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售價:NT$
398.0

《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售價:NT$
347.0

《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售價:NT$
352.0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NT$
383.0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NT$
281.0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NT$
306.0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NT$
281.0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名师导读】用画线点评或侧栏批注点评的形式,对内文中的词句进行分析,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作品主旨。
★【名师赏析】在篇章*后,邀请名师与读者共同分享本章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读者分析、概括、提炼等多项阅读能力。
★【好词好句】荟萃本章出现的好词好句,帮助读者有选择地积累词汇和写作素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水平,羊富作文内涵。
★【写作借鉴】从情节或内容角度,解析文申明显而突出的写作技巧,学习如何正确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的目的。
★【延伸思考】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思考题,使读者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爱上阅读。
★【读后感】甄选同龄人的感想,让读者更为直接地体会他人的思想与情感,拓展思考力,提高主见性。
★【知识考点】从作者地位到情节关联,再到细节领悟,多角度方位地把整个作品贯穿起来,使读者加深理解,获得新的认识。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为读者精挑细选的世界经典名篇和中国经典名家名篇,带给小读者全人类优秀的精神财富,给他们受益终生的人生启迪。无法掩卷的传世佳作,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
|
內容簡介: |
本书中,作者打破传统的地理教科书模式,不再就地理写地理,,而是站在地理的角度解读历史,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探究地理。作者在介绍各地的地理知识时,会融入它们的历史,进而分析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国家历史等方面的影响,探究掩盖在这些问题背后的人类命运。在房龙的讲述中,你会发现: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地理信息汇总,而是一个汇集人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方面内容的大干世界。在这里,你会看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西班牙成为非欧交锋之地;法国人自给自足,所以形默、通俗易懂,给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注入了生动活泼的血液,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收获知识,增长见闻。
|
目錄:
|
第一 章 人类和地球……
第 二 章 神奇的地球…
第 三 章 地图:在地球上寻找道路
第 四 章 地球的春夏秋冬
第 五 章 地球上的陆地
第 六 章 欧洲的发现与欧洲人
第 七 章 希腊:地中海东部的明珠
第 八 章 意大利:地理环境造就的霸主
第 九 章 西班牙:非欧交会之地
第 十 章 法国:自给自足的国家
第十一章 瑞士:和睦的大家族
第十二章 德国:充满朝气的国家
第十三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和挪威的属地
第十四章 荷兰:崛起子北海之滨的帝国
第十五章 英国: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
第十 六章 俄国:横跨欧亚的国家
第十七章 芬兰:用勤劳智慧战胜恶劣环境的国家
第十 八章 亚洲的发现
第十九章 印度:神秘的东方古国
第二十章 中国:东亚大半岛
第二十一章 日本:精致的岛国
第二十二章 澳大利亚:被自然遗忘的国家
第二十三章 新西兰:美丽的岛国
第二十四章 非洲:充满矛盾与对比的大陆
第二十五章 美洲:世界的宠儿
第二十六章 崭新的世界
读《地球的故事》有感
《地球的故事》读后感
知识考点
|
內容試閱:
|
第二章神奇的地球
从严格意义上讲,地球并不是一个大圆球,而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它的确很像个大圆球,只是两极略扁了一些。“两极”是什么东西呢?假如将一根筷子从西瓜的两头笔直地穿过,那么筷子就会在西瓜两头穿出两个小点,这两个点就是“两极”。,(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两极”的概念予以解释,同时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更加轻松地理解晦涩的地理概念,令人印象深刻。)在地球的两极中,北极位于海洋中心,南极位于高山之巅。
但是,地球两极之间的那根中轴线——也就是西瓜中闯的那根筷子,只比赤道的直径短三百分之一,所以你完全可以忽略掉“两极略扁”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假如你拥有一个直径3英尺的地球仪的话,就会发现地球中轴线只比赤道直径短了八分之一英寸(1英寸约为2.5厘米)。因此,除非它的做工精细无比,否则你根本无法用肉眼察觉出如此小的差距。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颗行星。“行星”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很早之前,希腊人就观察到天空中的星星有所不同,有的在不停运行,有的则静止不动。于是,他们称前者为“行星”或“流浪星”,称后者为夕“恒星”。至于“星星”这个词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已经无从考究,不过它很可能与“撒播”一词有关。如果真是这样,点点繁星,如同撒播在夜空中的小火苗——这个比喻是多么的贴切而美丽呀!
地球绕太阳运行,地球上的生物依靠太阳散发出来的光和热生存。太阳是个巨大的天体,它的体积是整个太阳系内所有行星体积总和的700倍,它的表面温度可达6000℃。因此,地球吸收的那一点光和热,对太阳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地球不必放在心上。
古代的人们认为,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是一块扁平而干燥的陆地,大海散布在陆地四周。它就像一个刚刚从孩子手里逃脱的气球,飘浮在空中。((古人的这种认知,虽然是错误的,但此处的比喻极具想象力,画面感十足。),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对这个理论产生过怀疑,认为这个理论是错误的。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地球并不是一块扁平的陆地,而是一个球体,它并不是安静地悬挂在空中,也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而是以极快的速度围绕着一个更大的球体——太阳不停地旋转。同时,科学家们还提出,那些看上去像是在围绕地球旋转的星星,其实和地球一样,也在快速地围绕太阳旋转。事实上,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的成员,都遵循着阅样的运行规则,沿着各自的轨道转动,只要偏离轨道,就会走向灭亡。
在古罗马帝国灭亡前的200年间,知识分子们已经渐渐接受了上述理论。但是到4世纪初罗马教会掌权的时候\罗芋一.|迦墨有谁敢说地球是圆的,那他的脑袋就离搬家不远了。《罗马教会当时的作为,严重阻碍了地圆学说的传播。)
其后,教会前前后后共花了近1000年的时间,竭力向人们证明地球是扁的,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但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以及新兴城市中的天文学家并没有放弃地圆学说,当然他们也不敢公开进行讨论。因为他们明白,公开讨论这个话题,不仅会搅乱普通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而且对问题的本身也没有任何好处。
终于,随着时光的流逛|焦杰臺塑丛纷纷接受了地圓学说。到15世纪末,用来证明地圆学说的证据越来越丰富,人们不得不信服这一观点。(地圆学说从提出到最后彻底被人们信服,历经了十几个世纪,由此可见,真理被接受的过程,异常漫长和艰辛。),这些证据是从以下事实中得出的:
第一,当我们逐渐向一座高山或者一艘大船靠近时,总是先看到山顶或者船的桅杆,直到越来越近,才能看到它们的全貌。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第二,不管站在何处,我们视野的尽头都是圆形的。无论是海洋还是大地,我们的视线到它们任何部分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当你乘着热气球或站在高高的塔顶上向下观望时,就会发现站得越高你所看见的那个圆弧就越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