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500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301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327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1530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352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301
 
 
 | 
         
          | 編輯推薦: |   
          | 一、这是三篇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论文,旨在研究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历史,普通话的历史,汉语如何走上世界等问题。这三大问题互有联系,故合为一书,名曰《汉语三论》。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文转向》一文,在定稿过程中,邵永海、杨荣祥两位先生曾提出宝贵意见。
 三、2004年2月我应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丁邦新教授邀请,赴该院访问,曾以《转向》一文演讲。丁邦新、张洪年、孙景涛、张敏、朱晓农、杨荣祥、张军等先生,不吝赐教。此后,又应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宋绍年教授邀请,以此题作学术演讲,听讲同学及邓骏捷等先生亦有赐教。
 四、2004年2月24日,我应邀赴香港大学中文系作学术演讲,从《全球化时代的汉语意识》一文摘取部分内容,题为《母语与现代民族》作为讲词。承系主任单周尧教授、李敬忠教授和于昕先生及多位同学不吝赐教。
 五、这三篇论文从构思、写作到定稿,历时近四年。每立一论,必有多种材料为据,而大量资料均属新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的资助,为此课题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六、对以上提到的给予本课题以各种各样帮助的单位或个人.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  
         
          | 內容簡介: |   
          | 这是三篇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论文,旨在研究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历史,普通话的历史,汉语如何走上世界等问题。这三大问题互有联系,故合为一书,名日《汉语三论》。 这三篇论文从构思、写作到定稿,历时近四年。每立一论,必有多种材料为据,而大量资料均属新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的资助,为此课题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  
         
          | 目錄: |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文转向 引言
 壹、何渭“语文转向” 中国语文为什么要转向
 一、语文教育老化
 二、书面话语老化
 三、应试文体(八股文)老化
 四、缺少语言规范
 五、语言观老化
 六、汉字老化
 贰、中国语文转向的五个阶段
 一、中国语文转向第一阶段(1862—1894)
 二、中国语文转向第二阶段(1894—1917)
 三、中国语文转向第三阶段(1917—1949)
 四、中国语文转向第四阶段(1949--1979)
 五、中国语文转向第五阶段(1979一 )
 叁、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三个来源
 ……
 普通话的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
 2007年版后记
 2015年版后记
 |  
         
          | 內容試閱: |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文转向(外一种)》: 这个口号既不能准确地对百余年来的语文转型进行历史性的概括,也不能正确地全面地指导当前的语文建设。所以,20多年来,这个口号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什么号召力,我个人也决定不采用“语文现代化”的提法。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种看法,不一定正确。我这样讲,也许会得罪一些人。但学术研究允许自由探索,不能只有一个口号,一种主张。
 “语文转向”这个提法就对吗?这要由时间来做结论。
 从目前来看,这个提法至少有两点好处。
 一是摆正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140多年来,中国语文转向的总目标总趋势无疑是由传统转向现代。具体内容就是:由古汉语转向现代汉语,由以文言文为正宗转向以白话文为正宗,由以汉语为单一的教学语言转向有附加语言的多元教学语言,由自然“标准语”转向法定的规范化的标准语(普通话),由汉字单一书写体系转向以拼音文字为辅助的双符号书写体系,在印刷文化转向电子文化的时代,汉语也发生了由单一的纸上读写转向纸上和屏幕的双重读写(年轻一代有所谓“弃书投网”的说法),我们说这些都属于“转向”,因为它既没有切断传统语文的命脉,又从传统中孕育出新的发展方向。“转向”当然不是听其自然,有人为的干预,有“绝对的规定”。但不论什么样的“干预”,什么样的“规定”,都必须尊重语文发展的内在规律,它自身的逻辑。所有企图用“革”的办法、用“化”的办法来解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种种矛盾,都是行不通的。传统语文为现代语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是现代语文发展的立足点、基地。“语文革新”“语文现代化”的提法都没有给传统语文以应有的历史地位、现实空间。
 二是摆正了语文与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各民族迟早都要随潮流而进。语文转向并不具有“普世性”,也不需要“全球化”。语文转向只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了适应世界潮流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是在中国现代化大背景下产生的历史任务。现代化是大前提,语文转向是实现这个大前提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现代化这股世界潮流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击中国,中国依然闭关锁国,处在巾世纪的古典语文生态环境中,中国语文就完全没有“转向”的必要,也没有“转向”的可能。中国现代化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障碍。语言文字是我们进入国际社会的唯一方式。郭嵩焘深明此理,故日:“出使以通知语言文字为第一要义。”洋人打上国门,我们被迫跟洋人打交道,打交道就得说话,就得通晓对方的语言、文字、文化、思维方式。客方的强势语言就必然对我方的弱势语言进行渗透、输入,乃至改变词汇体系、语法规则,形成所谓“欧化”汉语。但不论怎么“欧化”,汉语总还是汉语,这就是语文转向与科技现代化在本质上的不同。
 从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来看,语文并不一定要急转向、大转向,而汉语面临现代化的大潮,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几千年以来未有的大转向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