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403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316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301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403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449
|
| 編輯推薦: |
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美]罗兹曼语),作为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近千年的一个重要产物,即使在科举废除百年以后的今天也有必要去了解它,因为只有了解了科举才能读懂曾经的中国以及今天的中国。历史作家十年砍柴作序推荐。
应科举,求功名,中国读书人的千年梦。
秀才、举人、进士,一条荣耀路几多艰难;
唐五代、宋金、明清,千年科考场无尽悲欢。
|
| 內容簡介: |
|
《科考轶闻知多少》是“鲤鱼跃龙门·科举文化丛书”的第四本,其他三本分别是《八股风光五百年》《御用文体试帖诗》《策文:时评的鼻祖》,前三本侧重于文体制式,本书则主要从千年科考场的各种轶闻入手,写尽了秀才、举人、进士这条荣耀路上的几多艰难,展现了从隋唐到明清千年来科考场中的无尽悲欢,不仅呈现了一个从细节处全面、客观了解科举为何存在千年的线索蓝本,也暗含着科举文化为何在废除百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深刻缘由。
|
| 關於作者: |
蔺德生,大学毕业,曾任《沈阳铁道报》副总编、主任编辑。沈阳市“十大藏书家”之一,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协会会员,2014年荣获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称号。先后出版杂文随笔集《绿街人语》《三人行漫笔》(合著),与夫人赵萍合作出版《古今图书收藏指南》、“鲤鱼跃龙门”科举文化丛书等专著。
赵萍,大专文化,中级职称,与夫君蔺德生合作出版《古今图书收藏指南》、“鲤鱼跃龙门”科举文化丛书等专著。
|
| 目錄:
|
序:曾经的“中国梦” 001
唐五代故事
托人举荐 002
发愤苦读 003
严惩不贷 004
竹篮打水 005
自信考生 006
误入府第 008
当仁不让 009
风气之先 010
咎由自取 011
湛郎及第 012
知错就改 014
美梦成真 015
忠厚得福 016
慧眼识才 017
友谊第一 018
诱出一贤 019
闪光一笔 020
取之无道 021
屡试不爽 023
死记硬背 025
彰显盛世 026
榜下捉婿 027
人穷志长 028
得意之作 029
鹏程万里 030
糊涂考官 031
占卜问卦 031
感动上苍 033
歪打正着 034
复试中第 035
坑蒙哄骗 035
花样翻新 037
面对考生 038
脍炙人口 039
高中状元 039
天上大星 040
宋金故事
比试文才 042
谶语应验 043
太祖震怒 043
手搏状元 044
如此自信 045
世态炎凉 046
公正无私 047
侮人自侮 048
如此宽容 049
渔人得利 049
倚马可待 050
为了避嫌 051
如此礼遇 052
梦中注定 053
必成大器 053
改错试卷 054
摇尾乞怜 056
文风大变 056
年龄最小 057
长寿状元 058
命舛学子 059
哲宗赐诗 060
直言敢谏 060
风华正茂 061
恻隐之心 063
避免嫌疑 064
钦拔状头 064
文理精妙 065
一鸣惊人 066
预言兑现 066
知遇之恩 067
皇恩浩荡 068
壮志未酬 068
人情冷暖 070
有惊无险 071
上殿亲试 072
爱国诗人 073
物色驸马 074
不屑一顾 075
睹文识人 076
果然第一 077
连中四元 078
名占两元 079
明代故事
应梦折桂 082
不胫而走 083
南北二榜 084
三元六首 085
得益策问 086
夺魁之秘 087
圣上赐名 088
确为偶然 089
因名高中 090
坐怀不乱 091
三元及第 092
戏剧色彩 094
少年登科 095
封侯之兆 096
名不符实 097
得益机缘 098
桂冠旁落 099
火烧旺运 100
难得人才 101
无心插柳 103
功名天定 104
啼笑皆非 105
孰是孰非 106
仙鬼之才 107
咏诗夺冠 109
名扬天下 110
鬼使神差 111
化谐为庄 112
特殊人物 113
远近闻名 114
登上塔尖 116
终有一得 117
幸亏迟到 119
恶有恶报 120
猜中考题 122
时来运转 123
破坏成规 124
严肃处理 125
腐儒之心 126
偶一动念 127
吉人天助 129
一时好恶 130
仗义执言 131
仆人之恩 132
一次机遇 133
教学相长 135
买通宦官 136
两种传说 137
高尚情操 139
神童破题 140
清代故事
仪表异人 144
补考状元 145
相待袍服 146
德才兼备 147
敏而好学 149
网罗人才 150
楷书工整 151
慧眼识人 152
论述精彩 153
爱才心切 154
“饽饽”状元 156
捡个探花 157
不忘丑妻 158
两中鼎甲 160
一三互换 161
借我之手 162
这是天意 163
沙里淘金 165
有辱斯文 166
魁星降福 167
百岁考生 168
亡羊得牛 169
才学过人 170
化险为夷 171
仅凭一策 172
天遂人愿 173
抱病应试 175
面授机宜 176
误认嘱托 177
大圣齐天 178
误受提携 179
两字探花 180
明争暗斗 181
喜爱有加 182
一字手脚 183
漏网之鱼 184
大魁天下 185
投其所好 1
|
| 內容試閱:
|
阅读古人写的诗文 ,再对照今人的行文 ,许多人有这种感觉 :今人行文不够雅训精准。同样一件事 ,古人叙述显得美妙典雅 ,今人说出来 ,意思是到了 ,但总觉得是差点什么。如中华初民所吟咏的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若翻译成白话文,索然无味。今天大多数的读书人 ,显然已不可能找回古代那种言说方式 ,因为这种言语交流的共同体已消失了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究其原因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白话文运动使然 ,上世纪初伴生于 “新文化运动”的 “白话文运动”,其历史功绩已受到肯定。推行白话文有利于普及教育 ,但白话文和古文不是非此即彼不可相容的关系 ,古文功底好的人 ,其白话文也会写得好。我们看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等人的有些白话文篇章 ,那种意境、格调和《世说新语》及明朝人小品文很像 ,无古文功底的人是写不出来的。那么 ,白话文怎么能一下子就让古文退出国人的日常交流的话语体系呢?归根结底 ,还是 1905年的废科举。科举时代的教育 ,可以说就是为参加科考准备的 ,而不是仅仅识几个字。如蒙学教育中要求朗读课文拖长声调 ,要求学生明白字之源流及其同义词 ,重视字的音韵 ,训练对对子 ,用《三字经》这样的开蒙读物灌输圣贤所主张的价值观 ……一切的一切 ,都有利于写八股文、试帖诗和策文。尽管科考获得功名的是少数 ,但这种教育体系出来的人 ,他们的言说行文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典故的运用 ,论述事物注重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余味悠长。士子是社会精英阶层 ,他们的言说行文风格当然就是整个社会的范式了。科举制度一废除 ,从西方舶来的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生根 ,过去那种 “语言文字气场”没有了 ,仅仅加大语文课的古文内容是于事无补的 ,因为语言文字总是活在日常使用之中。
以上所说是科举制度废除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同样也对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社会发展路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清末 ,面对西方技术上的船坚炮利、经济上的商品贸易全球化、政治上的民主宪政 ,中国社会处于 “千年之未有大变局”。清帝国从鸦片战争开始 ,不得不进行一些变革 ,但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等诸多举措 ,几乎是收效不大 ,反复颇多 ,最终失败。只有 1905年的废科举改新学制算是完全成功了 ,而废科举的成功又反过来加快清王朝的覆亡 ,这是哪怕孔孟在世也难改变的历史路径。
为什么太平天国规模那么大 ,清朝的财政、军事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但王朝依然维持下去。经过所谓的 “同治中兴”,到了宣统朝 ,朝廷的财政状况好于太平天国时期 ,境内也没有大规模的民变 ,而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 ,清帝国就如纸房子倒了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是科举的废除。参加太平天国的多是底层人士 ——其领袖洪秀全是秀才考不上的老童生 ,其他核心人员多是烧炭工 ,起事后遭到了以士人为核心的精英团体巨大的反击。扑灭太平天国的湘军 ,领导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罗泽南都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 曾、胡是进士 ,左是举人 ,彭、罗是秀才。而在 1905年废除科举以后 ,作为社会精英的读书人 ,相沿千百年的出路断了 ,而现代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就业体系还未建立 ——如当医生、律师、职业经理、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于是 ,读书人整体和王朝离心离德 ,去寻求另外的出路 ,有的去留洋 ,有的进入新军 ——而这两批知识分子正是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主力。科举废除后的一个世纪内 ,中国知识分子几乎天然地和 “革命”捆绑在一起 ,其影响之深远 ,怎么评价都不过。
……
|
|