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301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403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449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19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347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454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250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194
 
 
 | 
         
          | 編輯推薦: |   
          | 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
 崇尚自然无为的天道,秉承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
 提出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
 |  
         
          | 內容簡介: |   
          | 道家学派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重大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作为中国人的处世修身之学,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它产生了老子、庄子两位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它的思想丰富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 《道家妙语话人生》在编选原文的基础上,主要选用了道家的、一些经典名著中的“ 妙语”,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华南经》、《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兴盛时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经典“妙语”,在正文中,对“妙语”进行了阐释,用浅显的语言铺陈“妙语”的精髓,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语”的真正含义。
 |  
         
          | 關於作者: |   
          | 静宜 本名王丽红,女,畅销书作家。代表作品有《心理与生活》《心理隽语》等。多研究与青少年社交心理有关的内容,笔触细腻。读者、网友们喜欢跟她倾诉心事,并从她的文字里获得正能量。
 |  
         
          | 目錄: |   
          |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以德修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给予才能有收获,有舍才能有得到
 守住心灵的绿茵,让奉献之树常青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观
 安贫乐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德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为外物所惑
 用道德修身,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做厚道之人,厚德能载物
 谦虚谨慎,便会富有人缘,获人拥戴
 善待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不善良的人
 修 身 篇
 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
 放低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谦卑处下,宽容包纳,利万物而不争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你会因自己的无私,而得到别人的敬仰
 认清楚自己,才不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只有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常乐者,才能欣赏人生的美丽
 朴素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
 不向生活示弱,这才是圣人的做法
 人贵有自知之明,察人应当先察己
 高贵是一种品行,并不表现在地位和财富上
 谦虚是藏于土中的根,所有的美德都由此发生
 哲 理 篇
 旅途处处有美景,生活处处有智慧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积功累德,慈心于物
 福祸相依,物极必反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逃不过固有的规律
 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无,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有,是万物产生之本原
 世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
 学会示弱,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生命如朝露般易逝,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道的真正意义,需要亲自去体验
 学 习 篇
 知识就是财富,天才在于积累
 知识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只要想学习,总是能挤出时间的
 足不出户也可知天下
 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有智吃智,无智吃力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读史使人明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陶冶情操
 方 法 谋 略 篇
 做人靠方法,做事靠谋略
 因其无争于万物,故万物莫能与之争
 聪明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
 过分贪婪,反而会丢失更多
 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
 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莫论他人是非
 有坚定的信念方能成为强者
 拥有高尚品格才是最优秀的人
 不要嫉妒他人的贤能
 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应注重实践,少说话多做事
 规 矩 方 圆 篇
 做人要有规矩,办事要有方圆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慎始而敬终,才能够有所成就
 事情分大小轻重,先做重要的事
 善用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
 要弄清事物的根本,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机会天天来敲门,就怕自己无准备
 做事要努力追求,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
 利益不可能兼得,个人应当服从集体
 要懂得入乡随俗,顺应环境的变化
 人之巧拙不可显露,聪在外现必招其祸
 后退几步,才能走得更远
 事 业 篇
 事业是生活的基础,是存在价值的证明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获胜的关键
 谨小慎微,严于律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临渴掘井,于事无补
 细节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智者善听,愚者善说
 急流勇退,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盲从所谓的具理,反而会弄巧成拙
 无诚则无友,无信则无以立业
 有些事情不必亲自去做
 励 志 篇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中
 只要你迈出脚步,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另一阶梯
 伯乐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要相信自己
 人生若白驹过隙,应当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拥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拥有前行的动力
 小心始得万年船,慎终如始才能成功
 善学者善假他物,则可以事半功倍
 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交 友 篇
 君子之交淡如水
 放低自己,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朋友不用太多,两三个知己足已
 朋友相交,贵在以诚相待
 相互有默契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够成为朋友
 朋友不必过分依赖,而是可以独立开来各自精彩
 拥有朋友是一种福气,拥有相知的朋友更是一种福气
 与朋友交往也应注意火候,保持适当的距离
 真正的好朋友是心灵相通的,不是靠酒肉利益来维系的
 能够同甘苦共患难的朋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朋友
 只要同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远水解不了近渴,朋友多了路好走
 生 活 篇
 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才会鲜活
 生活需要一种水滴石穿的毅力
 团队精神能够创造出集体的辉煌
 防患于未然,是避免灾祸的良方
 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与信任
 天道之网宽广,作恶就要受到惩罚
 由无为才能达到有为
 不能只关心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止,就不会遇见危险
 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免遭凶险
 不为贫贱而忧,不为富贵而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应自然乐无忧
 不要刻意追求,随缘即是福
 静 心 篇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淡泊名利,可以明哲保身
 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才能与自然相互融合
 无事以当贵,不要让过分的荣辱感束缚住你的手脚
 不争而胜,不辩而明
 逝水不会有重归,时间不会有重返
 不过喜也不过悲,用恬淡的心态来养生
 过分贪于收敛财富,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忍让是一种智慧
 时光如流水,岁月一去不再回
 心意专一,就可以独立于万物之上
 养 生 篇
 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才能超然处世
 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才能超然处世
 人之有所不得,皆是自然的状态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了生命
 做人低调,也是一种养生方法
 少一些是非之心,多一分清静安然
 根据四季的不同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防病胜于治病,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
 动静结合,养形调神
 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贪馋偏食
 和 谐 篇
 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
 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不与人争,全天下无人能与之争
 善人有善人的用处,不善之人有不善之人的用处
 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求得发展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因为众生都是平等的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保存身形
 轻举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天然生杀,是自然的规律,我们应尊重大自然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以德修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给予才能有收获,有舍才能有得到
 守住心灵的绿茵,让奉献之树常青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观
 安贫乐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德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为外物所惑
 用道德修身,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做厚道之人,厚德能载物
 谦虚谨慎,便会富有人缘,获人拥戴
 善待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不善良的人
 修 身 篇
 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
 放低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谦卑处下,宽容包纳,利万物而不争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你会因自己的无私,而得到别人的敬仰
 认清楚自己,才不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只有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常乐者,才能欣赏人生的美丽
 朴素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
 不向生活示弱,这才是圣人的做法
 人贵有自知之明,察人应当先察己
 高贵是一种品行,并不表现在地位和财富上
 谦虚是藏于土中的根,所有的美德都由此发生
 哲 理 篇
 旅途处处有美景,生活处处有智慧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积功累德,慈心于物
 福祸相依,物极必反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逃不过固有的规律
 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无,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有,是万物产生之本原
 世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
 学会示弱,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生命如朝露般易逝,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道的真正意义,需要亲自去体验
 学 习 篇
 知识就是财富,天才在于积累
 知识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只要想学习,总是能挤出时间的
 足不出户也可知天下
 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有智吃智,无智吃力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读史使人明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陶冶情操
 方 法 谋 略 篇
 做人靠方法,做事靠谋略
 因其无争于万物,故万物莫能与之争
 聪明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
 过分贪婪,反而会丢失更多
 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
 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莫论他人是非
 有坚定的信念方能成为强者
 拥有高尚品格才是最优秀的人
 不要嫉妒他人的贤能
 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应注重实践,少说话多做事
 规 矩 方 圆 篇
 做人要有规矩,办事要有方圆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慎始而敬终,才能够有所成就
 事情分大小轻重,先做重要的事
 善用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
 要弄清事物的根本,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机会天天来敲门,就怕自己无准备
 做事要努力追求,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
 利益不可能兼得,个人应当服从集体
 要懂得入乡随俗,顺应环境的变化
 人之巧拙不可显露,聪在外现必招其祸
 后退几步,才能走得更远
 事 业 篇
 事业是生活的基础,是存在价值的证明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获胜的关键
 谨小慎微,严于律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临渴掘井,于事无补
 细节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智者善听,愚者善说
 急流勇退,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盲从所谓的具理,反而会弄巧成拙
 无诚则无友,无信则无以立业
 有些事情不必亲自去做
 励 志 篇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中
 只要你迈出脚步,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另一阶梯
 伯乐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要相信自己
 人生若白驹过隙,应当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拥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拥有前行的动力
 小心始得万年船,慎终如始才能成功
 善学者善假他物,则可以事半功倍
 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交 友 篇
 君子之交淡如水
 放低自己,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朋友不用太多,两三个知己足已
 朋友相交,贵在以诚相待
 相互有默契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够成为朋友
 朋友不必过分依赖,而是可以独立开来各自精彩
 拥有朋友是一种福气,拥有相知的朋友更是一种福气
 与朋友交往也应注意火候,保持适当的距离
 真正的好朋友是心灵相通的,不是靠酒肉利益来维系的
 能够同甘苦共患难的朋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朋友
 只要同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远水解不了近渴,朋友多了路好走
 生 活 篇
 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才会鲜活
 生活需要一种水滴石穿的毅力
 团队精神能够创造出集体的辉煌
 防患于未然,是避免灾祸的良方
 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与信任
 天道之网宽广,作恶就要受到惩罚
 由无为才能达到有为
 不能只关心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止,就不会遇见危险
 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免遭凶险
 不为贫贱而忧,不为富贵而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应自然乐无忧
 不要刻意追求,随缘即是福
 静 心 篇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淡泊名利,可以明哲保身
 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才能与自然相互融合
 无事以当贵,不要让过分的荣辱感束缚住你的手脚
 不争而胜,不辩而明
 逝水不会有重归,时间不会有重返
 不过喜也不过悲,用恬淡的心态来养生
 过分贪于收敛财富,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忍让是一种智慧
 时光如流水,岁月一去不再回
 心意专一,就可以独立于万物之上
 养 生 篇
 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才能超然处世
 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才能超然处世
 人之有所不得,皆是自然的状态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了生命
 做人低调,也是一种养生方法
 少一些是非之心,多一分清静安然
 根据四季的不同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防病胜于治病,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
 动静结合,养形调神
 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贪馋偏食
 和 谐 篇
 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
 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不与人争,全天下无人能与之争
 善人有善人的用处,不善之人有不善之人的用处
 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求得发展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因为众生都是平等的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保存身形
 轻举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天然生杀,是自然的规律,我们应尊重大自然
 |  
         
          | 內容試閱: |   
          |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淮南子·缪称》
 【释义】君子不认为小善不值得做而舍弃它,积累小善才能成为大善;不认为小不善无伤大雅就去干,因为小不善积累起来就是大不善。所以君子常常反省自己,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蜀国国君刘备的临终嘱托,意在教育儿子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这句话虽是古人的训诫,但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凡事应从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他人而言就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一句善意的鼓励,将使一个对学业失去勇气的孩子成为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也许一个温暖的微笑,会使一个准备轻生之人,停下了走向死亡的步伐,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情;也许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比如捡起地上的一张纸屑,会让我们的外国朋友了解到中国人民的好习惯,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也许是一个友善的举动,比如把井盖盖好,会使路人避免受伤的危险……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陷入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所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防微杜渐加以改正,而依然我行我素的话,就会发展到恶习成性,最终走上违法道路。
 很多的“小善” 能使他人受益匪浅,相反,许多的“小恶”却使人失去了太多。有些人最后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丝贪念,小偷小摸图的是那一时的快感。而正是这样的“小恶”的累积导致了一个个悲剧的发生。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
 【感悟】
 “小善”、“小恶”其实往往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小和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善是一种循环,恶也是一种循环。美好的生活在我们的点点滴滴中创造,在持之以恒中延伸。我们要从小善做起,开启一扇善门,并将小恶挡在门外。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黄帝
 黄帝,中华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说的“炎黄子孙”中的“黄”即指黄帝。《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传说他曾居姬水,姬姓(一说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系有熊国(或族)国君少典氏之子,十五岁继承王位。阪泉(河南涿鹿县东)一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八世,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涿鹿(今河南涿鹿县)再战,擒杀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后有很多发明创造,如纪时、数学、军队、音乐、衣服、医药、文字、铸造、舟车、弓矢、房屋等。
 黄帝生而灵异。汉代纬书中已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黄帝的母亲附宝曾梦见一道电光环绕北斗星,又某日,附宝往郊外,一道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周围耀眼地闪烁,附宝得到感应,于是怀孕24个月,才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
 黄帝还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的。现存《素问》,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其内容为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的医学著作;《道藏》中还有《黄帝阴符经》、《黄帝九鼎丹经》等。
 以德修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嵇康
 【释义】再多的金银财宝,古人也会安居于陋室不为之心动。如果以道德来作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够使自己的精神永远不朽。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忠告。它告诫后人取财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用现在比较正式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遵纪守法、符合道德伦理纲常。
 追求钱财是无可厚非的。财是养命之源,生活中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然而,有些“非君子”,只一味的关心自己的荷包是不是“日进斗金”,却不管不问那些得来的钱财是不是“黑心钱”。前些日子,有媒体曝光了一则由明星代言的某减肥产品的虚假广告,其广告代言人一次又一次遭到观众的鄙视和谴责。非常遗憾的是,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事,屡见不鲜。甚至有些明星直接坦言:“我只讲广告报酬,不论广告真伪。”由此引发的金钱与道德的话题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指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金钱,享受生活,这本没有错,但要用正当的手段,要符合道德底线。一些人本着“人为财死”的生存哲学,带着“金钱万能论”的生活经验,一心往“钱”看,他们为了牟取金钱,公然违背良知,践踏道德。有些人为了金钱,挖空心思,坑蒙拐骗;有些官员为了金钱,出卖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神圣权力,出卖人格,权钱交易;有些老板工头为了金钱,不惜加班加点,拼命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有些影视明星为了金钱,昧心欺骗追捧他们的观众……这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成为了金钱的奴隶。然而,他们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没有钱财是很难生存的,但一定要“取之有道”,一定要按正当的途径来获取。这样我们才能走得光明磊落,活得顶天立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中曾指出:“首先是崇高的道德,其次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会崩溃的。”所以,在获取金钱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深刻清晰地坚守道德高于金钱的准则,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底线。只有这样,才不会为金钱铤而走险,才不会见利忘义,我们的社会也才不会“崩溃”。
 【感 悟】
 追求金钱,应该在道德的前提下,在道德的天地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才能理直气壮。即使我们追不到金钱,也能“君子固穷”,把我们良好的道德修养流传下去。
 给予才能有收获,有舍才能有得到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
 【释义】尽力照顾别人,自己也更为充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不要把它们都吃掉,这样一来你只是吃到了六个苹果,一种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送给别人吃,虽然你失去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五份友情,五份好感,以后你还会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你就可能吃到五种不同的水果,尝到五种不同的味道,看到五种不同的颜色,感受到五个人的友谊。
 人一定要学会用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做人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通过奋斗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缺点意味着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之处意味着可以进一步努力。所以说,给予和放弃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有句歇后语是这样说的:“瞎子打灯笼—白费蜡。”意思是说做毫无益处的事情,白忙活而近乎愚蠢。但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的时候,却寓意深刻,别有一番意味。黑夜里,满世界的人都看不见,瞎子打盏灯笼,一方面当然是照亮了别人的路,可同时也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不至于自己被别人碰倒。其实瞎子的做法实在是非常高明,是深谙“给予”之道的表现。
 “给予”难道不是这样的吗?给予了别人,自己也有所收获。如果我们需要快乐,我们就给予他人快乐;如果我们需要幸福,我们就给予他人幸福;如果我们需要爱,我们就给予他人爱;如果我们需要别人的关注和欣赏,我们就学会欣赏和关注别人;如果我们想精神上富有,我们就让别人精神上富有起来;如果我们想物质上富有,我们就帮助别人先富裕起来。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得到与失去。成功与失败总是交错地出现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要做到:“得到的时候,不矫饰;失去的时候,不言败。”我们不仅要经得起成功的洗礼,更要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得失成败之间,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时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无须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我们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纯粹的东西。
 【感 悟】
 舍得,舍得,有舍去,才能有得到。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严峻考验。在舍与得、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中,给予产生接受,接受又产生给予。这如同有“上”必有“下”、有“左”就有“右”一样。输出的必定有回归,给予一定有回报。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年),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帝国的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首先,“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再次,“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守住心灵的绿茵,让奉献之树常青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
 ——吕不韦《吕氏春秋》
 【释义】天没有出于私心要覆盖的,地没有出于私心要承载的。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着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事实上,这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使一批批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他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生活中的许多人也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中博爱的一面。那穿梭于崎岖山路的“乡村医生”,他们不是不明白为自己谋福利,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将别人放在了第一位,而无暇顾及自身的功名利禄。
 一枚贝壳之所以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那是长期用心哺育,经过了无数个黑夜的承受,用心坚守的结果,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仅要看到那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也要看到那个经历了无数个日夜只为别人获得一颗明珠的劳作。
 泰戈尔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正是这些无声、无痕的一切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丽。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伟大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耀眼、伟大,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家和人民。
 【感 悟】
 有些人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正是这千千万万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观
 君子反道以修德。
 ——吕不韦《吕氏春秋》
 【释义】“反”者,返也。“反道”,就是返回道的本源,随时修正自己道德修养的意思。
 “道”在老、庄道家学说中是一个最基本概念。老子认为“道”无名无形而成济万物。庄子更进一步认为“道”无有无名而物得以生。照他们看,“道”不是什么具体的事物,而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是超越天地万物的本体,因此人应该按照“道”的要求行事;而“道”以“自然无为”为法则,故人应崇尚“自然”,行“无为之事”。老、庄“顺应自然”的学说实是建立在以超越性的“道”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之上的。 “道”越来越远,因此人应该“反本”、“归根”,返回到“道”。
 照老子看,宇宙的原始状态是和谐的统一体,正是由于分化才使之越来越复杂,从而离“道”也越来越远,因此人应该“反本”、“归根”,返回到“道”的原始状态,这样才可以清除“人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
 《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始终不渝、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这与道家的“独处起来,修身养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良的习惯会改变一个人的好品质,最终形成君子和小人对立的局面。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本心的。内心不诚不信,是伪君子。
 屈原以香草自喻,以美人自比,不正是因为他以君子为傲,发自内心的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吗?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个真君子吗?
 【感 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似乎每个人的私欲都在膨胀着。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仿佛根本没有等一等的意思。于是,在这样浮躁的年代我们似乎都已麻木。钢筋水泥罩住的不仅仅是那澄澈的天空,更是人们追求“慎独”的心!慎独的智者总能够安抚自己的一颗浮躁的心,与寂寞为伴,让自己的心在纸醉金迷的繁市中脱身,从而更加谨慎、更加投入、更加执着地朝着目标前进。
 安贫乐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德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王充《论衡·自纪》
 【释义】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居于贫苦的生活中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志向。
 大凡胸怀大志,为实现某种理想者,都要经过苦读苦学的漫长阶段。他若不是恰巧生于富贵之家,就要忍受很长时间的贫穷。而古人著书撰文或进行学术研究,既无稿酬,也无科研经费,并且若不为官,便无俸禄,即使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未必就能靠此致富。李白、曹雪芹、吴敬梓等人,一生穷困,可以为证。故“安贫”,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品德,也是实现理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乐道”,则是他们的志向所在,是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断努力的基石。若挡不住发财的诱惑,谈何“安贫”?若所做之事非自己所愿所好,又谈何“乐道”?对于那些出身于贫苦之家或遭遇坎坷的人,若无人捐资,不安贫乐道,又怎能成其大业?
 渊博的知识,可以培养出美好的情操。汉朝的王充,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卖弄聪明去追求俸禄,也不为个人利害去拜见长官;他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却从不炫耀自己;结交朋友着重品德和才能,非志同道合的,则终日不言。由于不肯同流合污,他曾遭诬陷受贬黜。因经常与长官意见不合,他自动辞去了官职。面对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暖、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伪书俗文的虚妄,他居贫苦而志不倦,幽居独处,闭门潜思,断绝一切礼节性的往来,专心致志地从事著述,分别写了《讥俗》、《政务》和《论衡》之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想以此求得辩明是非真伪,拯救被迷惑者的心灵。
 人们厌弃“安贫乐道”这个词,是因为只看到前面的“安贫”而忽视了后面的“乐道”。贫穷的滋味,尝过者皆知其苦,人岂有安于贫穷,甘受困苦之理?其实,“安贫乐道”的倡导者孔子也不反对发家致富。他曾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也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其意是说,富如可求,虽然为人家赶马车,我也愿意干呀。要是不可求,我还是干我爱好的事吧。这“从吾所好”,即是“乐道”。孔子对自己如何“乐道”,也有表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而乐于道,则“学犹不及,犹恐失之”,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正因为能安贫乐道,故能学问日进,终成儒学宗师。
 【感 悟】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科学文化瑰宝,都是甘于为理想献身的安贫乐道者创造的。安贫乐道,其实是一种有志者的选择,是一种心无旁骛、积极进取的姿态,而不是消极处世、自暴自弃的代名词。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为外物所惑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