚 名 301
 
 使用布票的年代汤吉夫 302
 
 四野的日本老兵傅乐平 304
 
 1962年宝安大规模逃港事件内幕
 
 尹安学 309
 
 “苏联老大哥”代印人民币 杨丽琼 312
 
 谁保障了七千人的吃住行张素华 315
 
 麻雀是怎样获得“平反”的 罗平汉 320
 
 西哈努克送三位王子到北京学习
 
 杨丽琼 323
 
 当年,我们这样“接待”外宾
 
 雷 颐 326
 
 说说《新闻联播》 尹克路 328
 
 上海人欢迎尼克松 周大伟 331
 
 大学生工资的变迁 新 华 332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停售原因揭秘
 
 鲍 文 336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的日记原文
 
 佚 名 337
 
 
 
 后记  编 者 341
 |  
         
          | 內容試閱: |   
          | 吴越两国为何势不两立 
 
 
 王琴
 
 
 
 春秋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国和越国相邻,彼此争战不休。当然你可以说,国家强大了难免都有扩张的野心,碰到一起就开战呗。不过在这个常见的理由之外,吴越之争还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有关。
 
 一般认为,夏王朝是中原土著民族创建的,而开创这个王朝的大禹也是在治理山西、河南的洪水中建立起至高权威的。但是很多考古结果表明,夏朝很可能起源于长江下游,后来扩张到中原一带,大禹原来是生活在江浙一带的古越族的领袖,后来才成为统治中原的领袖。
 
 越族是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和南部,直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素以巧于驭舟,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养蚕缫丝也是他们最早开始的。
 
 对比历史文献对夏朝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夏朝与古越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禹曾下令国人种植水稻、并以稻谷贩济民众,而不提中原地区常见的农作物黄米、高粱。可见夏人是一个擅长种植水稻的民族。历史文献还记载,夏人习水性,善舟楫,具有海洋民族的习性,其首领在历史上均以建筑水利工程、治理水患而著称。夏人还擅长养蚕织丝,丝织业相当发达。
 
 另外,夏王朝在其崛起初期举行的国家大事或重大活动,会盟、征伐、祭祀、婚娶、丧葬等,几乎都是集中在长江下游一带。大禹在蚌埠涂山娶妻,死后葬在绍兴会稽。即便是今天,在长江以南地区仍然盛行着很多大禹活动遗迹的民间传说。
 
 那么这个东南沿海民族又是如何入主中原建立夏王朝的呢?中国东部沿海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海平面上升,长江下游平原全都变成一片汪洋。在这里生息千余年的越族人在大禹的领导下,一面治理水患,留下了治水的传说,一面向中原迁徙,击败了舜领导的有虞部落,威震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成为众多酋邦的盟主,建立夏朝。
 
 后来商部落崛起,推翻夏朝统治,建立商朝,将夏桀放逐到长江边上的安徽巢县,也有赶他回老家的意思。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朝第六个王少康的儿子,奉命回到故乡会稽守护大禹的陵寝,责任重大。尽管夏朝覆灭了,越国却因为地处僻远,一直生存了下来,历经商朝和周朝,传到勾践已经是二十多世了。
 
 可见,越国人是夏文化的代表,越王勾践是夏朝王室的后裔。
 
 越国的敌人吴国也不是等闲之辈。按辈分说,吴国国君还是周天子的大伯呢。早在周人尚未推翻商朝,还生活在陕西周原的时候,他们的领袖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大哥、二哥发觉父亲想要立三弟做继承人,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便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躲避到太湖边。三弟的儿子和孙子就是开创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而这两个“让贤”的哥哥则被土著居民奉为君主,在太湖平原建立了吴国。
 
 不过这哥俩来到江南,除了“让贤”之外,似乎也负有为周族开拓南疆长江流域,从南面包抄商朝的重任。立国之后,吴国逐渐侵并越人的地盘,强大起来。
 
 尽管远离中原,历代吴王始终不忘自己与周朝王室的亲缘关系,一直向中原诸国积极靠拢,礼敬周天子。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周文化,竭力挣脱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
 
 与此相反,自夏亡以后,越国长期以来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勉强应付的关系,敬而远之,有时甚至长期不朝贡,引起了朝廷的讨伐。对商代、周代制定的中原礼制,也不感兴趣。原因很简单,越人是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王室的后裔,出于自尊心也不能接受周朝的文化啊。
 
 孔子曾经带着雅琴,率领七十个弟子前去为勾践演奏。勾践很隆重地迎接,向孔子讨教,可是一听孔子说要向他陈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宣扬中原文化,勾践叹口气说道:“我们越人性格愚钝脆弱,栖居在山水之间,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要来就飘然如风,要走别人也追不上,喜欢打仗,不惧死亡。您还能如何指教呢?”话说得很客气,实际就是对孔子倡导的周朝礼制表示拒绝。
 
 话说到这儿就比较清楚了,当吴国和越国碰到一起的时候,绝不是两个普通的诸侯国发生冲突,而是夏王朝与周王朝、夏文化与周文化的较量。吴国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周朝开拓南疆,越国则坚决维护大禹传人的尊严,决不屈服。双方经过一番生死较量,越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