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手艺中国(中英)
》
售價:NT$
500.0

《
不可持续的不平等:迈向社会和环境的双重正义
》
售價:NT$
250.0

《
DK物理学百科(全彩)
》
售價:NT$
857.0

《
打造高可靠性组织:从个体正念到组织正念
》
售價:NT$
250.0

《
全域流量: 超级变现,引爆流量营销
》
售價:NT$
398.0

《
砂女(安部公房作品系列)
》
售價:NT$
214.0

《
无中生有的世界:量子力学传奇 这部量子物理史,足以唤起你对世界的全部好奇!
》
售價:NT$
398.0

《
中国的毒蘑菇
》
售價:NT$
1428.0
|
編輯推薦: |
一本深度解读山东潍坊教育改革的好书
李希贵、张国华等教育名家从这里走来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潍坊教育解密丛书”的总结之作。本书回顾了潍坊市区域层面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历程,论述了新中考改革、校长职级制、立体督导、管办评分离等敢为人先的举措何以会在潍坊被最先提出并能改革落地。
全书以专题论述的方式,讲述潍坊市一项项教育改革,发掘其中鲜活的教育故事,梳理其中的制度建设和改革路径。九大追问,问出的是潍坊教育百花争艳的全景画面和潍坊教育人不断前行、勇于创新的精神。全书最后对潍坊教育改革何以会如此成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对区域教育改革做了整体的梳理和反思。本书的案例生动、丰富、接地气;书中涉及的操作路径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书中对改革成功因素的提炼与反思深刻而到位。
本书值得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和管理人员及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读。
|
關於作者: |
编委会主任兼丛书主编:
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编委会副主任兼丛书副主编:
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李振村: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总编、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
|
內容試閱:
|
我看潍坊新中考
原国家教育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柳 斌
考试制度改革,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革除应试倾向;革除应试倾向,必须改革考试制度。应试倾向的症结所在,不是教师问题,不是校长问题,也不是教育局局长的问题,而是考试制度问题。即使把美国、英国、芬兰的教师、校长搬过来,放在中国这种统考统测,分数排队,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定优劣,定取舍,定质量高低,定教育成败的极端功利化考试制度下,他们也会唯马首是瞻,束手无策的。
可以这么说,只要考试制度这个杠杆不改变,素质教育就永远无法落到实处。以第八轮课改为例,我们花的力气不可谓不大,营造的氛围不可谓不浓。如此声势浩大的教改行动,持续十年,却仍然没能真正改变基础教育的生态,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依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如此?一句话,因为考试制度没有变。
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山东潍坊走在了前面。潍坊的新中考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点,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李希贵和张国华,两任教育专家型局长,都坚持中考改革不动摇。能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远见卓识,更需要敢于触碰敏感问题的巨大勇气,需要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强烈责任心。两位局长做到了,所以潍坊的新中考成功了。
可见,我们教育上的很多事情,不是不可为、不能为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对那种“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勇敢地进行改革的问题。
第二点,要采取创造性举措,综合突破。
考试是一个系统工程,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突破常规,用创新的思维和策略,通盘谋划,“综合治理”。潍坊市教育局的同志在这方面动足了脑子,他们通过等级制来淡化分分必争,通过多次考试来破除“一考定终身”,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绿色通道”给学生的个性以充分发展的机会……
这些方法,闪烁着创意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值得总结和推广。
第三点,要全局推动。
考试是教育部门的事,更是政府、家庭、社会的事。考试改革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充分理解与配合,是根本无法进行的。潍坊市教育局很慎重也很执着,他们把改革方案提请市长办公会拍板,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广泛宣传,从而让新中考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样才使得一项重大的教育变革成功实现“软着陆”。
最后我想着重强调的是,统考统测是一部在中国大地上运行了几十年的高速列车,它的惯性势力特别强大。对它进行改革,要触及许多部门和人群的既得利益,必定阻力重重。
因此,改革考试制度除了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握有公权力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要让广大家长和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取得了好的成果和经验,政府部门要及时帮助总结并予以推广,绝不能任其自生自灭。
写到这里,想起了我从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武汉市2005 年以来进行了多年中考科目成绩由分数制改为等级制的实验,在淡化中考选拔功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从2011 年起,武汉的中考又由等级制改回分数制。
这一案例让我深为感慨:在一个正在崛起,但面临内忧外患的国家里,多少事,从来急!我们的教育改革,还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呢!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张民生
温家宝总理曾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温总理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二是让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如果两三年一换,那么哪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办好。”
在这段话中,温总理给教育家提出了三条标准: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终身从事教育。其中,“懂得教育”是最核心的一条。“懂得教育”就是要深刻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艺术,并且取得卓越成效,这样的教育实践家才称得上是教育家。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校长,是最应该,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教育家的。陶行知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也是校长,当代很多教育家也都是在当校长期间,通过长期扎扎实实的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及办学理念,并最终成为教育家的。
然而,现行的校长行政化体制,使得校长们不得不把很多精力耗在“仕途”发展上,更有一些没有教育经历、不懂教育规律的人走上校长岗位,严重削弱了校长队伍的专业素质。
办学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为,官员办学、商人办学、权力办学都是错误的。倡导教育家办学就是尊重教育的专业化,尊重教育的规律。
潍坊的校长去行政化,是一项了不起的改革,它冲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构建了新型政校关系,恢复了校长本来的“职业面目”,赋予了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为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搭建了平台,为教育家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项改革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为全国推进校长专业化、实行校长职级制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它同时让我们思考,教育领域一些长期存在但又解决不了的难题,看似是学校、教师的问题,实际上,很可能是制度的问题。只要下定决心,上下同心,在制度创新方面勇于突破,敢于尝试,最困难的问题也是有可能解决的。
让督导保障教育科学发展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 王 湛
潍坊教育持续十多年又好又快发展,督导功莫大焉。
潍坊的教育督导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政府把督政责任挑起来。
督导首先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必须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好效果。英国是教育督导制度的发源地,英国的督学都要经过严格考选,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国家。许多国家都是如此。而中国的教育督导部门设在教育局,这种制度设计不尽合理。让教育局的一个部门来挑起督政的重任,往往力不从心。
潍坊的经验证明,政府扛起督政的责任,效果马上不一样了,潍坊连续多年教育投入在山东省内处于领先位置,就是明证。
二是督好自己。
督政的事,政府扛了起来,督教可是自己的事。在地方,督导室是教育部门一个科室,督教同样有不少难处:一是人手有限,督不过来;二是自己人督自己人,同样督不好。
潍坊教育局善于创新,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推出了“包督到户”,从而实现了网格化无缝隙督导,让教育工作全方位、全过程都处在科学的监督下运行。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通过购买督导服务来强化督导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这样一来,体制内督导和体制外督导相辅相成,督导效益大大提升。
三是构建了一个立化督导体系。
这是潍坊督导经验中最值得借鉴之处。这个体系既有由市长亲自担纲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又有教育干部、教研员参加的督学责任区,还有独立的社会督导机构介入,更有全体家长的监督和评价。正是这样一个完善周全的体系,确保了潍坊教育科学发展。
很多同志常常慨叹我国当前的教育督导流于形式,作用甚微。潍坊的探索证明,只要在督导制度设计上大胆创新,突破常规,督导在推进素质教育、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我看到了中国课改的方向与希望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华
我多次际遇、学习、研究潍坊教育,今天,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潍坊教育人所创造的课程故事,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潍坊教育体现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希望。
首先,让学校真正拥有专业自主权。
原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信念“智慧在基层、创意在民间”的深意,在于质疑并判了我国流行几千年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习惯:“上级总比下级聪明,领导总比群众智慧”。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本质上是专制社会和专制意识形态的产物,是让权力关系替代专业判断的口实。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是解放学生、教师与学校。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是,这意味着上级行政部门要为学生、教师和学校“赋权”。这是一种误解。学生、教师和学校原本就是权力主体。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教育行政部门退出专业领域,把侵占了的“专业自主权”归还学校。纵观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历程,大多数地区非但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变本加厉走向集权。而潍坊教育矢志不渝走“自下而上”的改革之路,潍坊学校开始拥有越来越大的专业自主权,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能因而被空前激发出来。
其次,让课程改革变成教师的行动研究。
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集中体现在教师有权力和机会做出专业判断、选择专业行为并为此承担责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这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型:由传统的“命令执行者”转变为“行动研究者”。潍坊课程改革“既开花又结果”的关键,在于每一个教师都是问题解决者、行动研究者。试看下列数据:3000 个问题;125 个小课题;9 个大课题;125 个“虚拟研究所”……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借助权力对教师指手画脚,而开始退出专业领域,为教师研究提供支持。“因为课题来自课堂,所以上课就是研究,研究就是上课,课堂有了研究的味道,研究与课堂接上了地气……”这是对教师行动研究的最好诠释,亦体现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让教学变成研究。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潍坊的课堂教学改革拒绝走模式化之路。
无论是谁、无论他或她创造出了多么有名的教学模式,倘若教育行政人员将之简单推广、使之成为广大教师的效仿对象,必然成为束缚教学创造性的新的力量。潍坊的做法是“打碎模式”,支持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做法的深远意义在于恢复了教师的知识分子本色:教师是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唯有教师意识到自身教学风格的可贵并使之健康发展,他或她才有可能保护并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
再次,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
教师与自己所教课程的分离、割裂和对立,是我国教师异化乃至教育异化的顽疾。潍坊课程改革领先全国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通过让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与领导者而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精义,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
当发现国家课程方案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拥有美好理念但缺乏相应实施条件时,潍坊果断创造了“潍坊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名之曰“潍坊市实验学校”,由此使潍坊成为全国范围内常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且保证质量的最好的城市之一。
当发现国家课程方案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山东地方课程方案中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内容重复率高达40%~60% 的时候,他们果断将重复的内容删减、合并、重组,开发了“主题课程”……
由此观之,发展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创造力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此二者唇齿相依:教师只有教自己开发和创生的课程,其教学才可能富有创造性;只有从师生的教学需要出发,才可能领导、开发并创造课程。
让学校拥有专业自主权,走“自下而上”课程改革之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而实现课堂教学根本转型;让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与领导者,创造每一所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这是“潍坊实验”的核心内容,亦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