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551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347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理论扎实,表述严谨,适合相关人士阅读。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主要阐述晚清使臣在何种语境之下对议会进行何种认知和记述。对斌椿、志刚、张德彝、郭嵩焘、刘锡鸿、薛福成、戴鸿慈、载泽等使臣使西日记中的议会记述加以整理分析。本书对议会术语使用、使臣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等对其议会记述和认知的影响等问题做了深入地分析。 |  
         
          | 關於作者: |   
          | 男,史学博士,湖北浠水人,九江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读博期间,师从武汉大学冯天瑜先生。已出版专著1部,在《江汉论坛》、《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30余篇,主持省级及以上课题3项,曾获得武汉市、湖北省社科成果奖。 |  
         
          | 目錄: |   
          | 绪    论 1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8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三  研究动机、方法和内容 16
 第一章  西政思想之东渐与嬗变 20
 第一节 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 20
 第二节  主要汉文西书和使西日记中议会之变迁 26
 一  主要汉文西书中议会之变迁 26
 二  主要使西日记中议会之变迁 34
 三  议会术语的变迁与定型 42
 第二章  议会之初识 52
 第一节  斌椿笔下的议会 53
 第二节  志刚的议会记述 59
 第三节  张德彝七种“述奇”中的议会 67
 一  《航海述奇》系列中的议会记述 69
 二  “各国皆有善政美俗” 77
 第三章  “民本”视角下的议会观照(一) 88
 第一节  郭嵩焘使西日记中的议会 88
 一  《伦敦与巴黎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89
 二  “夷夏观”的颠覆与议会的认知 95
 第二节  刘锡鸿使西日记中的议会 104
 一  《英轺私记》中的议会记述 105
 二  传统“本末论”与议会印象 109
 第四章  “民本”视角下的议会观照(二) 119
 第一节  薛福成使西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120
 第二节  “化西为古”心态下的议会认识 126
 第五章  以维护皇权为鹄的议会载记 137
 第一节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中的议会 154
 一  《出使九国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155
 二  戴鸿慈的议会印象 161
 第二节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中的议会 167
 一  《考察政治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168
 二  “用极”判断下的议会认知 175
 第六章  传播与影响 183
 第一节  议会书写的传播 183
 第二节  议会书写的影响 189
 结    语 193
 参考文献 199
 后    记 205
 |  
         
          | 內容試閱: |   
          | 自1807年马礼逊来华至鸦片战争期间,英美等国新教传教士开始向中国传播一些西方的政治思想学说。1835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5年在广州,1837-1838年迁往新加坡),介绍了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并引出“国政公会”及省称“公会”(国会)一词。 1838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以5卷(自“卷之十三”至“卷之十七”)的篇幅详述了美国的选举制和三权分立制度等“国政”。 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了《四洲志》(据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摘译而成),其中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涉及总统制,议会上下院,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等。不过,这一时期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还不够系统全面,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大。 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1842年刻本为50卷,1847年扩充为60卷,1852年再增补为100卷)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任期制和多数规则。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及上下议院制度,更为详细地评介了美国的联邦制和民主共和制。梁廷枏的《海国四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美国的政治制度。19世纪50、60年代,洪仁轩在《资政新编》、蒋敦复在《自序》中,更为具体地阐述了英美的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1856年蒋敦复编译出版的《英志》(8卷),是一本颇具特色的介绍英国议会制度的专著。他第一次将英国政治体制称为“君民共主”。在这种制度下,法律高于人主,由君民共同制定。他将世界各国的政体分为三类:“泰西各国,政有三等:一民为主,西语曰伯勒格斯(总统,President),今南、北美利加等国是也;一君民共为主,西语曰京(国王,King),今之英国是也;惟西语曰恩伯腊者(皇帝,Emperor),即中国帝王之号,政刑大事君自主之,今俄罗斯、法兰西、奥地利诸国是也。” 这样的分类法,在近代中国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